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不懂张爱玲,读懂已经老将至

年青不懂张爱玲,读懂已经老将至

徐 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的作品风靡大陆,读者争相传诵。那时的我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从民办教师向国家公务员华丽转身后三年,又带薪到省城上大学。所以在我的感觉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世界繁花似锦,生命缤纷多彩。张爱玲的作品阴暗、消极,充斥着人性之恶,让人看不到希望,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说起爱情婚姻,我想到的是琼瑶笔下那纯粹唯美的爱情和因为爱情而结成的姻缘。我不喜欢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虚伪的爱情婚姻;不喜欢《十八春》里,叔惠和翠芝,沈世均和顾曼桢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爱情,更讨厌沈世均与翠芝盲目无爱的婚姻,尤其想不通顾曼桢嫁给姐夫祝鸿才,哪有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的道理?还有《倾城之恋》里相互算计的爱情婚姻同样让人难以接受!

谈到家庭,自然是温暖、温馨、人生避风港这些美丽的词句,我想信天下父母都是为儿女着想的,所以才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我相信兄弟姊妹总是手足情深的,那有《十八春》里的姐姐设计陷害妹妹的?张爱玲笔下《花凋》里的川嫦父母冷酷得令人发指,她的父亲宁愿将钱用来抽鸦片烟,她的母亲担心私房钱被发现,竟然放任21岁花样年华的川嫦病死。还有《金锁记》里的寡妇七巧为了控制儿子和女儿,居然教他们吸食鸦片,让他们双双成瘾。

当我体味了人间烟火,体会了人世百态,体验了人情冷暖后,张爱玲作品中的一些金句常会不自觉地从记忆深处冒出来:“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虱子。”的确,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外人看到的只是那件“华美的袍”,而内里咬啮的烦恼与不堪只能自己去忍受。

当我看到太多社会上的弱肉强食,家庭里的明争暗斗,亲戚间的利用挖坑,为钱、为利、为名,兄弟失和,夫妻反目,亲人疏离。总让我一次次想起张爱玲。我才发现,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写出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更写出了普遍人性中的一些可悲因素,深刻而又无奈。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其实就是阅读世界,就是回到生活真实,读懂世态人心。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她8岁写出小说《快乐村》,12岁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不幸的她》,22岁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23岁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24岁发表小说《连环套》、《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红遍上海滩。她22岁开始写爱情小说,自己却从没谈过恋爱。就算她是个天才,就算小说主要靠想象虚构,毕竟小说源自于生活,曹雪芹也是经历过繁华和衰落才写出《红楼梦》的。二十刚刚出头的她怎么可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张爱玲于我就是神一样和谜一样的存在。

后来读了张爱玲的传记,才知道她的身世,父亲是晚清遗少,虽然读得满腹文章,却赶上民国取消了科举考试,从此自暴自弃,吸食鸦片、逛窑子、养歌女成为日常。偏偏母亲是个摩登的新女性,既看不起丈夫的所作所为,也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张爱玲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永远是在理行李,因为母亲是环球旅行家,当然总是整装待发的时候多。她从4岁起站在旁边看,她母亲传授给她的唯一本领就是整理箱子。她从小过继给大伯父家,父母成了她的二叔二婶,后来父亲姑姑与大伯父因为家产打官司闹翻,她的身份就变得扑朔迷离和意味深长了。而她的整个成年生活都处在二次世界大战内,她经历了上海的沦陷和香港的战争。

这样的命运和经历造就了张爱玲,她那个曾经鼎盛而后败落的家族,以及在她生命里经过的人和事,都成了她写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除童年外,她一生都是卖文为生。她自称“我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人。”其实她一生都在为谋生而奋斗。她的小说透露了她所关注的与她灵魂契合的东西,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这是边缘之所在,是人性之黑暗、世界之沦丧的那一部份。白落梅说:“张爱玲用文字度人,同时也在度己。这是思想上的超度,亦是对许多寂寞灵魂的救赎。”她留给世人的文章江河万古、光焰灼灼,她自己却是风霜看遍、百味尝尽、万水千山走过,最后孤独终老。

提起张爱玲,胡兰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一直为张爱玲想不通,24岁的她,正值风华绝代的年龄,又在上海滩舞得风生水起,怎么就会爱上一个38岁的有家小还有外室的汉奸胡兰成呢?况且她的姑姑一直在旁劝告她:不妥,使不得的。她却义无反顾,放下所有的骄傲,为他跌落尘埃,为他念念不忘。而同为民国才女的林徽因遭遇徐志摩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时只有16岁,且身处英伦举目无亲,却懂得取舍,毅然抽身回国,舍弃这段恋情。林徽因并非不爱徐志摩,而是不想背上一个破坏他人家庭的骂名,她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张爱玲写小说,不是有着对世事人情了如指掌的通透和冷静吗?怎么临到自己身上反而糊涂起来,拎不清了呢?至于为一个狂狷自负的文人,一个挟妓啸游的汉奸,自毁一世清白吗?

读了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仿佛有些了悟。也许这世界没有对和错,只有因和果。张爱玲从小既没有得到过父爱,更没有得到过母爱。她母亲在她病榻旁咒骂:“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的人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张爱玲曾以为带她的佣人韩妈是爱她的,她说,长大后要给韩妈买皮袄穿。后来她发现,韩妈照料她不过是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的,根本没人爱她。她“觉得自己全是缺点,就像镂空纱全是缺点组成的。”所以,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个苍白退缩的人,她什么人都不相信,几乎没有朋友。她让文字走入红尘深处,在生活中却始终和人保持距离,没有谁可以真正窥视她的内心。

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时拍案叫绝,感觉不同凡响,然后开始收集杂志,留意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他以为他懂她,懂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份情怀,懂她那颗张扬又孤冷的灵魂。他找到她,告诉她,他就是那个她等候多年的人;就是那个于千万人之中,她想要遇见的人;就是那个愿意与她执手相待,静看星辰的人。张爱玲相信了,沦陷了,不问将来,不顾结局,只要当下。她甚至不要名分,不要仪式,只要一张自己骗自己的手写婚书,就含笑端起胡兰成为她调制的毒酒,一饮而尽,从此万劫不复。

怀揣天才梦想的张爱玲终究还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并且是一个天真得不可救药的女人。连胡兰成都说:“看她的文章,只觉得她什么都晓得,其实她却世事经历得很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好像花来衫里,影落池中。”人生如寄,所幸还有爱。何况张爱玲那颗孤独了24年的芳心多么需要爱的温暖和滋养。

张爱玲有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她有多少颓丧,就有多少渴望被理解的决心;她有多害怕孤独,就有多渴求一份真爱。她对爱的渴望和不顾一切的决心源自她心灵深处的寂寞和她苦难的灵魂,她与胡兰成令人匪夷所思的婚姻,应该归咎于她过分地需要一份爱来弥补原生家庭爱的缺失给她的心灵造成的巨大空洞。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青不懂张爱玲,读懂已经老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