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年过去了,为什么苏东坡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自苏轼仙逝1011年过去了,苏东坡为什么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因为苏东坡才高八斗,诗文写出了河山的美景,美景又与东坡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分离。很多自然山水并非不美,而是没有文学家去写。在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描写美的手出现之前,自然的山水还只是在昏睡。

杭州西湖美景自不待言,徐州的抗洪也留下了美名,登州的海市蜃楼更是奇绝。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必定会永载文化史册,成为经典;惠州,因为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自东坡谪南海,让天下不敢小惠州;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市,如果没有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很难在历史上找到它的影踪;海南,儋州,宋代而言,波涛之外,蛮荒之地,贬谪最远处,可是因为苏轼“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让海南的文化意义瞬间丰富了。


这种文人贬谪,给予了当地文化意义和给予了被贬谪文人新的生命的现象有很多。如果没有了柳宗元,永州和柳州,会默默无闻;没有了韩愈,广东潮州,也会无人知晓。同样的,白居易和江州、刘禹锡和播州、王昌龄和龙标县、王阳明和贵州龙场、林则徐和新疆伊犁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一千多年了,苏东坡能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仅仅是"旅游大使”的身份吗?不,还因为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和当地人好好相处。当官时,是设身处地为民办事,修河渠,疏浚水井,抗洪、求雨、灭蝗、防瘟疫,被贬谪时,生活之外,每天认真读书,做日课,整理注释经典。同事们喜欢他,百姓爱戴他。

还有吗?有!

因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少数能够放下知识分子架子的人。传统的文化阶层一直以精英自诩,一旦被贬谪,犹如孤雁脱群,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寂寞。屈原写《离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但无法面对逆境的坎坷的心理状态却让人只能徒然感叹;贾谊、柳宗元亦相类似。苏东坡不仅放下了精英的架子,还放弃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心理执念,脱下了官服,换上了平民的服装,脱下了那一袭长衫,真正变成了短衣帮。孔乙己再穷再潦倒,也舍不得脱下那一袭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长衫啊。孔乙己就是因为放不下这一袭长衫,又无法肩负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的启蒙民众的时代文化任务,反而汲汲于个人功名,终于成为了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苏轼从黄州的刚开始的,“不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再到《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自我解脱,再到《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过程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很多后来的人。

还有吗?有!

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人。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吃羊蝎子,吃生蚝,等等,都流于表象,实际上苏轼完全知道自己一再被贬谪的原因,那就是在新旧党争中,他一直秉着良心说话的立场,秉持这为百姓说话的立场。所以他看到新法变革时的种种突进,很多人利用新法谋求个人利益,他反对新法;他与司马光也会发生争执,劝诫不要搞党争,要考虑小皇帝的心态。所新党折腾他,旧党也不待见他。这在当时的党争而言,从个人利益而言,是最不好的选择。但,苏轼仍然坚持这样做了,所以乌台诗案来了,所以一贬再贬的命运就开始了。大家同情他,是因为他身上的人格魅力一直在闪耀着光芒。


才学、旷达、人格魅力,同情,为民请命,几种感情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大家千年之后,仍然不能忘记苏东坡和他的诗词的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1011年过去了,为什么苏东坡仍然被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