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真实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2

    塞利格曼在本书中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方式。作者提出了幸福的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幸福的环境,V是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塞利格曼关于可控因素的建议就是我们需要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塞式幸福法则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很多微信文章里都会传播一个理念,“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人们在成年后的很多不幸都是糟糕童年所带来的持续影响。假如你是这个观念的拥趸,你可能很容易将自己成年之后的抑郁、焦虑、易怒等性格特征或者经历的挫折,归咎于童年经历的不幸事件。

    你的过去会主导你的未来,实际上这是弗洛伊德主张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一生中每一个心理事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好比说开玩笑或做梦,完全是由我们的过去决定的。情绪动力学事实上就是心理动力学,也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名称。

    作者引用了大规模地调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关系后的发现,童年遭遇的种种痛苦,诸如父母身故、离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视、遭到性侵犯等,并不能决定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没有任何理由将自己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吸毒、性问题、失业、攻击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心理学上不同的学派关于情绪与想法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绝对的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认为情绪是思维的动力;而强硬的认知学派则认为思维启动情绪。

    本章中,塞利格曼所持观点相对中立。他提出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会互相启动对方。有的情绪是反应性的,如感官的愉悦,它不需要思考和解释就可以启动。比如,当饥肠辘辘时吃到一碗美味的面条,你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而对于过去的情绪都是思维和解释所启动的。对于过去的情绪可以是满意、满足、骄傲和平静,也可以是怨恨、愤怒,这些情绪完全由你对过去的看法决定。对于过去的看法决定情绪这一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挣脱过去的桎梏。

    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有两种方法可以逃离这种误区

---感恩和宽恕。

    感恩和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这样你会更幸福。

塞式幸福法则2: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我究竟是个乐观的人,还是个悲观的人?如何分辨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呢?如何能乐观地面对未来?

    生活中总是会有好事和坏事发生,区别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对于好事与坏事的解释风格。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远”、“从来”、“总是”,把它归因到人格特质上,那么你就是悲观型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时候”、“最近”,把它当成偶发事件,你就是个乐观型的人。

    而针对好事的态度,乐观型和悲观型的人的态度却正好相反。乐观型的人认为好事是永久性的,他们把好的事情归因与他自己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所以是永久的。悲观的人则归因与暂时性的原因,如情绪和努力。

  永久性是时间维度的指标,普遍性则是空间维度上的指标。

  悲观型的人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普遍性的问题,他会放弃每一件事,虽然失败的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乐观型的人会把失败当成特定事件来解释,虽然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也会变得无助,但他相信其他的部分还将继续前进。

    永久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放弃多久---对坏事永久性的解释会造成长期的无助,而暂时性的解释则可以迅速恢复。普遍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把无助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是只维持在原来的地方。

    如果以上理论成立,我们就可以通过觉察自己对于好事与坏事的解释方式,来调整自己看待好事与坏事的放式,从而能够做到乐观地面对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书中谈到,找到好事的永久性和普遍性原因,和对不幸事情做出暂时性和特定性的解释,是希望的两个支柱。现在有很好的方法来培养乐观情绪,这个方法就是指认出自己悲观想法,并且反驳它。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步骤。一旦你意识到有悲观的想法,就要用ABCDE模式去反驳它: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

    我们可以轻易反驳别人对我们的不实的指责,但我们却很难反驳自己对自己的指责。反驳的第一步就是要检查一下我们的下意识的反应是否正确,下一步就是把反驳付诸行动。

塞式幸福法则3:抓住现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感与过去的和未来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悦(Pleasure)和满意(Gratification)。

    愉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特点,也就是哲学家说的“直感”(raw feels),例如狂喜、兴奋、高潮、欢笑、兴高采烈和舒适。

    满意是做了我们最喜欢的事而带来的感激,但它不一定伴随着“直感”。这种满意会使我们整个沉浸在里面,失去了自我意识,例如跟一群好朋友聊天、攀岩、看一本好书、跳舞等。只要我们的能力能应对挑战,做得得心应手,我们就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比愉悦更长久,因为它是思考和诠释的结果,它的能力来自与我们的优势和美德。

  关于如何提升我们的愉悦和满意,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增加愉悦

    积极情绪的研究得出了三个概念---习惯化(Habituation)、品味(Savoring)和正念(Mindfulness),它们可以帮助你增加生活中的愉悦。

1、 习惯化

    不管是身体的还是更高层次的愉悦,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使它们不能成为永久的幸福来源。想象一下你连着吃第四个冰激凌相比于你吃第一个时的感觉差异。这个过程叫习惯化或适应,这是神经作用的结果。我们天生对新奇的东西敏感,当事件不再能提高新信息时,神经就不再反射。

    作者建议要找出哪些带给你愉悦的东西,其次是把愉悦分开放入生活中,中间的间隔要长些。从这个角度讲,这一段的标题应该是“避免习惯化”。

2、 品味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及现代人极度的未来心态会让我们忘记现在。书中的品味就是只要感知愉悦,将注意力放在愉悦的经验上,比如在夏日雨后,感受湿润清凉的空气,闻一闻被大雨浸润过的花草树木、以及泥土的味道等等。

    书中有一段特别美好的描写,“我找了一段空闲的时间可以从容不迫地读这些信。我让每一个字慢慢地滑过我,就像淋浴时让温暖的水流过身体肌肤一样。”读的时候似乎就能体会到这段文字温润细腻的质感,

    洛约拉大学的布莱恩特和维洛夫两位心理学家发现了五个提升品味能力的方法。与别人分享、建构记忆、祝贺自己、使知觉敏锐、专注。

3、 正念

    正念始于观察。我们常忽略许多有重要意义的经验,我们机械地做事并与人交往,不太动脑子。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兰格发展出以下方法,是我们对事情更留心,从而以新的放式看待现在。这些方法包括冥想和正念练习等等。

满意

    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当你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完全沉浸于其中而不受干扰,由此所产生的满意干、心流体验都不是当即的愉悦。事实上,完全沉浸在某样东西中时,可能是没有意识甚至是没有情绪的。

    作者引用了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研究成果。打坐的韩国人、日本的飙车族、工厂生产线装配工、芭蕾舞演员,他们各自的行为差异很多,但都以非常相似的方式描述了“满意”的心理成分。

    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有即时反馈、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

    满意的定义不包含感觉、情绪,不包含自我意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满意驱散了自我沉溺,而且满意所产生的心流越多,一个人就越不会抑郁。

    作者在本章结尾总结到,有人会问:“我怎样才会幸福?”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能区分愉悦和满意,你就会完全依赖捷径,去寻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悦。作者并不是反对愉悦,他想说的是,你可以主动进行控制,以提升你的积极情绪到更高层次的幸福干。感恩、宽恕和如何避开决定论的教条,能增加过去的积极情绪;通过反驳学会希望与乐观,增加未来的积极情绪;打破习惯化的陋习,通过品味、正念来增加现在的积极情绪。

    当你一生都在追求积极情绪时,你也许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2500年前就问过真正正确的问题:“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作者的回答是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获得真实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