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崔到莫言 看沉默的大多数与未来中国

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有这样一章文章,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至今读来仍觉震撼人心,原文如是: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图片发自App

文章至今读来不乏硬气,且独具鲁迅先生文章的特有力量,深入骨髓并对灵魂充满刺激。随时光回转至今,蓦然觉得,中国人相较之前似乎没有大的改变。若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本质正是最真实的人性。人性,它充满神秘的色彩,也赤裸裸得展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

以莫言先生声援小崔的信来看,一个文学家的笔触自是精彩丰盈,而文字所揭露的事实与情谊,则更彰显出一个具有英雄气节的人如何处世的风采。因为每个具有成熟生活阅历的人都清楚,很多事情受制于自身的复杂性,很难用对和错、或者好与坏的标准来进行清晰界定。只有按照所有事情都只有两个选择维度的思考方式去关注时,我们才可以看到其中做事的人孰是孰非。

小崔事件的开始大家很容易搞清楚,但是事情一旦开始,它就已经不在某个人的掌控之中,而是之后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在决定这件事情的最终结局,其中包括小崔,包括莫言,也包括他们的对立方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对当事人而言,结局可能会牵涉他们的名声,利益和以后的命运,自是迫为关切。而对普通人而言,故事的结局可能不过引起一刻的欢欣或失落,就像很多人喜欢看英雄行侠仗义一样,看过之后他们会和亲密的人分享这些见闻,犹如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接着笑忘于江湖,反之亦然。但这就意味着普通人的存在无足轻重了吗?

有的人或许会这样以为,因为在他们的全部经历中,身上发生的事情从没有引起过世界的任何回响,导致他们只能继续在自己的人生途中默默前行。有的人略有不同,他们认可自己,遵循自己的内心倔强前行,忍受着孤独和不被认可,然后在前行的途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最终成为被很多人关注的英雄。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人,后者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确是很多事情背后的主导性力量,并在特定的机缘条件下,做成他们自己想做的事。而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是这个世界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当这种力量凝聚在一起时,是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已证明过这一点,从历代王朝的更迭到各种奇迹的铸造,再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形成,都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在发挥决定性作用。

遗憾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多数时候都在沉默,他们任凭别人颠倒是非冤枉好人,任凭自己心中崇尚的美好遭受践踏,任凭眼睛被遮住,嘴巴被封上……

直到有那么一天,英雄把他们引领,或者自己已被逼得退无可退,他们才被迫看到自己所代表的宏大力量。可是,那时还来得及吗?答案当然是来得及,只是牺牲也会巨大。

那么今天,当我们的英雄站出来时,他们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他们本身,毕竟同流合污的利益一定更胜于清高正直。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得站出来了,可他们的身后,需要更多人。这其中包括你吗?

包括我。

我始终相信,只有对真正美好的坚持,才能迎来真正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小崔到莫言 看沉默的大多数与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