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技能的进阶之路:1/10

2021年4月8日

1.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2.excel-------“表格美化”

3.情绪管理------“应对消极攻击”

4.《谈话的力量》---------四个沟通技巧


笔记一:

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学习成长能带来(动机):以后能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锻炼健身,拥有美好身材;热爱阅读,成为博识智者……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在尝到甜头之后。

经常输出(用、做)的人往往成长很快(见效最快的成长方式),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连接,不断获得反馈,获得动力去刺激打磨。

所谓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习惯培养、技能练习、认知体系建立,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的向外扩展。

唯一提高专注的办法,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任务心态在学习成长领域不可取。因为应该注意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对学习来说,偶尔形式上的中断并非问题关键,只要能保证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相对稳定,知道“为何而学”,“要学什么”。不能被“认知闭合”衰减了学习动机,而该利用“认知闭合”(追求确定性),刺激学习欲望的完成任务的热情,提高主动性,促进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的状态,从而从学习中收获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

一、关于舒适区边缘

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的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学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来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成长是必然的。

学习不只是一味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因为能力圈法则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的边缘。

二、关于深度学习

专注于深度学习,对浅学习保持开放。深浅不冲突,但前提是不能搞反二者权重关系,以浅为了解新信息入口,但不能将其作为成长的主要手段。要意识到:需要培养一定的认知深度------深度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学习应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虚假安全感,而应花费更多精力,面对更多困难,享受“备受煎熬”的感觉。因为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深度学习是指重视输出,建立完整的学习过程。方法为:(1)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2)深度缝接新知识,(3)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即:知识-关联-行动和改变。

深度学习能使人不再浮躁,磨炼理智,专注提高,还能提升跨界能力,产生灵感和洞见。

三、关于认知体系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时,它才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不是“指导和理解”而是“选择和判断”。

应区分“学术知识体系”(有最优、权威、确定)和“个人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当前的状态)。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需取(掌握)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点或块(可以是一个案例、一句话等),然后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因为根据能力圈法则,只有触动碎片与自身结合最紧密,会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编织自己的认知网络。

所以不必为没记住所有内容而内疚(不用学习焦虑),也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完整,只需要学习的东西是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即可。不仅因为“触动碎片”对我们最直接有用;还因为,随着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来距离较远的知识会变近,从而再触动我们,所以暂时放弃一些知识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不会损失什么(即温故知新)。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四、关于反馈

做难事必有所得,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要求。但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的成长提示,无论身体不适、情绪低落、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一味沉浸在受挫的情绪里,惶惶不可终日,不但耽误自己,也连累他人。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谢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了!

对学习而言保持内在动机最重要,但仅仅保持远不够,想真正成功还要学会创造动机,有“作品”和“作品意识”。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单纯的输入式学习是低层次的勤奋,真正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会通过自我测试主动制造反馈。通过对照标准,重复不会或做不好的地方,或主动回想。从而精准消灭盲点,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舒适区的边缘。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是仰仗反馈,明晰的盲点,而领先一点点,进而获得夸奖等“小的正向反馈”,由小带大,从而学习进入正向循环。普通同学碰到错误就痛苦回避,一直在舒适区转悠。在没有让自己的情绪脑体会到学习的快感之前,总得逼自己一把啊!

不要再默默独自耕耘,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真正的学习,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五、关于休息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极度专注,又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这些人无论面对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还是情绪的波动与还原,都会刻意保持高位富足状态,避免进入低位稀缺状态。

所以应该主动培养一种简单又通用的习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只要开始学习工作,就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状态,而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时,主动坚决的(关键!主动休息犹如喝水,当很渴再喝,已经很晚了)停下调整片刻。

“学习不是一味努力,还需具备以下五个特质:1.匹配合适目标;2.学会深度学习;3.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4.及时正面反馈;5.合理安排休息。”

一、舒适区的边界。

一切为了匹配。找到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获取坚持的复利。 

舒适区内的最大特点是不动脑筋的重复,这种状态下人凭借习惯和感觉做事,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东西,所以易走神,不会有太大长进。

拉伸区的一大特点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效果越明显。

所以跳出舒适区最好办法是发现和收集要点,就是每次行动小目标。目标清晰后,专注自然能做到,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错题等方式获得反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关注的要点和小目标。形成良性进步循环。

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只要把太大、太模糊的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任务就会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就愿意行动了。

成绩不好的同学想奋起直追,正确的做法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探索自己的拉伸区:刻意关注自己对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认识,并随之调整自己的学习快慢节奏。花大量时间探索自己的拉伸区,花时间在“会做但特别容易做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上”。再相应的增加学习量,逐步提高难度。不能盲目的学习学霸的进度,因为彼此的舒适圈边缘不同,学霸的舒适圈可能是其他人的困难圈,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扩宽自己的舒适圈边缘后就有可能赶超学霸。学霸的秘密: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保持清醒,认真审视自己控制欲望的能力,不要让悲剧发生。理想状况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想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二 、静下心来深度学习。

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损耗着人们深度自学能力。因为快速、简单、轻松的方式使人避难驱易、急于求成天性得到放大,理智脑受到抑制,而深度学习能力几乎全依赖高级理智脑支撑。

所以一小部分知识精英直面核心困难,努力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人始终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所以,如果真的希望自己在时代潮流中据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

深度学习就是要从低水平勤奋、知识搬用工向知识转化改变,由知道向做到改变,由自己知道向让别人知道转变。

深度学习从输入(获取知识)-------向缝接知识-------再到高质量的输入,完整学习过程。尤其注重输出。

盲目追求阅读速度和数量,会产生低水平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罗列大纲(笔记、导图)属简单知识陈述,属于知识搬用工。读完去实践书中道理和内容,从而改变生活。如,阅读由浅到深:有(浅层)听书-自己读书-读书摘抄/;(深层)自读导图或笔记-自读践行操作------自读践行输出。 

1.费曼学习法只是深度学习的真正开始!

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陈述,那种心里想的很明白但讲的时候语无伦次、无从下笔的困难仅仅是深入学习真正的开始!

因为创造新知识必须动用已经纳入自己知识体系内的旧知识,能将新学的东西解释清楚,达到可以教授他人的程度,才差不多算自己真正的理解和吸收该知识进入自己的框架内了。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外行人明白你所讲的东西。

2.缝接(关联)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深入缝接且高质量产出”是学习深度的保证

所以,(1)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2)深度缝接(关联)新知识,(3)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有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很多人到第一层次就停止了,或因心理满足,或不知学习有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却始终无法进阶。其中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若新知识无法与已有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新知识存活不久。所以应学会“缝扣子”(通过大量重复动作,将两个或多个不关联事物通过反复刺激产生强关联),注重对新知识的关联,将孤立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知识体系,最终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

关联是高手的能力,进阶的天梯,主动使用将变得与众不同。 应留意从搜集、占有到找信息间的关联。如,读书三步骤:(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2)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3)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关联原则: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让一切与自己有关,且应关联充分。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有价值,在注意力匮乏的时代尤其应注意,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书中所有内容都读完。关联的前提:(1)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2)输入足够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在自己领域的认知积累得足够多,那么面对浅层阅读等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事物,也能调动高级认知,将其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即以理智脑做主导,不自觉关联、获启发,而非单纯满足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原始需求。关联的培养(1)和自己相关且输入足够多;(2)保持好奇并将触动点效率最大化(如五个现象),一切在于主动。 大师的普遍手法是: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所以,快速变聪明的方法:改变对孤立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去拨弄信息间的关联。无关联,不学习。事不关己,不关联。 

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因为单纯的阅读使人容易满足获取新知,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深度学习能力:(1)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如,精耕细作,读原著、经典、学术论文。“十分钟,每天一本,十堂”等多属干货幻想,有浅薄二手、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缺点。应自我钻研,去感受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因为从长远来看,终归还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2)尽可能用自己的话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写出来。如,读书后,用写作方式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取最触动自己的点,其他可放弃,即使它很有道理)去解释、延伸和重构,实现新旧的缝接。避免简单要点的罗列。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它产生的影响力将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的多。(3)反思生活。人与人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即坚持每天复盘反思,不是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事,越细越好,同时以未来视角回望现在,做理智的决定,提高对生活的感知力。

人的能力有三种:知识、技能和才干。前两者是底层,可迁移度较低,知识最不具迁移能力,技能由70%通用技能和30%专业技能组成,有一定迁移能力。而才干则打破职业间的界限。才干通过深度学习获得,故只需花少量时间熟悉知识和技能即可。(那才干是什么呢?是所谓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或模型吗?)

三、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厉害的人就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查理.芒格的数百个思维模型,瑞.达利欧的《原则》(自己知识系统中中包含的500多条生活和工作原则)。及其他知名高管、政界翘楚、图书作者、超级学霸等。

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通用的。名师和学霸是掌握了知识框架,看到了知识的全貌,故能游刃有余。所以知识上可以“寻找最优知识体系并构建”。

只学习与自身需求结合紧密的“触动碎片”。因为体系的本质是用独特的视角将零碎的、独立的知识、概念、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不同,高手们也只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也要尝试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认知体系。

触动是最好的学习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即强化触动,与触动主动积极的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越多越好)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的学习,快速的提升!

建议每个想成长的人都进行每日反思,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事,不管好坏,越细越好。触动的点若能转化为认知晶体,我们生命的质量和密度将远超不反思的人。蛮对生活中信息的滚滚洪流,抓住了触动,就抓住了最好的筛选器。它能让我们免受洪流冲击,从容体面的行走人间。

而伪触动无意义,有意义的触动是有强连接的触动:(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2)在需时能提取;(3)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

读书时冒出自己的想法非常珍贵,放过他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打折扣。哪怕想不起具体内容,只要有微弱线索,也要极端重视、记录和追踪。因为这些能在需要时被调动和提取的知识,是真正让我们产生触动的知识,它在阅读时产生了连接,要及时主动的想办法关联和强化

小技巧:

(1)记录代替带卡。

专注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不能忘了所学为何(学习动力),不能陷入为学而学。因为过于形式化易转移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不能只关心打卡记录保持完整,而应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2)任务设下限,不设上限。

微习惯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顺应学习惯性,符合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又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每次刚好学到有点难,又不至于太难程度,避免了认知闭合,及任务固定带来的因无趣、困难而放弃。

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只做一个仰卧起坐。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四、及时、正面的反馈。

由于长时间收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馈,孩子们逐渐将学习视作内心抗拒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所以:是否有及时、持续正向的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持续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动力,本能脑和情绪脑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短视但强大,要反馈,玩玩玩),如果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学习。理智脑虽聪明、有远见(但弱小),但真正需要它做的是: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正向反馈,愉悦的朝着目标一路狂奔。

无反馈,不学习。要有注重输出的反馈意识,人会迅速改变的。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所以强者和先行者会说:教是最好的学、用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请用作品说话。直接用,直接做,开始常常做不好,但肯定要鼓捣出一个东西来,然后抛出去反馈,再不断打磨迭代。学习初级可靠直接操作,中高级仍需学习系统原理。

持续写作的真正策略和真实动力: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

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作品,凭借作品获得反馈。《跃迁》高手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小头部不断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

产出作品,获得反馈也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则需做到三点:

1.分享不能是随意的半成品,而应尽最大可能将其打磨为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样子。在边缘区快速成长,刻意练习

2.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力不及你之人。真正打磨好的必然有人赞赏,而及你的往往没空打击你。

3.冷静客观对待打击。有人没法拿出比你更好的作品或观点回应,只会发泄情绪,无意义。但如果是严谨的反证,指出了你的问题,就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会帮你将问题想的更清楚,让作品更完善。所以在真正希望成长的人的眼里,这样的批评不是打击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靠“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靠“反馈、反馈再反馈!”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独自默默耕耘了,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五、休息

有人刻苦学习,一放松三四天过去,自责焦虑,一放松就像跌入地狱。而有人看书看累了玩两局游戏又能投入学习。工作娱乐两不误却表现优异,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和许多原因有关,如学识基础、学习习惯、内在驱动等,但也主要和精力管理有关。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其中,“极度的专注”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而非一味的毅力和耐心。不会休息,起初状态好,效率高但精力消耗快,后期容易走神,即随时间推移,高效--低效--失控。所以看似无比勤奋,可效果越来越差,感受到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乐趣,以致于放松下来就完全不想再投入,则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

学习轻松的学霸则不过度消耗自己,感到精力不足就主动停下休息,使精力得以回升。使得精力循环在高位。以精力70%为标准,则轻松者比刻苦者高效学习区要大得多。主动休息,优势日积月累,则领先成为必然。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科学的模式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刚好的难度:重新设定学习内容,调整为合适难度;将目标拆解为更具体小目标,降低工作难度,总之想办法将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舒适区的边缘),只要愿动脑,总能找到主动调整空间。

养成:极度专注+主动(坚决的!)休息。番茄时钟。


 (一)                                                            表格美化

原则:

标题行主题突出,明细行明暗交替。外实内虚做框线,数据明晰可视化。

美化基础:

最小元素单元格、边框底纹字体字号、合计等

操作细节:

字体:微软雅黑,蓝色系。(商务)

完善表格:横纵总计,趋势格

调整行列宽:数字缝双击(合适宽),或手动调

“双击格式刷”连续刷格式-----esc

求和:“Alt+=”

取消网格线,调整填充,下框线,条件格式、趋势图、渐变色。


凌祯:从思维到方法的体系化

一、学习的最佳路径

先模仿后超越。保存-拆解-练习-应用。

二、工具网站

经济学人、麦肯锡中国、第一财经、国双数据中心、网易数据、企业年报。微软自带、officeplus在线、wps。



                                               《情绪管理》——应对消极性攻击

定义:

人言不由衷,故意不让对方看到表面的怨怼,但能让人知道自己不满(言不由衷,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成因:

与成长背景有关,怯懦,被限制情绪、意见表达,压抑负面情绪,后变成被动攻击。本应情绪发泄后再导正。此情况多出现在控制欲强、权威型、溺爱又不真正关注孩子需求的家庭。

表现:

口头答应但不去完成(懒散、不靠谱),待人冷热反复无常,说一些讽刺话当你真生气又说开玩笑而已。口头禅是“我没有生气啊”“我都可以”“没问题”。简讯中的“。。。”“假笑符号”等。这类人永远表现的错不在己,有时还会在受害者位置。

应对方法:

(1)辨别是否为消极攻击性行为(难)

需挖掘对方的动机或需求。记录双方对话,注意其行动而不是语言。

被动或消极的人往往把别人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上,消极攻击则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更重要,但又不愿正面表达,故迂回表达甚至操纵别人。

(2)辨别出后,明确设置边界,警告,并保持自己不被惹恼。

表明不能容忍他一再犯一样的错,点出他所做和所说的差异,问他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不满。必要时警告这种行为只会造成更坏的结果。


                                                                   《谈话的力量》

从四方面四个具体技巧教人沟通:

1.建立和保持:开放性话题,或封闭+开放

2.拒绝和终止:旧唱片法,同一理由拒绝

3.拒绝和引导:认可积极行为

4.有效传达:具体的要求,不推测和人品否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的进阶之路: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