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误解了精英教育

沃敏斯特,是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贵族学校, 现在已成为英格兰西南部众多私立学校中的“领头雁”,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每周50万镑的工资,相当于人民币400多万!去做一个社会地位更高、更受人尊敬的的私立学校的校长还不干,是什么让女校长如此坚定?

原来,是根植在女校长心底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使命,让她坚定地坚守。女校长一直在探寻: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在教育上真有壁垒吗?而长大后优秀或平庸的孩子,他们的差异,和学校直接相关吗?

在英国,只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正是这一小部分人占据着国家的高级职位,私立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显赫人生,一代又一代地分隔着英国教育体制。BBC记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通过记录公私两所学校的校长和学生交换体验,为我们客观揭秘了答案。

我们总以为,好学校,一定是老师有着相当了不起的授课水平。而记录片中,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彼此的上课模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老师讲得都挺好!真正决定孩子差异的,不是课堂授课,也不是父母的经济地位,而是学校整体“软环境”对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品格、特质、精神和信念的激发。那些“隐秘的”细枝末节的制度和管理,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虽然两所学校占地都很大,但公立学校的社会实践器材并不多,社会实践全凭孩子自愿。每天下午2点50分放学后,大多数孩子,都直接回家,要么看电视,要么无所事事。反观私立学校沃敏斯特,各种硬件设施都非常丰富,光是网球场就有12个,各种场地、器械一应俱全。每天下午,孩子们,都在老师有序统一的组织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周六统一运动,每周日去教堂做活动。当孩子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乐趣,对新鲜事物就不会逃避,会很自信地参与其中。

我相信,不止我有过这样的感觉吧,那便是:当你周围都是好学生,迫于同伴压力,你也愿意好好学习。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带动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好的环境和有序的组织,会让孩子体验到挑战自我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而欠缺条件和管理的孩子,他们很自由,但那更像无聊的放纵。

在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有着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制度:学生走在路上,不能拿手机出来看;课堂纪律严明,学生说话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请出课堂;孩子们必须衣装整洁:不允许穿短裤,不准散开头发,不准戴大耳环,不能染奇怪颜色的头发……私立学校的孩子们每天时间安排都很紧凑:他们6点半起床,8:45到17点上课,放学后选修兴趣课,每周一三五还要参加统一集会,每周听各种讲座,每个孩子都很忙。正如校长马克所言,让他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正是为培养自律做准备。

而公立学校的孩子表示“这样的作息,简直不是人活的”。公立学校同样8:45上课,孩子们却普遍8点起床。下午3点放学后,基本就进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可能你会以为,私立学校的孩子会很压抑。可恰恰相反:私立学校的孩子都很怡然自得。他们积极振奋,会走冷淡的“牛津步”,昂首阔步的身影里,有自信,还有骄傲。

原来是我们误解了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在高标准中塑造孩子的优秀习惯,在优秀和自律中,帮孩子们习得自我掌控的深层次精神快乐。对优秀的渴望,人人都有。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能在父母和学校的恰当帮助下,早日体验到优秀的自豪感。

私立学校的孩子们:入学时,各科老师会给出考评,以确定他们是否需要上辅导班;学校给每个孩子的测评,精密又细致,每个阶段的特长、才能、潜质发展都很详细;校长还会亲自单个面试学生,提出许多有思考性的建设性意见……在如此周密的帮助下,孩子们缕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和方向。他们有信心,在成人强有力地支持下,一步步达成目标。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每周全校集会三次,并把正式晚宴,列为正式的教学环节。晨会上,不管是学生,还是校长教师,一律正装出席,礼乐仪式,盛大庄严,师生共唱赞歌后,校长会颁发了学校各月份的奖章,并为孩子们讲述名人故事。定期集会,会培养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盛大而庄严的仪式,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赋予的巨大力量。仪式感,确实能给孩子注入这样一种向心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孩子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的活动,不是用说教去改变孩子,而是让活动激发孩子自我勉励。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特别重视孩子内在力量的发掘。课上教育和课外教育同样重要。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就是这样一种课外教育。正式集会上,校长每次都孩子讲述名人励志故事;学校也常请名人来做讲座。孩子们那么轻易就能接触到各界大人物,这就给他们一个暗示:未来,我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大人物!

孩子入学之初,校长会尽量和每个父母见面;平时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会单独和每个孩子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能被校长单独关注,这会给孩子一种“我很重要,我能变得更好”的心理暗示。荣誉感加持的孩子们,在学校各种倡导下,更加勇于尝试和实践,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积极性,拓宽了追求视野。孩子们更自信、谈吐更有度、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被调动了积极性,目标明确,也具备实现目标的勇气和途径。相信,是一种“我可以、我愿意、我一定能”的积极信念,它会变许多不可能为可能。所以,即便看起来不太可能,我们也要教孩子,永远怀揣相信。

在孩子的教育中,金钱和好学校,都不是最关键的点,最关键的,是用何种方式,激发孩子人性里的更积极、更有温度、更有创造性的能量。尽管,教育优秀孩子,我们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路,但记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仍带给我们一些视角和启发。希望对这部纪录片的解读,能给每位父母,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我们都误解了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