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突破认知,不做惯性思维的奴隶

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势——《自以为非》

《肖申克的救赎》豆瓣评分9.3,于1994年9月23日上映,自上映以来,收获千万级好评,获得10项奥斯卡大奖提名,2项金球奖提名,最后仅几票之差落后于《阿甘正传》,堪称影史上伟大的无冕之王。

影片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遇见老布,瑞德等好朋友,经过20年的狱中生活,在突发变化时,让他明白了要自救,要突出重围,然后越狱成功的故事。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向世人展示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经典的对白和多种修饰刻画出多个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式组织故事的主线并伴以多条辅线,以艺术的画面留给世人深刻的教育。

从剧作的故事和人物的塑造来看,影片极为突出的,除了主人公安迪,集不幸、坚忍、智慧于一身的描述意外,还有老布和瑞德的惯性思维及对其整个人生的影响。

什么是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惯性思维,又称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长期的“鸟笼”生活,是产生“惯性思维”的原因

心理学家詹姆斯研究,经常重复的做一件事,能让人进入思维的定势,快速地在一般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思维也叫“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

老布在影片中出场的时候,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者,推着书车,给每位犯人送书,因为杀人入狱,在这里过完了大半个人生,每天过的极其安逸,眼看着出狱的日子快到了,老布却不想离开,拿着刀子抵住同僚,理由是再犯一次错,会继续留在监狱。

经过安迪和众多人的劝说,老布放开手里的人质,在放开的瞬间,仿佛没有了希望,瘫坐在地上大哭:“只有这样我才能待在这里。”

老布在监狱待了五十年,已是井底之蛙,对这里来说,他念过书有点作用,但是走出去,他双手得了关节炎,又是一糟老头子,将一无是处。

他的恐惧是怕进入社会,不能好好生活,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留在舒适区,至少这样,他是安全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善行者无辙迹,善数者不用筹策。”

背后的意思是:要善于变换角度去看问题,不要坚持用惯性思维去思考。

监狱中除了老布有这种“惯性思维”,另一个典型的人物是瑞德,他在这里待了四十年,也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监狱每过十年都有一次审核,检查犯人是否真心悔改?是否可以提前释放?

瑞德入狱第二十年,第一次来审查员问:“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德满脸胆怯,满眼憧憬,满怀期待的回答:“是的,我已洗心革面,改头换面了,上帝作证。”

最终档案里显示审核未通过的红章。

瑞德入狱第三十年,审核官问:“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德满脸平静,但是语气里依旧满怀期待:“是的,我已经改过自新,痛改前非,不会危害社会了,上帝作证。”

档案上盖上驳回的红章。

瑞德入狱第四十年,审核官问题还没问完,瑞德抢先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这一次不抱任何希望,却盖上了审核通过的红章。

几次审核不过,他利用了惯性思维推测,以为他们只是来走过场的,但是没想到,得到的却是通过的审核。

"惯性思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会让人失去很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不用思考,按照套路,便知道事情如何发展,这样也大大缩短了思考的时间。

惯性思维形成后,会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大多数人,喜欢凭着感觉做事和说话,而说话的时候还非常认真,被听者通常会被他认真的表情洗脑,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催眠另一种惯性思维的结果,需要谨慎。——M·斯科特·派克

出狱后的老布,被安排在一间房子,在一家超市上班,因为年纪大,被超市里的人嫌弃,他越发的想念在监狱中的生活,下班后孤单的去喂鸽子,上班也不愉快,离开监狱,人生没有了目标。

在他进监狱的时候,憎恨那个地方;时间长点,习惯那个地方;时间再长点,就依赖那个地方。

适应不了社会生活的他,在某一天,静悄悄的选择了上吊,在离开的地方,不忘刻下“老布到此一来。”以此纪念他来过,也以此纪念他已走的真相。

老布的离世是一种“塞里格曼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指出这种效应特征是: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不适应社会的除了老布,还有瑞德,他们假释放后住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超市上班,上班时去趟厕所,他会向主管请假,主管告诉他,去厕所不需要跟我说,直接去就可以。

这是在监狱“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一时半会却无法适应。

回到房间里也是感到空旷的不适应,人生无意义的标识,写满了整个脸上,原本想走跟老布一样的路,但是想到好友安迪让他做的事,才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

只是在老布的留言处,写下了,“瑞德也来过。”

东野圭吾的《侦探伽利略》一书中说:人类的惯性思维有时候是很糟糕的。虽然人们知道肥皂泡里面有空气,但因为眼睛看不见,就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这样一来,我们生命中很多东西就被忽略了。

​如何突破惯性思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既然“惯性思维”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那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影响呢?以下三个建议,可以采纳。

01,用好“瓦拉赫效应”,发掘自己的潜能。

"瓦拉赫效应"是指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安迪在监狱中,没有像其他狱友一样安于现状,而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在最初进监狱的时候,让瑞德找到一个小锤子,用雕小石头的假象,掩盖了打通了地洞,最后顺利逃出。

他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影响,用惯性思维存活,而是采用自己的优势,并且在挖洞的选择上,他专门研究了哪块墙壁湿,是靠近水源的地方,更容易打通,所以他极力的发挥了自己的高智商。

如果老布能够像安迪一样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不管活到多大岁数,知道自己的潜能所在,也许是另一番结局吧!

生活中,不能依赖惯性思维,而更多的是,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独立思考问题,不至于让惯性思维把自己影响。

02,用好“特里法则”,让错误为你加分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指出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影片中除了警察,都是在监狱里犯过错的人,小的错误可以用道歉来弥补,大的错误自然有警察,只是在犯错的时候,能够将事情处理的更好,也是一种成就。

安迪即使犯了错误,但是依旧用自身的优势,为狱友们换来了冰凉的啤酒,即使身在监狱,还是用优势换来给狱长做事,才有机会,建图书馆,组织狱友们自考文聘,让每个人活的更充实。

瑞德也在监狱,用了自己好人脉的优势,为狱友们提供一些她们便利的东西,安迪打通地道的小锤子就是瑞德提供。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在错误中赢得称赞,虽然不能弥补错误,但是却能获得错误以外的东西。

03,“苏东坡效应”,当个局外人正确认识自我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

阿布和瑞德的共同点是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除了在圈子里被固化,出去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却是自由身,虽然没有狱中的按部就班,但随着时间,也能和社会好好握手言和。

人向来不会把自己准确的定位,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样。

而安迪对自己合理的定位,造就了他成功脱离监狱,如果从开始他觉得自己既然被诬陷了,就应该待在监狱里,应该会跟每个狱友一样,但是他并没这样做,时刻想着,我不属于这,时刻准备出去。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的计划一些事情。

结语:

M·斯科特·派克曾说过,人类的思维具有极大的惯性,思想的快车一旦跑偏,就会加速驶向悬崖。

从这个角度分析,导演把老布的“惯性思维”与安迪的“突破性思维”,做了强烈的对比,两种不同思维,最后的结局却大不同,而瑞德是存在于老布和安迪之间的思想,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助地习惯性地生活。

电影至始至终给观众展现的是善与恶的斗争,惯性思维下的被同化,老布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这一刻,感觉到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

影片以励志的主题,留给观众深刻的道理和久久的思考,当之无愧的佳作。

参考书目: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鲁芳《每天学点心理学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肖申克的救赎》:突破认知,不做惯性思维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