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交换姓名

最近看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关注,“同性”题材应该是元素之一,一直以来,“同性”的话题一直被忌讳谈起,大概是来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传统,然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同性”好像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抱着猎奇的态度,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并且出乎意料地开始了一段探索爱情的旅程。

图片发自App

电影的格调定位很清新,不同于以往的爱情片,它更具有文艺色彩,不管是八十年代的意大利维埃拉的背景,还是电影中处处充斥的美学元素,不可否认,这个定位很容易让人向往美好的事物。纵观整部电影,你就会发现“那年夏天,那个十七岁的少年,那次心动,那场爱的旅程”绝不仅限于男男之爱,它的定位更宏观,它打破了人们思想中理所当然的男女之情,突破了性别的差异,而把“爱”放在了首位。

电影从Elio的视角来表现一个十七岁少年遇到了大他七岁的美国留学生Oliver之后情感的一系列转变。那么elio对Oliver的感情从何而起呢?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窥到很多细节,比如elio看到Oliver照片时目光的闪烁,第一次握手时不耐烦的挑眉,第一次交谈时的欣赏,第一次眼神交汇时的躲闪……电影的前半部分大多为这种隐喻的暧昧情愫,一次次试探,一次次猜测,将暗恋的滋味演绎的细致动人。

什么是暗恋?

就像是一直守着宝藏的巨龙,凶猛又天真,强大又孤独,温柔又狼狈,胆小又自由。

什么是暗恋?

是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是怕你,知道却装作不知道。

什么是暗恋?

是就那样看着你,用眼睛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不管风停风又起,你在那里,一直都是你。

图片发自App

Elio无疑是从一开始就暗恋着Oliver的,但年少所特有的自尊和自卑却一点点滋生着他的不安,他以为他是讨厌Oliver的,至少他应该是讨厌Oliver的,这个英俊潇洒的,博学多才的,自信爽朗的,热情洋溢的,一到小镇就吸引了姑娘们的目光的Oliver。可青涩的Elio 不懂,他以为那种触不到的人就是自己讨厌的人,却未曾想过自己是在刻意压制自己的感情。就像是马良《坦白书》中说的那样: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充满疑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Elio不懂,观众可是看的清清楚楚又真真切切:打球时,是谁在试探;汽车里,是谁没来由的发脾气;看到Oliver的裸背时,是谁有着难以掩饰的慌张……

种种暧昧的因子都像是Elio在向周围宣告着自己的主权与期待:我爱这个男人。那Oliver呢?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对爱情如此敏感的年龄,又如何不知,他看得懂Elio的不安与敏感,善良和自卑,所以他想用同样的方式告诉Elio,嘿,少年,我也喜欢你,你知道吗?

可是谁说过,暗恋中的人很容易产生错觉。Elio也不例外,他的错觉是,哦,天哪,Oliver讨厌我。这也就为电影中间部分做了铺垫,Elio与女友的亲密,Oliver对Elio的逃避。然而,爱情这种东西,哪容得你想逃就逃?

Elio的暗恋告了一段落,因为他遇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那便是“我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着我”,所以,他们在一起了。没有过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吻,足矣。电影中,Oliver要Elio“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是两个人身体上的契合,灵魂上的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刻骨铭心。Call me by your name,我爱你,却以我之名呼唤你,将对你的深情和怜惜也寄托在我的名字上,寄托在我的心上。

对于这段感情,两个人都有相守一生的期望,更有享受当下没有未来的准备。看过小说的人应该明白,Elio的父亲就是Oliver的将来——看似与妻子鹣鲽情深,甜美和谐,实则婚姻无欲、生活枯燥。

电影里父亲的那段话,让Elio放下坚强,放声大哭,作为观众,也应该是深有感触吧:在你最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帝就狡诈的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现在,你充满了悲伤和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小说中,Elio用自己的余生去守护这份爱情,电影里,留给我们的是最后影片结尾处Elio长达五分钟的哭泣的镜头。遗憾吗?不遗憾,爱过,有何憾……

图片发自App

爱一个人需要多久?六周足够,甚至更短,不然,又怎么会有“一眼万年”之说,爱情这东西啊,本就毫无逻辑可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最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余生因你而隆重。

我们的十七岁再也回不来,曾经的爱情也都变成了回忆,但我们应该感谢,感谢那些曾经在自己生命中存在过的人,爱过的人,那一件衬衫一个吻,或许会永远的消失,但那个人,那份爱,一直都会在。因为,曾经的我们,以爱,交换姓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爱,交换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