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课后记录

      第二周,我们一起看了儿童智慧启迪板块的第二本书《一颗超级顽固的牙》。在准备这堂课时,我翻了好多遍,我现在思考这本薄薄的书有什么可上?这个故事不生动也不曲折,孩子们能够看到些什么?他们会喜欢吗?我带着种种不太确定抱着书本走进课堂。

      这本书中的小女孩塔比莎在咬苹果时牙松动了,爸爸告诉他如果这颗牙今天掉下来,晚上放在床边牙齿小精灵会把它收走,而且还会留下一些钱。为此,小女孩想了好多办法来“拔牙”。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办法都使出来了:想跟着音乐蹦哒地掉下牙;想然后乌龟帮助拔牙;想在公园蹦床上掉牙;想让捕蝇草“吃”牙;想用口香糖粘掉牙……无论怎么想办法,牙齿顽固地待在嘴巴里。到最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牙齿飞了出去。故事借助日常能碰见的事件,加上奇妙的办法,把一个小孩遇到的困惑解决了。真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事儿。这是一本看图就能明白故事来龙去脉的书。

  课上,正因为这样的小事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很快就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尤其是两个上课会神游的小孩,整节课上居然小手一直高高地举着,争前恐后地想发言,期待从他口中说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说来也奇怪,一页页内容,一个个办法,都能被她猜中,越猜中越积极。一本薄薄的书我们通过探究各种奇妙的拔牙招术读厚了,一本薄薄的书通过那位神秘朋友读厚了,一本薄薄的书加入自己的体验越读越厚。

    我们的第一个练写点:你有什么好妙招可以轻轻松松把牙拔下来?孩子们大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想到的妙招就是自己第一颗牙脱落的回忆。你们看:

    其中有个孩子一开始这样组织语言:我用手用力地拔,拔下来了。

      “你读读,发现这个句子哪个词改了会更好?”

      “用力。”

        “那么用什么词来替换’用力?”

        小家伙反应贼快,连忙站起来说“我用手使劲地拔……”

        (那一刻我激动坏了,我和他有默契。)

      一个孩子好了会带动身边人一起好。在做第二题练习点——神秘朋友时,刚刚那位“使劲”小朋友画了一只蜗牛,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神秘朋友是蜗牛,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给他喂食,换水。他就很开心,开心起来就从瓶子的底下慢慢往上爬。”说完他还跟我说悄悄话:原本我想画龙猫,但是龙猫我画不来。(的确,他家除了蜗牛还养了一只胖龙猫)在这个孩子的带领下,富有童趣的语言一段又一段。

      同学一:我的神秘朋友是一只黑色的狗,每次回乡下都要摸摸它的下巴,给它点吃的。我还抱着它一起睡觉。

      同学二:我的神秘朋友是猫咪,有时候会温柔地摸摸它的头,有时候会拎起它的尾巴甩来甩去,有时候抓起它的耳朵放到高高的地方去。它吓得喵喵直叫。当然,我也会给它喂食。

      同学三:我的神秘朋友是金鱼。我每天都会给他换水。有一天,水有点脏了,金鱼死掉了,我很不开心,捞起金鱼放进垃圾桶。

      同学四:我的神秘朋友叫毛雨墨,每次她来我家都会和我玩玩具,做游戏。她和我玩得很开心!

      无论是“拔牙”办法还是神秘朋友,孩子们说的永远离不开生活实际。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才记得深刻,当有话要说时,首当其冲就把自己的过去说给大家听。

        一本看似三五分钟就能翻完的书,若用心去看,就那形影不离的猫,聚焦每一页的表情,都可以写下一个厚厚的新故事。一年级孩子,趣在爱上阅读,乐在写自己想写的话,写想象的事。我抱着这本书,顺利地结束了课堂。

反思:

      在聚焦封面和书名时,有孩子把“顽固”读成了“坚固”。这时我没有进一步借题发挥,让孩子去理解“顽固”一词的意思。甚至我还可以抓“顽固”一词,通过故事情节来加深对“顽固”——不轻易改变,做出进一步的理解。

    一位好老师,要学会捕捉到课堂上随时生成的好资源,为课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课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