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写在前面

平时很少看哲学方面的书籍,于我而言,哲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我首先想起的是古希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我知之甚少,或者说我从来没想过中国也有自己的哲学思想,直到我看完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此书将影响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沿着历史的脉络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让我对以前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思想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尝试将书中一些我认为很精彩的部分摘抄出来,同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帮助我更好的理解。

先秦思想

先秦指商周开始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这段时期出现的思想,一般被称为先秦哲学。在商周时期,哲学和宗教思想联系较多,推崇自然的力量,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重要学派。儒家强调阶级、秩序,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孟是其代表人物;墨家力求简单实用,打破传统的制度和常规,这与其出身“游侠”有关,他们是周后期封建制度解体以后丧失爵位的武士组成,后来更多的来自下层阶级,对于他们来说礼乐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道家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一群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的人,从而赋予他们行为以意义;名家在古代以“辩者”闻名,公孙龙和惠施作为代表人物,分别代表名家两种重要思想趋势:一种强调名的绝对性,一种强调实的绝对性;法家,并不是指法律和审判,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阴阳家发源于方土,方土的数术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汉魏晋时期

这里的先提一下秦朝,秦始皇为了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采取了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在李斯的建议下,所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书籍都被焚烧,可是,正是秦的残暴促使它迅速垮台,汉朝继之而兴,在哲学体系上也继承了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但没有采取极端的措施,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摆在其它思想前面,进入仕途的各级官员不靠出身高贵,不靠财富,而靠顺利通过一系列定期考试,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在汉朝仍是雏形,数百年后才真正普遍实行,一直到现在。这个制度是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发起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他是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大思想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的巨著《春秋繁露》里。

道家在魏晋时时期又开始兴盛,而这时主要是以“新道家”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说是“玄学”。这里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向郭二人是新道家主理这一派,他们二人都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注解,强调道是真正的无,道德应该随着社会形式而变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若一个人能超越事务的差别,使自己天地同一,可以拥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道家另外一派主情,这些人信奉“风流”,即自由、放达、文雅。杨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人活着应当任从他自己的理性或冲动,不应当遵从当时的风俗和道德。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特别的一个阶段,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乱不断,可是人们的思想生活却异常开放,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书画家。

中国佛学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大概从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们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后期佛教发展出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但是“业”这一学说是所有宗派一致的。业,通常指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含一些思想。它强调宇宙的心,就是说无论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一定会产生一个结果,无论是在多么遥远的未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是因也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又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痛苦的主要来源。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就是觉悟,修炼不再贪念什么而能避开贪念的业,有了这样的业,就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也叫“涅槃”。

新儒家:理学、心学

新儒家分为理学和心学两个学派,由兄弟二人开创,号称“二程”。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而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理学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了解人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道理,而且要遵循这个道理做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的理,也就是规律,而且理是一直存在那儿的,不会因为人的想法而有所改变。朱熹对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好的作用。他是一位精明、博学、多产的哲学家,他曾经对四书作注解,而且从元仁宗开始朱熹的注解获得官方认可,一直到明、清两朝。心学主张心即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先有心,没有心就不会产生理。强调人的自我精神修养,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王守仁是陆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主要是指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读完此书,我对于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延续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我学习到的这些也只是皮毛,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不是一本书、十几万字能说清楚的,但是对于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合适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