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这个问题,育儿教育中比较先进的观点是以下5个方面:

1、情绪管理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你说东熊孩子偏往西,你为他好,拦着他,他却跟你大哭大叫,我们可能会说:这孩子真矫情。其实,这是孩子出现负面情绪了。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分支学科,叫做“发展心理学”,在发展心理学上,把孩子不听大人话的现象,统称为负面情绪。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产生是先天的,但是情绪的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对孩子而言,相比读书、写字等等我们能看到的显性技能,调节和疏导情绪,是一项隐性技能。这种隐性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项技能一旦培养好,对孩子今后面对社会,都是受用终身的。那么具体而言,怎么帮助孩子从零开始,正确表达、管理情绪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父母要给孩子的情绪定义,比如说,帮孩子分析,你脸红挥拳头,这就是生气了。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生气的感受,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害怕,还是有点受挫。家长听过之后,先不做评判,让孩子把痛苦讲出来,情绪就能消减至少一半。

在孩子表达完之后,家长可以用自己小时候的同样经历,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你的情绪产生很正常,这就是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其实也只不过是想得到你的理解。你真的用行动表现出了理解,往往就会平息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稳了,就可以引导他学习恰当的情绪表达了。在这里,家长要给孩子立几个基本原则,比如: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害财物。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想一想:怎么表达情绪比较合适?

一般到了3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就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了。所以说,家长不要怕孩子有情绪,每次有情绪的时候,也正是他面临成长的时候。

2、恰当的挫折教育

提起挫折教育,可能有的人会联想起一些“苦难”场景,甚至会人为给孩子制造障碍。比如遇到事情,极少表扬和肯定,总希望在批评中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太恰当的,好习惯是建立了,但这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抹不的心理阴影。恰当的挫折教育,并不是父母有意制造挫折,而是父母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首先,要破除孩子不必要的完美主义。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要区别对待。对于敏感的孩子,他们无法接受错误,受挫感往往很强,觉得一点点错就无法容忍。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就要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受挫感。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你看,爸爸妈妈是大人,也会这样那样不顺心,但我们是怎么样对待的呢?

用这样的方式,在缓解孩子受挫之后的压力感,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之后,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他尝试着解决问题。总之,父母的爱是孩子的后盾,要理解、包容他,给孩子支持和勇气去面对挫折。

3、自控力的培养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把自控力的培养和延迟满足结合起来。什么叫延迟满足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带孩子上街,孩子要买这个、买那个,家长不给买,或者说以后再买。其实,自控力是远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只不过,使用延迟满足来提高孩子自控力的情形更容易被父母观察到,所以这方面的关注比较高。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自控力,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比方说在生活中,孩子听从家长的指令,或者专注地玩玩具,这些都是自控力的表现。

因此,父母要从全局出发,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不是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问题。如果要求合理,就没必要事事推迟,也没必要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盲目地让他等。如果长期对孩子的情感不做及时和适当的回应,反而还会伤害亲子关系。所以,培养自控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应该做的事。

父母可以把专注能力和自控力一起训练。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情景性的游戏,让孩子更专注,通过游戏来锻炼孩子自我控制意识。比如有一个游戏叫“请你跟我这样做”。玩这个游戏,孩子必须要注意别人的动作,还要自己跟着做同样的动作。这对于孩子排除干扰,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动作,有很大帮助。

在做到上面这些之后,这里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要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并注意疏导。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被满足的,今后在大原则上不被满足的时候,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不然大事小事都不被满足,孩子就会和爸爸妈妈产生疏离感,就容易在今后更多合作上出现问题。

4、倾听和独立思考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独立思考很重要,也知道倾听很重要。但当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一些家长往往就会觉得矛盾了。因为他们可能会说:孩子太听话了,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了。其实这是把倾听和盲目服从混淆了。倾听是孩子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思考,是孩子在接受信息之后的思维活动。至于独立思考,则是在信息足够充分的基础上,所做的更高维度的思考。本质上,倾听和独立思考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它们不仅不矛盾,还可以相互结合。

所以,父母不要纠结于听话或者不听话以及太听话了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问题。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规范意识的独立个体。要告诉孩子,倾听是一种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别人把话讲完,然后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孩子的倾听,又让他们学习使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意见,其实是变相提高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上,听觉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通道。畅通这个通道,会使孩子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倾听练习不充分,反而会使大脑发育迟缓。

那么作为家长,要怎么引导孩子倾听呢?首先,有懂得倾听的父母才有懂得倾听的孩子。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感受,并及时恰当给出反馈,告诉孩子我在听你的表达,这样父母的倾听,会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学会倾听身边人了。

5、创造力与试错成长

要容许孩子犯错,这是孩子获得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打破常规,最容易产生创造力的时候。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家长们等不及,用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是剥夺了探索尝试的过程,也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

科学研究表明,0到2岁阶段,正是孩子感官发育的重要阶段。宝宝喜欢到处摸到处爬,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不要以为他们这些行为都是错的,其实,这是他们在用这些亲密接触的方法探索世界呢。所以,为了孩子感官的全面发展,不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盯着识字卡片看,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理解不了文字有什么用处,感觉不到这些符号跟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即使识字练习每天练好多遍,练到他们看到这个字就能认得,也不代表他们能把自己和某个文字联系起来,这种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灌输式信息输入,是我们要警惕的。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可以鼓励孩子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除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我们还要认识到:创造力不是通过单一活动,或者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合力”激发出来的。这里的合力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将孩子置身于综合的教育环境之中,比如各种科学活动、艺术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人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在这些综合的教育环境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迸发。

总之,在育儿的这条路上,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为人父母,要时刻把握上面这些法则,用心地去体会孩子的心理。经过艰辛的磨炼,才能把握住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