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孟子、荀子:一样的仁义之心(下)

荀子早年曾北游燕国(钱穆先生指出:“荀子其后又曾至燕。”并考证,燕王让国子之,为慎靓王五年,去威王之卒四年。其时,荀卿至少二十四五岁。又考燕王哙让国之岁,孟子犹未隐退,而荀卿已以秀才有名誉。(钱穆《荀卿年十五之齐考》)。荀子认为燕王哙并非昏君,值得用言辞来警醒,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五年),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机干涉,让国失败。燕王哙、子之等死于乱兵之中,燕国几乎灭亡。荀子到燕国当在公元前314年以前。由《韩非子》记载看,荀子反对燕王哙让国,这与《荀子·君道》中的尊君思想是一致的。由于在燕国与燕王意见不合,所以在齐国武装干涉以前,荀子就可能已经离开了燕国。此时荀子大约二十几岁。

《韩非子·难三》云:“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谬。”燕王哙认为子之贤能而否定荀况,结果自己被杀,遭人羞辱耻笑。

韩非子的叙述虽较简短,但内容具体,涉及到荀子反对禅让及遭到燕王哙的非难等。(梁涛《荀子行年新考》)。

当时的燕国,正是愁云密布、山雨欲来的光景。

韩非子形容子之的为人:“燕国子之的行事,都是结党营私来侍奉君主,不走正道而大搞谋私的勾当,对上威逼君主,对下破坏国家安定,勾结外国势力来扰乱国内政事,拉拢下属来对付君主,做来毫无顾忌。子之放出话来:‘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于是,有人贪图子之的利益,有人迫于子之的淫威。”(《韩非子·说疑》)

燕国已然成为子之的天下。在这种危急紧迫的时局之下,许多士人缄默不语。唯有二十四岁的荀子以豪情壮志游幽燕,欲将献策燕王,于国家百姓危难之际,而拯救燕国于水火之中。

明代诗人高启有诗句:“功成他日论诸将,只有荀郎最少年。”(高启《送荥阳公行边》)当年荀子献策燕王的慷慨风范,两千年之后今天,我们从《荀子》仿佛依稀闪现。

当时荀子反对燕王哙让国。荀子针对燕国的情形,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别人”此说法不对。可惜他们没有听取荀子的意见,结果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谬。”(《韩非子·难三》)荀子通过燕子哙的“禅让”事件,更加明确了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日后的“大一统”理论的形成大有裨益。

荀子有勇有谋,更具有“知进退”的非凡智慧。孟子劝说齐宣王进兵与退兵的言辞,亦是能够把握“进退”之善道。《易经·乾卦》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不管是孟子游说齐宣王,还是荀子献策燕王哙,他们都尽到了自己的心力与智谋,都曾作为一代王者之师,都共同体现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心怀天下与仁义之心。

中国文化史上,堪称为圣者,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帝王的抉择取舍、左右着时局变化与进程。当然,终归还是当政者及幕僚等之决策定音;当然,是集体的智慧,也是集体共业之所发生……时世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代。然而,所谓“英雄”的起心动念、修身与志向,行愿与贤能,又是何等重要呢!

(一叶/20210329)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丨孟子、荀子:一样的仁义之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