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伊一节课,胜教一载书

上周赛课后,和娟(本校乃至全区最优秀的语文老师,没有之一)畅聊了一番——
我:亲爱的,何时方便,蹭你一节课听听?
娟:随时啊,我课堂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我:此话当真?你不提前备备?不然下学期?
娟: 要求这么高啊?好的。
......
昨天,刚上完第一、二节课,Ms.叶转告我,娟让你去6班听课!

咦?这么快?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牛人一般的执行力?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我拎起一摞听写本就匆匆赶到6班教室。

学生们全都埋头苦干,我定睛一瞧,PPT上呈现了一道数学的“相遇”问题。我狐疑着:“莫非赵老师连语文课也敢霸占?”接着,娟颇有架势的说道:“以后,你们可以大胆的说‘我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原来,数学题是她的导入。

干得漂亮, 你成功赢得了我的注意力。

这节阅读课的主题是“隐含问题背后的阅读逻辑”,旨在教会学生概括段落或文章大意的“套路”。和英文阅读中get the main idea不谋而合。40分钟课,毫无尿点,我全神贯注,带去的一摞听写本根本没机会翻开。回到办公室后,我激动的和同事们分享,撩得几位老师饶有兴致,纷纷向娟约课。

听伊一节课,胜教一载书。现将我的感受总结如下:

娟娟课堂金句:

  • 语文中的“潜台词”相当于数学中的“隐含问题”。
  • 所有阅读能力都建立在概括能力之上。
  • 抓住“踩分点”,方能满分而归。

概括文段思路(自问几个隐含问题):

  • 文段分为几个层次?
  • 每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是人?是事?还是景?
  • 如果是人,描写了几个人,人物特征是什么?
  • 如果是事,描写了几件事,孰轻孰重?
  • 事情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分别是什么?
  • 如果要概括一件事,哪个要素最重要?(结果)
  • 整理思路:什么时间,在哪儿,怎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课堂上,娟带领着学生立马按照这个思路,实践了一段短文、一篇长文。我也试着概括了一把,效果意料之中的好,得到了娟的赞许:“我要是有你这样的学生就好了。” 我回应道:“我要是有你这样的老师,或许今天教的就不是英语了。”

回到英语课堂,和同年级组的涛姐相互吐槽。我们发现孩子们最大的阅读障碍并非词汇量小,而是缺乏生活常识和逻辑思考能力。答起题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通俗一点讲——叫撞大运。最可怕的不是不认识单词,而是即便认识单词,却依然理解不了文章,答不对题目。

比如前天做的一套模拟题中的完型,出现了花木兰,有学生纠结木兰到底是girl还是woman。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人尽皆知,现代服兵役不是初中毕业就是高中毕业,大概十几岁的年龄,一类比就应该推算的出木兰大概率的是girl而不是woman。小部分学生没有如上的思考,直接凭感觉选了woman,让我啼笑皆非。

这样的轶事比比皆是,令我担忧的是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们愈发不愿意独立思考,但如今的中高考难度日益增长,恰恰需要的是见识广、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人才。在这波智能浪潮中,不愿动脑的孩子会被自然淘汰掉。作为老师除了望洋兴叹,任其沉浮,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比起教授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显得难上加难。

更新大脑部件,升级固有操作系统,从我做起。

但愿我的课堂也有撼动学生的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伊一节课,胜教一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