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2018.9.1周六上午记

现在为止,我还没有阅读完这本书,但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觉得,自己以往看世界的角度是很浅薄的了。

笔者和读者之所以是这样的关系,就是因为,身为笔者的人,有着更为细腻的感情,以及更能触及读者心底那些埋藏着或是难以表达不会表达出来的潜藏情感和共鸣。

蔡崇达在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故事,都让人心疼出现在这些或长或短故事里的人。边读边想,蔡也许是个比较悲观的人吧。而他的每个故事的结尾,总会联想到他自己和故事中那些人之间境遇的相似之处,这样的结尾,单单掂出来其中一篇,你会觉得“好像又是个让人觉得沉重的结局啊”,但是通书看下来,发现结尾的手法好几篇类似,突然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了。

看书过程当中,我非常非常羡慕他的描述别人心理还有自己内心活动的细腻笔触。看到那些描述心里就不断在想,哇,究竟是个多么细腻的人才能够写得出这种感情啊,有时候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自己尚且不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到底属于哪一种感情,还有自己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更勿论要用文字将这种情感清晰地描述出来了。所以在看到他的《母亲的房子》时,心里不停地在感慨他怎能如此敏感地捕捉到母亲一直执着于房子的所有内心真实想法;在读《残疾》的时候,看到他描述的有关于父亲种种不想承认病症甚至于后来孩子气的行为时,内心觉得无力又辛酸,想起了姥爷的种种;《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这一篇又开始接触到人面对生死无常而认识到生死有常时候的成长,提到生和死,想起了高二暑假爷爷的去世还有不久前二爷的离开,从意识到有死亡开始,觉得活着不仅仅应该只是活着,不然赤条条来到这世上的人活着就失去了意义;《我的神明朋友》那里,多了一些对于宁愿相信有神明存在的人的理解,有时候选择相信虚无,只是因为在现实中心灵无所依托;《张美丽》这一篇里明白了这个世界对于人在群体中的生存有着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社会的舆论和偏见足以使人难以救赎自己;《阿小和阿小》里像是在劝诫人要照着自己的本真活着,不要想着去攀附,也不要活得不清不楚,人和人之间是有比较的,只要分出高低就有受伤害的一方,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满足吧,古语常说知足常乐,活着是要学会安慰自己的;《天才文展》中我看到的那些,是负累,也许真的我们可以做到年幼时单纯地陪伴以及年老时看开的相依,但在中间这一段长久的时间里,好像人和人之间掺杂了好多复杂的东西,让我们从昔日好友走向了陌路,甚至是无缘无故的仇敌,这也许是我们从小玩伴总觉得再相处总无力的原因了;《厚朴》想要表达的很简单了,没有那么多的其余因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不能只活在理想中,其中有蔡没能说给厚朴听的话也许就概括了这一篇的中心:“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以及“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很简单地,这些话概括出了义正言辞的文章主旨,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是对厚朴的这种单纯对于理想和青春的狂热也抱有期待,甚至想看看厚朴这样单纯的狂热是否能创造出生活的第二种可能性,应该,像是观察实验中的小白鼠吧,但是作为朋友,又有着对厚朴的担心,后来厚朴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他“觉得自己脑子中有什么一直在响”,到最后撞墙死了,而“我”心痛的同时,几乎也是放弃也忘记了之前对厚朴的期待,转而一直强调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其实这么想来,是有些残忍的。后面的《海是藏不住的》以及《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对我来说也有共鸣和感慨,相对来说,我很喜欢充满秩序又整洁的城市,但是我更喜欢也许不是那么有条不紊但总归是生机盎然的乡村;同时呢,有时候也要直面自己的欲望。


2018.9.3晚18:55记

目前为止读完《皮囊》这本书了,周末没有及时更新笔记,但是确实周末那天已经将这本书读完了。周末一个人在宿舍拉住窗帘,关上窗户,一刻也不想被烦心事打扰地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蔡崇达写的东西我是真的阅读完的,而且哭出了声。我不知道我细腻的感触有何而来,只觉得那一刻环绕在我身边的孤独让我想要哭那一场。

关于书里的内容我也已经基本说完,这样一个长长的读书笔记是我之前没有做过的,我希望我之前读过的书在今后我不会轻易忘记,所以决定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自己,同时我还想到我有可能对同一本书读不止一遍,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次读这样一本书给予我的不同的感受。

希望能够将这样的习惯坚持下来吧。接下来我会给自己安排书单,一直不断地敦促自己保持学习和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