偶像的包袱——人设

看完一期《圆桌派》讲有关人设方面的问题而有所而发,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狂热粉丝,我想结合节目中嘉宾的观点提提自己对于偶像人设的看法。

 人设问题

人都有人设,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有心之人的利用,或许是为了利用人设来满足情感上或者是金钱上的满足。偶像有意为之的人设则是属于金钱利益链条,而粉丝在追星的时候也会创造出人设,通过在虚拟世界中改变自己来获得满足,恰恰是现实所无法企及的。

假象的背后

正如雪莱《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中写道“尽管这都是不真实的假象,但却模仿着我们相信的一切”。偶像人设提供了一个符合我们追求的形象,能够让我们有所幻想。或许是源于现实的孤独和寂寞,所以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素不相识的人身上。人大部分都是群体动物,都有情感上的依赖。一方面又或许是这个形象本身弥补了我们现实的空缺。有些人设并不是刻意经营的,而是我们会将共鸣部分而无限放大。TED演讲“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us”提到,人们支持乔布斯,马丁路德金也好,并不是出于对于他们本人的崇拜,而是他们将我们内心所坚信的某些东西以有形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一刻我们遇到了知己,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对于跟我们相似的人的喜爱。看起来我们是疯狂地支持某一个人,实际上是我们对于自己信仰的执着追求。尤其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种原型,又或者是现实冲击这我们曾经对于美好的设想的时候。


媒体时代的偶像崇拜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机会,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灵魂契合的人。而在传播分众化的影响下,我们几乎都能找到与自己对应的窗口。而且现在明星出于关注度的需要,都乐于将自己曝光在镜头之下,通过镜头的放大化,我们越容易看到明星与自己身上的相似点,也更容易找到更多相似的灵魂,使我们原本的小社会扩大化。个人认为偶像崇拜在明星这个群体中比较泛滥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热衷于将自己的一切展示在大众的视野中,在经纪公司和娱乐记者(包括狗仔队)的鼎力合作下,我们有无穷无尽的信息源。而当我们开始支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里,不断接受这些信息的侵袭。当我们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一个粉丝群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归属感,同时在信息茧房的基础之下也更容易群体极化。这也难怪为什么有些明星爆出丑闻,而且是实锤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死忠粉愿意相信自己的偶像是清白的,为了偶像的清白而群起攻之,嘴巴里尽是咒骂的话语。可笑的是有些粉丝能够接受偶像道德上的瑕疵,却接受不了他恋爱结婚的传言。

粉丝的存在

粉丝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一方面粉丝因为感性而崇拜某个偶像,感性的原因必然是他的外表或者是性格有吸引你的地方。这份感性,使你愿意亲手奉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一方面粉丝又会理性地站在买方市场的角度,抨击偶像谈恋爱这种行为,认为他是缺乏职业道德。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是用粉丝的钱打造出来的形象,你就应该对我负责,不能粉碎我们梦,这同时又是夹杂着感性。突然想起了《恋与制作人》游戏的火爆,它作为一款虚拟恋爱养成游戏,靠着玛丽苏的人设设定,获得了不少女性玩家的喜爱。而这款游戏另一方面是又直打脸“爱情”这个词,在游戏中只有靠氪金才能进行下去剧情任务。也就是“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不过不花钱,我俩没情缘”。倘若有人认为明星谈恋爱是违反职业道德,那粉丝之间的关系就是上述所说的一样靠金钱堆积创造出来虚拟的假象。但是纸片人尚且不用结婚生子,而现实中的偶像,他们或许拥有神仙的灵魂,但他们只是凡人的躯壳,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生而自由,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而要求偶像活成我喜欢的样子。也难怪有人将追星是当成是在养宠物,认为自己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对方就理所当然要完全符合你的要求,但谁有资格买断另一个的人生呢?


我承认偶像作为人的独立性,他们能够靠自己的才华做出优秀的作品来兑换酬劳。但同时我也觉得他们只是一种产物。背后有人出谋划策,将他们的形象包装得最大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圆桌派那一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娱乐工业都是一帮指着明白装糊涂的骗子”。这其中就有两种明星,也有两种特性兼具的明星,究竟孰好孰坏,自有定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像的包袱——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