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江苏高邮人。,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被视为京派作家,亦被视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
作品概述:
1.简单的说就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和尚相爱。
2.正式的介绍:
南方水乡,氤氲恬静,小男孩明子出生在一个不甚富裕的家庭。为生计所迫,少不更事的明子随当和尚的舅舅出家,成为荸荠庵的一名小沙弥。此时的他日常除了跟舅舅学习各种超度经文外,生活跟以前没有太大的差别。这里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乡间浓郁的朴实的甚至狡黠的气息到随处可见。荸荠庵和一户农家比邻而居,那家的小女孩英子和明子是最好的玩伴。被铁蟋蟀卡住的公鸡,稀泥之上留下的一串令人心动小脚印,都是明子最美好的回忆。他渐渐长大,在英子的陪伴下,等待受戒的那一天,并与英子互生好感。
具体赏析:
思考:1.文题为”受戒“,缘何出现如此多的破戒?分别是哪些?
2.汪曾祺为什么要写和尚?对和尚破戒是什么态度?
3.汪曾祺是如何让读者接受和尚破戒的?
4.小说中的感情线如何开展?有何意义?
探寻方向:小说主题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
【1.和尚姑娘 2.”受戒“里的破戒3.天上人间 自然世俗❤4.寻常巷陌 小城烟火】
明子出家
出家背景:明海在家叫小明子。1.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2.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3.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1.暗示了家里穷,出家更多的是谋生的手段,明子当和尚的初衷并不利于守戒。
2.和3.可以看出和尚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对和尚破戒习以为常,小说的营造的社会环境给了读者接受破戒的心理暗示。
3.汪曾祺语言的魅力:在“和尚”这个词出现之前,汪曾褀一口气罗列了6种职业,罗里吧嗦的语言却使得和尚本身所具备的佛教庄严感土崩瓦解。而最后出现的婊子更是与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婊子是性工作者,做的是皮肉生意。和尚的性却被禁止,他们修行灵魂。但他们有一处共通点:人性受到压抑。并在极力强调明子出家的同时,弱化了和尚守戒的重要性。故而许多人觉得最后明子的破戒十分美好,认为《受戒》是通过构建一个小儿女的纯真世界来创造一个精神的避难所。这就是语言的效果。
寺庙生活: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1.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2.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1.体现和尚们的随意,如此随便的和尚,破戒更易于读者接受。细节十分到位(汪大神的语言是字字珠玑的平白如话,未必需要雕琢,但必定要有生活中的观察经历)
2.且先不提寺庙里养猪一事,挑水喂猪让寺院蒙上一层家的温馨,明子仿佛成了家里的孩子,只等着成年娶一个媳妇。这样的语言证明此时的寺庙已经转换为了一种家族式的私人庵堂。可以说小说到了这里,人性美好已经真正露出了脸来。
四个和尚
1.老和尚普照 “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漫不经心的语气说出的俏皮话令人会心一笑,但并不让人反感。更巧妙的将佛性与人性,戒律与人情融汇到了一起。在我看来,《受戒》一文中包含了许多破戒,而所有的破戒都指向人性。
2.仁山(明海的舅舅)“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 ”他屋里摆的是一张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等几句话活脱脱将一群讨生活的和尚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将寺庙青烟缭绕的庄严感拆的稀碎,将和尚们的僧衣彻底扒下。
3.仁海(二师父)“他是有老婆的”可以说这是人性在人物身上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典型体现。关于这个“老婆”,就一句话,“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这句话写得绝妙。大白天的不出家门,将人性和其受到的戒律的压制写的淋漓尽致。受戒守戒破戒三者的矛盾又一次鲜明的被点了出来。但是有一点要指出:此处的人性并不能加以美好这一词语。
4.仁渡(三师父)“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他的破戒最为彻底,却依旧处于矛盾。但是这四个和尚却已经成功的让我们对破戒一事习以为常。并且破戒程度的层层递进,让人不禁遐想明子和英子会不会更进一步。
故而我想说汪曾褀是按照世俗生活的世俗精神来描写庙宇的。他不批判,不谴责,更不憎恨。因为小说人物身份的独特性,汪曾褀只是带上了些许的戏谑,连讽刺都说不上。那么为什么?
除却上文,不得不提到《受戒》的创造背景和汪曾祺本人。我且粗浅的谈几句,诸位可以补充。1.一直认为乡情的衰退就是诗情的锐减的汪曾祺其实也从他生活了十九年的故乡高邮嗅到了“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它们深深地注入他的记忆里,成了汪曾祺最早接受的“教育”和原乡经验,高邮小城的人事始终是他小说创作的起点。而高邮地区佛性笃深。以受戒为代表的一系列寺庙题材小说其实和他的故里小说并没有多大差别,它们不过都是对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的真实写照。“和尚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戒律,本来就很解放。很简单,做和尚是寻找一个职业。”在汪曾祺的成长中,他所遇的和尚的的确确如此,所以书写起他所观察到的真实生活本就不存在过多理由。(我们从中亦可看出沈从文对其的影响)
2.“我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有人问我究竟从沈先生那里继承了什么,很难说继承,只能说我愿意向沈先生学习什么。”对比边城和受戒,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汪曾祺对沈从文精神的续接与继承,抒情诗化的审美追求、人物身上健康纯真的人性,田园牧歌背后潜隐的现实,都是受戒对边城,以及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文学观念的一脉相承与虔诚致敬。故而小和尚明子的破戒在实质上是区别于其他四个和尚的,他的破戒真正折射出了人性的美好。单就此,汪曾祺的态度无疑是肯定的。
3.1980年代初期,虽然对人性的呼唤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但当时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过仍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对抗另一种意识形态。汪曾祺用“个人”替代“英雄”成了生活的主角,也用人性的宽容观看着那些被意识形态神格化了的事物背后所潜隐的七情六欲。
明子与英子,世俗与仙气
明子与英子的故事,很美,连带着下面的画面都漾着诗意。但是这样的诗意,在当时的乱世是不现实的,它是世俗里的天上人间。汪曾祺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明子与英子更像是一种期待(向往),他感兴趣的是乱世之中“小国寡民”的精致人生。在写出家人时,他落笔极世俗,可一个转身,世俗被他写得飘飘如飞仙。
仙在何处?
仙在俩人相识:“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莲蓬定情
仙在俩人相熟:“明子曾经跟这位正经人要过铜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门前试了一试“”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 铜蜻蜓好比竹马
仙在俩人相伴:一个画一个绣 郎才女貌
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很唯美,很单纯。而单纯的爱情因为不牵扯社会内容,它就比较原始,原始的情感恰恰就肉欲。肉欲体现在哪里?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肉欲体现在自然界,故而轻灵唯美。
就在明海和小英子的情感开始升温的时候,明海的受戒悄悄来临。这篇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出现了。
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然后呢?然后两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划船,把小船划进了芦花荡,再然后他们就有了爱的行为,“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苇,噗噜噜噜飞远了。”
在这里,明子做出了选择。他破戒了。如果细看全文,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破戒,也是全篇最美好的破戒。
这个结尾太美了,近乎诗。(而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影响恰恰也落在了这样的感情线上,不夸张的说,这是汪曾祺的边城)
总结归纳
《受戒》的成功不仅有时代的偶然性,它也是由汪曾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和个人心境决定的。他没有写重大题材,也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小说中也很难找到太多创新的东西,一切都是平平常常。这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在汪曾祺看来,像《边城》这样美化人性的作品需要有人去写,在抒情的世界只能意会,而无法被呈现在历史的时间中,它烘托一种情绪,但更深层的忧伤是以暗示性存在的,这其实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受戒》在这个层面上与《边城》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汪曾祺也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小说的创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他也正是用《受戒》来承续了沈从文对情感和现实的表达方式。“沈先生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忧伤,但是他并不悲观,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他的作品里没有荒谬感和失落感。”这一句与其说是对沈从文作品的点评,倒不如说是汪曾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表白。而由受戒到守戒到破戒的演变,折射出的美好的人性终会感动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3期受戒:唯美的避难所王梓瑜
(2)法舫:一九三年代中国佛教的现状,选自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专集之七(民国佛教篇),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第141页。
(3)汪曾祺著,段春娟编:汪曾祺谈师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4)汪曾祺:自报家门,作家1988年第7期。
(5)汪曾祺、施淑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88年第4期。
(6)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北京文学1989年第1期。
(7)(8)受戒的周边褚云侠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争鸣编辑部邮箱2019年04期
(9)汪曾祺:七十书怀,现代作家1990年第5期
(10)汪曾祺:一个爱国的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5月20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