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名字虽然很鸡汤,叫《通往哈佛之路》,但启发颇多。我忍不住做了很多页笔记,结合近几年的思考,花费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写成这篇初稿(后面略显仓促了些,没怎么展开,不然就太长啦),并把剩余内容做整理成书摘(后续发出),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作者顾颉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并交换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和南非斯泰伦布什大学就读。《通》为其多年学习生涯的思考总结,另附有香港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求学指导。本书的很多观点其实用性之强,总结之到位,内容涵盖之广,可算是我所有读过的相关指导书籍中的翘楚,也更适合国内的情况。此书对我来说是相见恨晚的,在走了许多弯路,看了不少书籍,总结出的很多想法发现早已写在他8年前的书中,实在很泪目。

那我们该如何投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呢?

【学习】

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只要你用心投入。凡走过必有痕迹,学点什么总会有用的。但学海无涯,人生苦短,每一门学科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我们所能窥见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别提人类尚未勘破的未知。绝大多数的所谓天才,耗尽一生不过也只是了解了皮毛而已。所以,我们要有所舍弃,有体系有方向有重点地去学习。

很多人没有成就学习人生,是因为没有做到学有所长。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需要成就感推动的,或者说:反馈。就好比为什么大部分人背不下一本英语词典,踌躇止步于“abandon”?因为他们在枯燥地背诵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种学习的形式是非寻常人所能坚持的。很少有人可以在长时间忍受失望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学习。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看书特别慢,写读书笔记也是拖延症到不行,后来尝试在豆瓣标记已读打卡,写读书感想发在和公众号,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痕迹,有时还会被点赞或者评论支持,这些都是支持我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

兴趣同意也是一个可怕的陷阱。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人为给自己设置障碍,觉得自己没兴趣、不擅长、不喜欢、做不到,所以我们放弃、逃避、告诉自己不可能。但事实是,大多数人的兴趣,其实只是来源于成就感而已,因为比别人做得好,所以感兴趣,不知不觉比别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这个领域成为卓越。所以在面对难题与困境的时候,我们可以花时间尝试做的比大多数人好一点,到时候再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喜欢不擅长不感兴趣,再决定要不要放弃。

苏格拉底说,思考的本质就是提问然后回答。任何学习如果加入了自己思考,我们可以掌握地更透彻:

读书时多问自己为什么,带着主动性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读完一本书,尝试写一篇书评,自己整理归纳总结,会比书摘和思维导图效果好很多,印象也更深;

学哲学或者研究诸子百家,我们更需要的是思辨的过程,而不只是去记住前人的总结。

在这个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思考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最省力的学习方法】

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一个: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高效高质地完成每一步的学习任务。在读书时代,优秀的学生基本很少购买课外教科书。但遇到过的任何一道题,都会习惯性地去总结:做对的题,当时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能做对;做错的题,当时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理解错了知识点还是思考的角度有问题;选择题里正确选项考察的是什么,干扰项试图混淆什么。做错的题目弄懂为什么,最好反复弄到滚瓜烂熟,避免下次再错。

在简单粗暴的大量时间投入面前,方法的作用实在微不足道。日积月累必然水滴石穿,量变终将带来质变。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老老实实一遍遍背诵。这是市面上所有的记忆单词方法都没有办法帮到你的,所谓的词根法,联想法,只能解决很少的一部分单词,剩下的还是要靠你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读书多年,我们如今还能回忆起来的,只有那些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背诵下来的诗词与段落;真正能够帮助和改变我们的,只有那些下过苦功认真思考的精读书籍,而那些快速泛读过后剩下的大多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而已。重复读十遍经典胜于读十本普通读物。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不需要泛读,只是需要把握好重点,针对你自己的阅读体系,可以花80%的时间用来精读20%的内容,剩下20%的时间用来泛读其他80%作为补充。如果说精读是一棵大树的枝干,那么泛读是零星点缀其间的树叶。这样才能更好更牢的掌握。没有能够枝干的依附,枝叶很快便会枯萎老去。

提升记忆力的核心是大量重复。同时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增加联想、弄懂事物本身的逻辑,角色扮演等等方法加强记忆。

【时间管理】

自律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时间是无形的,我们很难实际去感受它,所以总是毫无察觉地让它白白溜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越是优秀的人,时间成本越大,也越珍惜时间。我们可以尝试把时间变成某个具体的东西,比如金钱,比如倒计时的计划,或者某个累计的目标,都可以督促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

学习记录每天的时间利用,记住一定要诚实。每天或者每周每月进行复盘总结,想想为什么会浪费时间,以后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并寻找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我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虽也有时不时的玩乐拖延了计划,但总的来说比几年前改善了很多。所有习惯的养成,都是依靠飞轮效应的惯性,开始很艰难,但是等到转起来了以后,就会越来越快。

【制定计划/培养习惯】

培养习惯设定的计划不宜宽泛, 最好能实际、具体、可量化:不应该是“我要瘦下来”,而应该是“每天跑30分钟”;不应该是“我要学好英语”,而应该是“每天背单词书几页”。这也是微习惯养成的方法。自控自律是需要意志力的,而意志力是一个有限资源,最好一个阶段单独养成一个习惯,等形成惯性后再培养新习惯。美国中小学教育理念是禁止教师向学生灌输理想,而是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件具体的任务,从点滴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远大兴趣。

简单的工作任务最好是直接行动,计划留给复杂或者重要的项目使用。制定计划,并不是把要完成的事情写下来,而是学会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容易上手解决的多个步骤。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拖延实际来自于对任务的恐惧。还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完美主义,总想再等等更合适的时机或者等自己再考虑再计划周详一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烂开始”:开始的一个阶段只做到最低标准,先跑起来,再修正轨道。

计算机鼻祖高德纳曾说过,过早优化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仅过早优化是,过度优化也是。我们很容易陷入无休无止地修改计划中,而无法持续地付诸行动,从而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事实如同前文所说,没有最好的方法,也没有最好的计划,唯有行动才是王道。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行为与坚持才能获得。

【行动】

我们都太容易被周遭环境绑架,将大多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把大多数人的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自我认知偏差是很常见的心理倾向,行动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热情。人的一生,关键在于穷尽一生行走在愿意行走的道路上。

生活中有种常见的现象是,我们面对选择,犹犹豫豫,优柔寡断,这个也想做,那个也舍弃不了,最后一无所得,依旧平庸。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约翰逊博士说过: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过一生的努力来获得,没有更容易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有太多的机会成本。而每一次尝试无果,都是一次沉没成本。实话说,资质如普通人的我们,除非有童子功,哪怕奋起直追,竭尽所能,拼尽全力,耗费一生能做好的可能不过只有一件事而已,又如何能够心呢?没有最好更对的选择,我们只有硬着头皮把自己的选择变对变好。

在行动中,我们要避免的陷阱是,看起来很努力。花费了时间,但是没有多少成果,或者全程玩乐或者走神。或者是努力的方向与你想要做的事情偏差太远,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虽然前文提过方法不重要,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方法。比如无效地锻炼,边跑步边聊天,时不时地休息一下,从不按照健身标准来。比如不建立自己的读书体系却胡乱读书,实际成为了书的奴隶,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自己体系的建筑师。学习从来不是闲云漫步,而是刻意练习下的不断迭代。

无论看过多少励志故事,研究过多少学习方法,听过多少名人演讲,都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除非付诸行动。向上的道路从不拥挤,只是太多人自己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专注】

专注同样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时不时的会有各种诱惑来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手机。关于专注,现在有一个很火的名次叫做“心流”,指个人将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和神经网络高度兴奋,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状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效率,而触发它的有利条件是:主观上想做,有清晰的目标,能够获得快速的反馈,对任务有主控感。我们可以尽可能创造这样的条件,或者当它来临过后尽量重现。

有时我们为了提升效率而尝试多任务并行,比如一边跑步一边听听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只能安排脑力活动与非脑力活动同时进行,也断不可为此而降低注意力,毕竟提高专注力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否则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的。

避免过度追求效率导致的过度劳累,这样只会过犹不及。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们要调整好自己节奏,保持良好的状态一直跑到终点,避免因为中途体力不支状态不佳而含恨离场。番茄钟也是有这样的考量,一个番茄钟25分钟后休息5分钟,一般情况而言,将大段的时间分割成数个番茄钟,效率会高上很多。每个人的专注都是有自己的极限的,可以通过不断地调整,找到自己最佳的专注区间,以达到最好状态。

人生,最重要的是持续积累,有时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如何摆脱浮躁】

忙碌是一种流行性疾病,从而导致社会浮躁成风,市面上出现大量的“XX天学会……”“十倍速阅读法”等等。绝大多数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每一件事都想快点做完,然后赶着去做下一件事。这样的结果就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完成。他们整天都很忙碌,但是过一阵子又想不起来到底忙了一些什么。

浮是指做事情流于表面,没有耐心去仔细挖掘事物的本质。躁是指急躁,总是急于知道事情的结果,感觉一刻都等不下去了。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学着少做点事情,从而集中精力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分清处理事情的主次,重要的事情多分配些处理的时间,琐碎的事情不做或者快速完成。读书也是这样,不能什么都想读,书是读不完的。我们要多花些时间选书,不然只能徒增焦虑,浮躁读书。

【远离失眠】

失眠的问题是,大脑处于很兴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跟自己说不要乱想,而是应该将杂乱的思想引导到一个点上,比如丹田区域,全身缓缓放松,同时用5秒钟吸气,然后5秒钟呼气,引导自己的呼吸慢下来,同时让大脑运转的慢一些。中途会有一些杂念冒出,可能一开始的时候注意力会转开,一旦发现如此,我们试着再转回原来的注意点上。来来回回几次,就不会有新的杂念冒出来,也会开始进入梦乡。

这便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尝试的“冥想”。冥想是一种介于睡与醒之间的状态,按照瑜伽说法,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是一种不断地把我们的心拉回当下的练习。我们的日常,就像手机一样,频繁地开关各种app,是不断地占用大脑CPU的过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最好是关机或者关闭清空所有程序,才能更快更好地运行。

【心态】

前进的道路上满是荆棘,不断会出现各种挫折挑战,甚至还会遇到瓶颈,我还希望你能够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哈佛有一门特别有名的公开课叫《哈佛幸福课》,其实质是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我们可以使用“事实上”代替“我认为”消除偏见;将说话中使用的“优点”“缺点”都换成“特点”;减少使用明显褒贬含义的词汇,改成中性词汇,去处不必要的比较;避免使用消极的或者负面情绪的词汇和句子。比如“我要是……就好了。”任何形式的后悔都是极度浪费生命的。

【最后】

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关键词是“盼”,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盼望明天,盼望每一个人生的下一阶段,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但我希望我们都可以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另附:

国内的读书方法:《李源知识树读书法整理》

国外的学习方法:《超效率手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