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新者的基因》I“抄袭”与“剽窃”

 

普通的艺术家模仿别人的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别人的灵感。

                                                                                                                                                                                             ——斯蒂芬·乔布斯




是的这句话出自于传奇公司的传奇CEO斯蒂芬·乔布斯,或许你认为以“非同凡想”为企业价值的苹果不应该做出“剽窃”他人创意的行为,但是乔布斯先生本人对此却毫不避讳。他认为


只靠盯住一件东西冥思苦想并不能带来思维上的突破。用不同的创意轰炸大脑,才可以激发创造力。


创新者并非天赋异禀,每个人都能越来越具有创新精神。在中国最能印证这一点的我认为非腾讯莫属,同样是“抄袭”,为什么像苹果、腾讯“抄”成了“黑洞”般的巨头公司,而有些公司却落得个破产清算甚至锒铛入狱的结局,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基因》中给出了解答。

 

观察和发问:“抄袭”ICQ和QQ

 


腾讯最为我们熟知的产品毫无疑问是QQ,QQ的原型是三个以色列青年开发出的互联网交流软件ICQ。ICQ具有网上聊天、发送消息、传输文件等等的功能,这在即时通讯的年代对于当时主流的寻呼机和电子邮件来说是非常大的冲击。

ICQ增长势头极其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在全球就拥有了1000万用户。在ICQ拓展中国市场的时候,虽然看到了这个产品的巨大潜力,但由于激烈的竞争,腾讯最终没有拿到ICQ在中国的代理权。

于是,刚刚成立不久的腾讯决定做一款自己的ICQ,并命名为OICQ(后改名为QQ)。O代表的是“Open”,开放。那么当时在外有ICQ,内有包括台湾资讯人、网络精灵、飞华等好几家企业同时在开发即时通信软件的形势下,QQ是怎么胜出的呢?


技能一:观察

商业想法主要来自以下两类观察:

1、观察在不同情景下尝试完成一个任务的人,并洞察他们正在想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2、观察人,程序,公司或技术,并找出可以应用(也许先经过改良)到其他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创新者都是积极的观察者,他们仔细地观察着身边的世界,既观察到了成功运作的事物,也往往会敏感地注意到运作不成功的事物。腾讯通过观察发现当时参与开发即时通讯软件的企业不是具有外资背景就是国企背景,在大陆都受到了种种政策上的限制,外资企业始终不知道如何经营格局庞大的大陆市场,国有企业的体制更是不可能跟得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且在当时的中国,人们“雇佣”聊天软件的场景也和国外不同,当时美国个人电脑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在中国,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率还不到1%,全国只有二三百万网民,大部分人都去网吧上网。因此,在中国想要开发出好的即时通讯软件既需要打破限制,又需要增加限制。


技能二:发问

创新是一项结合、重新关联安排的过程,优秀的创新者会挑战现状,为现状设置和去除下限,他们会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获得创新的想法:

1、设置下限:如果……会怎么样

2、除去限制:如果……会怎么样

QQ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这样发问的方式,“抄袭”ICQ的同时做了针对性的创新:

好友名单保存” 功能

设置下限:如果使用聊天软件的用户无法把号有名单存在个人电脑里会怎么样?




腾讯的解决办法是:他们把聊天内容和好友列表的存储放到了后台的服务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当时在中国的网络带宽也非常小,为了解决用户下载安装的问题,腾讯把QQ的软件做成了220K只有ICQ几十分之一,对于用户体验而言,简直太具有针对性了,一下子就占有了中国的市场。

“嘀嘀嘀”的消息提示音

去除限制:如果使用寻呼机的用户都来使用QQ会怎么样?




在步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时代前,人们能够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就是寻呼机了(BB机有钱人能用手机大哥大),QQ发布之前,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要找一种提示音。通过多方的讨论,腾讯最终认定在中国大家最熟悉的声音是寻呼机的呼叫声。于是,马化腾用自己的寻呼机,录下了后来被几亿人熟知的非常经典的“嘀嘀嘀”声。这个声音同时也是马化腾寻呼机情结的一种延续(腾讯最早的业务就是寻呼机)。事实证明腾讯的设想是对的,后来使用寻呼机的用户大部分都成了QQ的用户,这其中“嘀嘀嘀”的提示音功不可没。


除了这些,腾讯还做了很多微小但是实用的创新。比如ICQ只能和在线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登记的信息查找好友,而腾讯OICQ有离线消息功能,还能让用户直接添加在线的陌生网友,这个功能也构成了腾讯这个“社交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这一系列举措造就了QQ的爆发,虽然腾讯的QQ“抄袭”于外国舶来的ICQ,但骨子里却是一款真正属于中国用户的产品。


联系和交际:从QQ到微信



QQ的成功让腾讯在PC互联网革命中稳稳占据了中国市场,但是一个好的产品并不能代表一个优秀的企业,腾讯的伟大之处仍是它那在中国充满争议的创新基因,也正是这样的基因,让他们在移动互联网革命掀起时又一次占领了高地,在这个时期另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就是微信。


截至2017年,微信活跃用户数全球超过10亿人,433天实现从0到1亿的突破,5年时间快速增长十倍,微信无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软件,在某些情况下,新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席卷整个行业;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技术过渡则长达数十年,对于产品也是,人们往往会记住赋予产品最大社会价值的企业。在微信以前其实已经有很多企业推出了移动社交软件,微信的诞生和QQ非常类似,也是抄袭了国外的软件“KIK”,同样微信能够再一次在中国成功的原因也是得益于腾讯的创新“技能”


技能三:交际



再优秀的创新者,也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创造出惊艳世人的产品,一个人要跳出常规思考,就要根据个人领域知识得出的想法,与来自其他领域,依据不同常规思考的人得出的想法相结合。


”微信之父“张小龙是Foxmail的创始人,2005年团队被腾讯收购后主要负责腾讯邮件相关业务的研发和运营。跨部门、跨业务甚至跨公司的经历让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与腾讯的团队擦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张小龙更是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他是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在与用户和不同的团队成员互动的过程中他不断的了解新的惊人事物、获得新的观点并“在程序中”检验想法。


他们会拆解一个产品、拆分一个想法,创建一个新的模型等等,具备交际技能的创新者的想法是大胆的天马行空与缜密的逻辑推导的结合。不同的思想给了微信团队源源不断地灵感,有一个好的交流文化是微信能够脱颖而出的基础。人生来孤独,都有沟通交流和展现自我的需求,或许微信的诞生便是腾讯这种文化基因的体现,好的创业者往往做的是自己最为擅长的事。


技能四:联系


爱因斯坦曾经将创造性思维称为“组合游戏”,并认为这是“建设性思维的本质特点”。联系是跨越知识领域、产业,乃至地域,做出惊人联系的能力。



微信最成功的功能之一“红包”其实源自于腾讯的一个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传统,腾讯每年开年的时候CEO马化腾都会亲自为每个员工分发红包,将红包功能从线下搬到线上似乎是一个生拉硬拽的联系,但产生的效果却让人拍案叫绝,如今站在“上帝视角”回看,这不仅是支付场景和支付方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功能的完善,红包从单一的社交属性逐渐跨度到移动支付,带着用户一起成为了腾讯跨领域作战的重要力量,成为微信支付开疆拓土的坚船利炮,不仅如此,同样的联系也发生在微信其他让人眼前一亮的特有功能:


将通讯和社交联系在一起的朋友圈功能

将通讯和通话联系在一起的语音功能(后来随着互联网的迭代更进一步产生了网络通话功能)




腾讯的创新程序I王者荣耀的成功


好的产品和好的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的企业能够不仅能够不停的创造好的产品、向社会输出企业价值,好的企业还能够影响他们的员工,微信的成功对于腾讯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它奠定了属于腾讯的创新程序。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成功便得益于此:


技能五:实验


在腾讯,不管什么项目,都不完全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来自于基层业务单元的独立创新。即便是微信如此大的产品,在研发之初也并非自上而下的公司战略,而是属于张小龙那几十人团队的独立项目。实验是创新的关键,优秀的商业创新者会对创造产品的原型开展试点测验,积极尝试新的想法。这是腾讯避开因为过度依赖客户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创新窘境的方式,腾讯的创新程序鼓励独立业务单元研发项目,一并投放市场竞争,根据结果决定分配多少资源来推广这个产品,这个程序外界有人称它是赛马机制也有称它为微型利润系统。



《王者荣耀》和微信一样也是这种程序下的”产物“。它的开发团队叫天美工作室,这个团队甚至不在深圳总部,而是在四川成都。虽然2008年就成立了,但是基本没有开发出来过任何特别成功的游戏。每年评年终奖都很惨,《英雄联盟》的成功让腾讯产生了将MOBA这个游戏类型迁移到移动端的想法,并展开了内部的“赛马机制”



虽然最先推出MOD的是另一个工作室的《全民超神》但《王者荣耀》最终凭借更出色的游戏模式和背景题材在MOBA类型的游戏开发中PK掉了《全民超神》”逆袭“成为腾讯的”草根英雄“。




获得推广资源后的《王者荣耀》一飞冲天,最终成为了一个日活超过5000万,巅峰时期月流水三四十个亿的超级爆款。


把握”零“消费市场I腾讯的投资策略


交际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封闭会让企业变得过度依赖所谓的数据,多少成熟企业正是因为这样的“固步自封”拱手让出了新兴市场,没有一个企业的成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腾讯也走过很多弯路,经历过项目的失败、经历过激烈的冲突、被用户诟病过甚至口诛笔伐,但在这一场场“战役”之后腾讯逐渐“提炼”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责任,作为一家“以用户为核心”的企业,“数据”往往有时候代表不了用户真实的想法,反而容易蒙蔽企业的眼睛,要想要抓住正在兴起的”零消费“市场、跨越鸿沟就要去听取用户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忠告和批评,秉着开放和分享 的原则,而非拘泥于企业圈主的一亩三分地。



对于一家大型企业而言,占据“赛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资本,而腾讯恰恰具备这样的核心能力,从资本来说,腾讯不可能去做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内容领域。所以腾讯的资本策略便是:

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因此腾讯对于企业的投资不会谋求控制权,反而还会把原先封闭的公司内部资源转而向外部的第三方合作方无偿开放,包括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社交组件、营销工具及QQ登录等等。


腾讯2018年对外投资93家企业,投资规模达到1874.7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像京东这样的独角兽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中,我们几乎都能看见腾讯的身影。



有的人说,腾讯要么买要么抄的策略压榨了初创企业的发展,可是细想一下,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企业的崛起势必会影响其他企业的利益,如果说同样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被腾讯收购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和归宿呢?


正确的“抄袭”便是创新

 


创新是全球经济的生命之源;对于全球几乎任何一位CEO来说,创新都是首要的战略考虑,一个产品从想法到进入市场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创新可能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创新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也并非天赋异禀者独有的能力。


“抄袭”其实是斯坦森教授所说的创新者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观察、发问、联系、交际、实验)的一个集中表现,正确的“抄袭”需要你拥有“拆解”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好的失败的作用大于不明真相的“成功”,不明白你成功的原因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当市场、政策、资本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你就会变得无力招架。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的公司必须持续创新,公司就像鲨鱼一样,一旦一动不动,就是死路一条。”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好的企业复制成功的关键在于PRV框架即资源、流程、价值观,好的企业一定会有让世人称赞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呼应的企业使命,我相信腾讯的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产品都是“创新程序”的产物,这样的基因能够让这家企业继续保持增长。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更需要这种创新思维来装备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发问者、联系者去观察世界。



*文章内容均为个人观点,有错误和欠妥之处希望能够批评指正

*本文参考了张潇雨老师的商业经典案例,十分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创新者的基因》I“抄袭”与“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