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由


“I will keep moving toward the light, toward compassion. The bigger your heart grows, the better things will get.”

- Judith Orloff

人如何跳脱负面情绪的蒸煮,获得情绪的自由?


一、自我迭代


追本溯源起来,情绪的反应模式绕不开原生家庭:不论是暴躁/刚直不懂得迂回/充满批判的父亲,还是消极/焦虑/多愁善感的母亲。成长中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如一行行的代码,编好了子女最初的情绪反应程序。

这样看来,想要获得“情绪自由”,首先要进行一次“自我迭代”:发现并有选择地删除/保留/重写我们身上的“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妖魔化父母的负面影响 – 父母是人,人都有缺陷。这种同情心之于情绪自由,几乎可以相互替换,这是后话。

删除错误源代码后,还需要建立新的情绪反馈模型。日常最常见的情况是无意识的“自动巡航”(auto-piloting):伤心就哭泣,不满就发脾气或心怀怨恨,努力未果或得到负面评价就自我攻击,或愤世嫉俗,或选择完全封闭自己…情绪反馈无觉知地一触即发。

冥想是提高“觉知”、治疗“自动巡航”的最好方式:关注一呼一吸,关注身体和情绪的变化,关注当下。长久练习不但能让人更敏锐地洞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还能让人更平和从容。在这个躁狂的世界,刻意培养这种和平、敏锐是一项生存技能。

觉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后,我们可以选择做出更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 而非冲动性地攻击、发泄、抱怨 -- 从而保持一种情绪的掌控,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

有觉知地做出建设性的反馈并不局限于大事件,时刻发生的日常都是练习机会:拥堵的交通,迟到的恋人,地铁上声音外放看抖音的路人,不合作的同事,熊孩子,唠叨的母亲…慢慢地,像健身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了腹肌和核心力量,人的情绪在不断可以练习下,应该也能变得强大和稳定起来。

那怎样的情绪反馈,才“有建设性”呢?这就涉及到了情绪自由在“摆脱负面情绪“之下更深层含义:带着同情心去对待事物,从而转化消极情绪。

“情绪自由”的本质,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


二、恐惧

“Emotional Freedom means being able to remain sensitive but centered in an often overwhelming world. It means taking charge of how you respond.”

- Judith Orloff




前面说了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自我迭代“和建立有觉知的“情绪反馈模型”,都在实操的层面。但底层是什么?Free from where?共情固然重要,想得到情绪自由,我们还需要知道是从哪里得解放。

这就不得不想到“恐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负面情绪。恐惧与生俱来,根深蒂固又生死攸关:如果没有恐惧,原始人不懂得躲避和逃跑,恐怕早就被天灾和猛兽所灭绝。恐惧和生存联系如此紧密,因此是种极其强烈的情绪,导致很多人一遇到任何风吹草动,立刻进入原始求生欲带来的fight or flight模式:勃然大怒或是落荒而逃。

发展到现代,大多数时候人都不会直接表现,恐惧被暗地裹藏在其他情绪里:恼怒和失望,是得不到满足的恐惧;孤独与隔绝,是得不到爱的恐惧;焦虑与担忧,是未知和失控的恐惧;抑郁,是对绝望的恐惧;嫉妒,是自己不够好的恐惧;悲伤,是失去的恐惧…

这样看来,情绪自由之路,一定需要直面恐惧的勇气。

勇气是恐惧的解药。但这并非是说,有了勇气就恐惧就会消失,而是说它能带来应对恐惧的力量、认清现实的通透、不轻易言弃的韧性。

举个俗点的例子。你失恋了,悲伤、愤怒、抑郁、孤独…轮番上场暴击,但你还是打起精神从床上/沙发上振作起来,出去参加活动,结识新朋友,不让自己陷入低迷状态。这就是勇气,有点俗气的例子,但重点在于,如若生活中每次心生畏惧都能鼓起勇气面对 - 不管是思考还是行动,不管通过远离让人心生恐惧的事物,还是通过靠近令人滋生勇气的场景 – 那么我们就能防止沦陷于恐惧,挣脱其挟持,得到情绪的自由。

恐惧的其他负面衍生情绪,都有解药:修炼耐心之于烦躁和不满,建立连结之于孤独,保持平静之于焦虑担心,保持希望之于抑郁,培养自尊之于妒嫉,给予同情之于愤怒…

以极其消极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从而获得“情绪自由”是一种幻觉:把心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或是筑起一道墙封闭内心,表面百毒不侵实则麻木不仁,情绪都不存在了,谈何情绪自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药”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积极性:敏锐觉察并主动应对,一种时刻有意识地选择存在方式的生活之道。


三、暴躁

“Frustration is not the key to any door.”

- Judith Orloff



现代生活让人极度烦躁和不满: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那种无法容忍的心塞感让人分分钟开裂;而当需求被满足时,又马不停蹄寻求下一个目标。

想想很自然。信息能毫无延迟地传达到地球任何一端,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获取几乎任何信息咨询,无脑刷快手抖音就能秒达情绪G点,交友网站上海量唾手可得的亲密关系,即看即买的直播搭载同日达的物流,我们不断地被告知要更高效、完成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习惯即刻满足感,耐心和容忍度不断降低,将自己活成马不停蹄的高效任务大师(taskmaster)的同时,也将伴侣和朋友物化:既然随时可抛可换,何以值得花时间经营?

如果说烦躁不满是情绪被外因所挟持,耐心则是将智慧引入内心,让我们即使没能得到满足也不受煎熬,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情绪的自由。


耐心是烦躁的解药,让我们不再陀螺般地原地旋转。但如何培养耐心呢?

首要是改变对耐心的认知 – 我们的痛苦情绪很多时候都来自对事件的认知,而非仅仅事件本身。因此这里最先要指出,耐心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无作为,而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它更像在瑜伽中维持一种静态体式时身体充满张力的抱持。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 暂时等待、观望,随时准备好在最佳时机采取行动的情绪选择行为。

耐心也是一种平衡,那种“一旦不作为事情就会失败”、“一旦停下来就会掉队”的想法,实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非黑即白二元论。

耐心还是双向的:当我们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他人也会变得更加耐心,反之亦然。

而那些让人烦躁不满的事物,大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个培养耐心的练习专场:公共场所抖音外放的人、开错路的滴滴司机、阐述反对观点的同事、啰嗦的老妈、掉链子的伴侣、未达成目标的自己…在大大小小的练习场里,对己对人,一次又一次选择耐心。

具体实操的方式也有很多:

- 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积极的方面。

- 用幽默打破烦躁不满情绪,间接助长耐心。

- 无法改变不满现状时,学会顺其自然。有时候越抗拒,坐立不安,越不快乐。选择对现状保持耐心,放松下来接受现状,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人际沟通中,耐心是最宝贵的情感货币。当忍受不满的能力提高时,人际关系将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 – 更深入、更融洽。因此,即便表达不满,也以不要以责备和过激的方式进行;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平静地倾听,不打断他人说话,并试图去理解;即使他人做得不好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无能,最佳的解决方式也觉不是表现出不耐烦或责备。

耐心的缺失容易使人一旦不满就心生怨恨或索性放弃, 爱的能力被极大削弱。事实是,长期相处的人,对方的定会在某个方面让我们不满,定会发生某些事上完全达不到我们的期望,但我们要学会的是,不轻易因此全盘否定一段关系。

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耐心,不要放弃自己


四、孤独




陈绮贞的《流浪者之歌》让人喜欢又不敢听,因为歌里刻骨的孤独感。

唱到副歌部分,陈老师质朴而原始的情感汹涌而出,绝望和希望同时扑面而来,她温柔地嘶吼道:“撑住我 落叶离开后频频回头 / 撑住我 止不住的坠落 / 撑住我 让我真正停留 / 拥抱你 做完一场美梦 / 撑住我 狂风暴雨我都不逃脱 / 撑住我 为你挡下所有诅咒 / 撑住我 眼泪不再流 / 拥抱你 做完一场美梦…“

MV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组合出来的混杂世界,有在马背上安详离去的新疆图佤族人、未婚独自备孕的北京人体模特、因异装癖被人暴打的上海男孩,以及登上富士山撒亡妻骨灰的日本老人。

虽然各自形式不同,我们都孤独地流浪在世间。

好像一颗失去了豆荚的豌豆,孤独感是与“滋养之源”(nurturing source)的连结的缺失,是一种情感上的隔绝。

“滋养之源”可以是自我,也可以是外部事物,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还可以是与神的连结。“连结“并非一定是指“另一半”。“另一半”隐含的意思是一个人需要依赖于他人才得以完整,但其实亲密关系本身是不足以使我们完整的,它只能让我们更好地去体验本身已有的完整性。

消解孤独感,让情绪更自由的方式简单分为两步:

一、接受孤独的自然性。从存在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我们独自来到和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我们与他人有多么亲密,最终都是我们对自己和对我们的成长负责。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能力:“即便是一个人也能自洽”;一种释然:“即使现在感到孤独,这种感受每个人都有“;一种信心:“孤独的状态是能够转变的。”

二、拥抱孤独,将孤独作为建立“连结”的动力

■ 帮助他人,这是让人重新回到人际交往的回路中的最好方式。让他人的生活更轻松,对自己和他人的孤独感都有疗愈作用;

■ 我们分裂的根源通常都在于看不到彼此的相似之处。因此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而非差异性是建立连结的关键点;

■ 世间有大量的“滋养之源“,建筑内心的精神家园充盈自己,而不是试图通过忙碌,暴饮暴食或消费主义来麻醉自己;

■ 孤独感很多时候都源自无法表达和沟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学会感知和表达自己,主动参与到令人愉悦的、充满爱的互动中。

孤独有时是绝望的,希望在于我们可与带来情绪支撑的事物建立连结而消解它,像陈老师歌里反复出现的那句,“撑住我”。

也因为连结的产生,我们被看见,有了存在感。巧的是这个陈老师歌里也唱了:“希望若是有 / 绝望若是有 / 不要像 / 风吹过连痕迹都不留”。

最后,人类生存常态的孤独本身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让我们更有深度。

当然,this is another story for another day.


五、焦虑




焦虑源于控制欲,一种试图克服无助感的控制欲。

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心理跳过当下现实,跃至未来潜在的危险,并进行预设和预判:“如果发生XYZ,会怎样?”

情绪自由很多时候是一种“将注意力放在何处”的选择和掌控,从焦虑情绪中解放也不例外。

意识到自己情绪与当下现实的割离,避免条件反射似地预设最坏的情况,把注意力收回到令我们平静的事物上:寻求具有建设性的行为(“constructive action”),关注事物积极而非消极的一面,关注值得感恩而非令人心生怨恨的事物。

或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探寻焦虑背后求更大的意义,思考它的来源、它如何促进我们的成长。举个例子,我们常因为工作焦虑,究其根源是社会环境使我们人为地将工作和自我价值进行了强关联。但这是否只是一种“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除了工作以外,人的价值还有其他什么维度?

极度焦虑时,也可以按下暂停键,镇定之前不作为:不深究、不争执,不做决定。

境由心生,张弛有道。

六、痛苦

“Releasing the energy of depression makes room for hope. Igniting hope releases depression. Practicing each refreshes your system instead of letting despair accumulate.”

- Judith Orloff

痛苦太多了。

失去一段不可替代的关系,心里撕开一个洞。

压抑的生活状态:校园/职场霸凌、家庭不和、遭受到身体或情感的虐待、极度贫困、极度缺乏社会支持。

措手不及的变故:换工作、搬家、迁徙、成为父母、离婚、退休、重疾。

还有死亡:我们终将离去。

苦难无可避免,但决定痛苦程度的不光是苦难本身,还有我们的应对方式。

希望就在于此 –

选择相信未来能再次与其他出色的人建立起深刻的连结;

选择在至暗时刻关注世间存在的善意、机遇和奇妙;

选择和总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的人相处、交谈,倾听他们对人对己的信念;

选择接触充满希望文字、音乐和艺术,从中汲取力量;

甚至面对死亡,我们仍能选择:选择接纳这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会减轻死亡带来的痛苦,并让我们更好地体味每一个当下的时刻;选择让悲痛情绪自然地流动 – 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沿着既定的轨迹慢慢愈合。

寻求、跟随充满希望的事物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