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潜藏的力量

                      语言潜藏的力量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本月学校推荐的书目是《非暴力沟通》,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赫然印着一行字: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看到这句话,“精神暴力”一词在我脑海回旋。我默默地把我认为的精神暴力如:冷言冷语、冷眼相加、嘲讽打击、无视轻蔑……等在心里过了一遍,我发现我认为的精神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态度上的敌对。

再看封面的里面,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这段话让我的内心陡然一震,原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遵纪守法的“暴力”者。话一出口,伤人伤己。悲哀的是,我们常常不能自我觉察。

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明确谈话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不能直接表达自己需求,常常会拐弯抹角或者指桑骂槐,要么用一系列的反问句式来表达。充满评判、指责、不满的语气。不但降低沟通的效率,还会让很多情绪爆发出来,让沟通变成了鸿沟。我们往往会说:“难道你没有听见我刚才说的话吗?”“我刚才说的不是说你的吗?”“你说我想要干什么?”“我就知道你不操心,买个东西你都会买错!”……这一系列我们脱口而出的话,其实就是暴力沟通。比如说学生没有穿校服,我们也许会说:“穿校服这件事儿,我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没有听见过吗?你没有看到别人都穿校服了吗?”那没有穿校服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很自责,要么很反感。我们可以换个方式:“你今天没有穿校服,是有什么困难吗?我希望你能把校服给穿上。”那么孩子就能体会到老师的理解和对她的希望。他就会说出原因或者想办法把自己的校服给穿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也会说:“你就不能走快一点吗?”“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个东西不能碰,你都没有记住吗?”我完全可以换成这样的表达“宝贝,妈妈希望你走快一点儿,我们要迟到了。”“这个东西不能碰!”

明确自己谈话交流的目的,直接而明确地把自己的目的或者要求表达出来,会让听话的对方直接领会你的需求或者要求,而不是情绪,这样的沟通,会少了很多隔膜、敌视。

倾听使身心痊愈。我们与别人建立良好沟通的关系的基础是倾听,全身心地倾听,才能了解别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才能给予别人恰当的反馈。很多时候,倾听他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往往会带着自己对生活或者事物固有的理解和评判,这使得我们的倾听变得痛苦。如果一旦倾诉者的观点表达的与我们的认知不一样,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打断、评价,使得倾诉者不愿意再说下去。因为有时候倾诉者只是想说说自己的内心的堆积的情绪或者事情而已,想一吐而空,而不是想得到认可或者评价。所以,全身心倾听,了解倾诉者的感受、情绪,不打断、不妄评,才能让倾诉者感受到爱、和谐、理解。

在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状况,例如打架、不完成作业、课堂顶撞老师、或者学生的一些坏情绪等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不妨先倾听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我们观察他们的需求、情绪。让学生相信你,你会照顾他们的情绪,对他们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与人沟通中最重要而强大的力量。就是在与人沟通中接纳别人的情感,肯定别人的情绪。“先观照情绪,再思考问题;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与别人共情,是打开你与别人沟通之门的金钥匙。没有共情,没有让对方感觉到你接纳了他的情绪,那么你们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沟通,甚至就不会有沟通下去的机会。因此,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说。说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所以,当我们有“我还不知道事儿是什么,但我要先接纳你的情绪。”这种沟通的思维意识时,就会让与你沟通的人,有一种被尊重,被接受的感觉,在你这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你们才能够建构有意义的关系。所以在沟通中,用全身心去倾听,先关注情绪、需求,再关注事儿。我们要时时有这种沟通意识,沟通思维,才能让我们的沟通没有伤害性,不具暴力行,才能建构有效、有爱的沟通。

语言是有力量的,这种潜藏的力量使得我们的沟通和生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要好好运用这份力量,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使得我们免受精神暴力的伤害,让爱自然地流淌在我们心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潜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