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右腿们:南锣东侧的八条胡同(下)

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我就是个神经病!用两个周六(9月3号、10号)的下午溜达完了南锣的16条腿儿,一开始准备写2篇儿完事儿,因为照片太多就分了4篇儿,已经发了3篇儿、第4篇儿写到秦老胡同绮园的时候发现走过路过竟然没拍到略微有点儿被遮挡的文保碑和介绍牌,觉得很不爽,打算近期再去一趟补拍,那么既然要去,只拍这一点儿就太浪费了,遂开始粗略的做了个文件,先把每条胡同介绍牌上提到的地儿写下来,然后再把这几天写文儿查信息时查到的地儿写上,标上了不同的颜色,这个过程真的还挺快的,周二(9月13号)开始弄文件,当天晚上就决定周三下午去补拍了,自己都没有想明白这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力和执行力。

        14号上午上了半天班,午饭后把文件做最后梳理,13:30出发,叫的网约车,终点定位在交道口儿南大街与菊儿胡同交叉口,下了车直接扫了个小蓝,一下午补拍16条胡同儿靠腿儿着就太困难了,而且补拍是“按图索骥,有的放矢”,不需要担心漏拍。

        补拍之后搁下自行车儿,又从南锣南口儿溜达到了北锣北口儿,然后打车回家。这一天8.3km(用时3小时+,车费付了10块5,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骑车),走了2.5km。

        补拍当天回到家就开始处理照片,用了两天多先把已经发过的3篇儿补完整,然后再开始这最后一篇儿,原本归类到“吃喝玩乐”系列里来着,但既然现在已经补的比较全了,移入“我的北京”系列是没问题的。

(上)篇写了西边儿靠南的四条,今儿的(下)篇写靠北的四条。
秦老胡同介绍
胡同儿西入口儿,远处那个出租车拉了个姑娘来南锣,姑娘下车之后出租车开始小心翼翼的穿梭,我还帮着扶了一把旁边小黄车的车把,不过最终还是被胡同口儿的三轮儿给堵住了(后续不知道,我走远了)。
小黑狗,其实是只老狗狗了,主人在旁边儿聊天儿,跟我说别惹TA,对生人不友好。
胡同儿里总是能看到很大的树,枝丫占满整个胡同的宽,
这棵是枣树,果实累累。
37号,这是补拍的,  因为在查信息的时候看到十年前的新闻,大致总结如下——

        秦老胡同35号院、37号院只有一墙之隔。35号院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绮园花园),2012年2月,37号院因修停车场遭部分拆除,北屋被拆了四间,只剩了最西侧的一间。根据公示的项目总平面图显示,该停车场项目红线为前圆恩寺胡同28号院和30号院,秦老胡同37号院北屋在红线之外,秦老胡同37号院是被“越界拆除”的。

        多名北京市文保人士现场调查、查阅史料、寻访后人,多重证据指向“绮园花园”当初可能存在认定错误,37号院更应是“绮园花园”的主体。

        北京市测绘院“1953年秦老胡同测绘图”查到,37号院中的测绘图上明确标明有亭子所在位置,而35号院则无此建筑。

        在秦老胡同37号院住了54年的连家父子回忆,“假山、水池、桥、亭、舫形敞轩都不在35号院,1958年搬来时,这些建筑都完整保存于37号院”。连家父子和37号院多名居民证实,1976年地震,院内的假山被移走,一座移到东单公园,一座移到景山。

        索家后人察先生说,“以前是个大院子,要说索家花园,肯定是说37号院而不是35号院。舫形敞轩至今仍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住户搬进该院建房,有人将舫形敞轩翘起的穿舵部位砸毁,但舫形敞轩上的房屋仍存”。

35号,绮园花园,市级文保。

        我拍37号的时候旁边有附近的居民,是个大哥,也不知道怎么开始搭上话的,人家也说“花园是37号,却给35号挂了文保牌”。但是10年过去了,文保碑仍然还挂在35号门外,37号也没有被另外对待。大哥说胡同儿里的故事多了去了,光看没用,得回去查才行,我说我就是查完了又来的,边说边给大哥亮了亮包儿里的纸,大哥问我“你是北京的吗?”,我说“是”。

40号旁边这个“门楼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还做了凳子,但又拦着不让进,感觉像是原来院门的位置,可是左边那个小门儿看上去也不完全是新的。
33号,网上看别人拍的图片以前这里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写着“梦圆”的匾,是溥任(溥仪的弟弟)题的,现在没有了,可能挂里面去了吧。
31号,门外有八字影壁,据说这里是当年进出察家大院儿的大门,可惜的是原来的门楼已经塌了。  
29号、27号。看网上有说这条胡同的27、29、31、33、35、37、39号都是索家的宅子,除了27和29号外都是跨两条胡同的,而对面的20、22、24、26、28号则用做马厩、车房、花圃和相关人员居住。
20号,涵珍园酒店的北门,也是正门,大到连广角模式都拍不下,据说这酒店是5个院落组成的。

        北京涵珍园国际酒店是世界著名小型豪华酒店联盟(Small Luxury Hotels of The World)在中国的首家成员。是以清朝北兵马司将军府的王府为基础修建,集中式传统文化建筑及现代豪华酒店的舒适度为一身的超五星级豪华精品酒店。

21号
21号东侧,左边儿那两个柱子之间原来是个门儿,封起来留了溜儿窗户变成了一个房间。
19号。19、21号为北京典型的并排四合院,是增崇(明善的孙子)为两个儿子建造的,是两座并列相通的纵深五进的大四合院。两座院落布局基本相同,西院为长子居住,临街面宽9间;东院是次子居住,临街面宽为7间。
这是个啥玩意儿呢,还挺好看的,一开始觉得可能是挂灯笼的,后来看到其他完整的才知道是插旗杆儿的装置正好儿掉了插旗杆儿点的那部分。   
15号,又是胡同儿里的独一份儿——黑色大门,很新,门当上写着“天开文运”,应该是家文化人儿吧。我正要拍的时候里面主人出来了,我愣是顶住对方眼神压力拍下来了,反正我带着墨镜呢,哈哈哈。
9号,跟上面的15号比真是差别不小,但鱼形和福字的挂饰又让人觉得充满喜气和接地气儿。
7号,门已经很窄了,一进门就被侧着加盖的房子又挡掉了一半儿。
前圆恩寺胡同介绍
胡同儿东入口儿
凌霄花,很喜欢它瀑布一样的枝条和鲜艳的花朵。
3号,这也是胡同儿里改的比较特别的门,这院儿里原来住过庄则栋。
没找着门牌号,大概是4号吧,院门已经干脆没了门,只留了1/3的部分,门里那个房子转角的下方竟然还做了“抹角”的处理,讲究啊!
5号,圆恩寺旧址,早就没有了,现在这里是原铁道兵干部休养所。
好有情趣的人儿啊,墙上还挂了块牌子“内有监控,不要调皮哟”。
家养的异短和蓝猫,放小笼子里在外面晒太阳,都很淡定的样子,主人在旁边洗刷一个大笼子。
鹩哥,会说你好,还会飙高音。
这面墙是秦老胡同19号后罩房的外墙,当年在建造过程中,恰逢北平当局为改善市内交通状况,拆除几座城门的瓮城和部分城墙,增崇便购买了部分城砖用在自家的建筑中。

        这面墙还算比较容易找,在胡同儿的中部,对面有一个凹进去一点儿的小空场儿,经常会有些老人在那儿晒太阳,城砖比普通砖要厚,所欲对比一下周围是能够看出来的。

20号,黑芝麻胡同小学校史馆,这是我拍到的第四个校址了。
途径节点照片
后圆恩寺胡同介绍
胡同儿西入口儿
树杈上的乌鸦一直在啊~啊~啊~的叫
17号,北京儿艺,这边是办公楼,剧场入口在北面的菊儿胡同。《花猫三丫上房了》是叶广芩的京味儿童文学作品,儿艺排成了儿童剧。

        据说这个位置以前是圆恩寺影剧院:1956年市文化局接管了团中央团校礼堂,增添了剧场设施,名为圆恩寺影剧院,有座位33排、共1138个,后改前门在菊儿胡同;1999年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市教委共同投资改建为“七色光剧场”,以上演儿童剧为主,放映电影为辅;2007年更名为“安徒生剧场”,作为宣传安徒生童话作品的艺术基地。

13号,茅盾故居,市级文保。南锣的左右各8条腿儿中对外开放的只有两处,一处是雨儿胡同的齐白石故居,另一处就是这里,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升级改造,直到现在还没开。
甲20号,黑芝麻胡同小学(之前是前圆恩寺小学),这是第五个校址了。
这里是镶黄旗官学建筑遗存,区级文保。

        清制,旗人按其地位分别设立宗学(左、右二翼各一所),觉罗学(八旗各一所)和官学(八旗各一所)。官学创立于清顺治元年(1644),隶属于国子监。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下五旗包衣中文职五品以上、武职三品以上,均可挑选子弟入学。每旗学堂招收满洲学生六十名,蒙古、汉军学生各二十名,其后每旗又添收包衣满洲学生六名,包衣蒙古及包衣汉军学生各两名。官学始设时因学生较少,八旗共一学,地点在安定门内。后由于学生增多,房屋不敷使用,于雍正五年(1727)分旗设学,镶黄旗官学即利用此处官房建校。清末改革学制,镶黄旗官学更名为八旗第一高等学堂。

        镶黄旗官学为北京八旗官学遗存,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该制度鲜明阶级性、等级性的实物见证。作为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的组成部分,官学格局清晰,使用合理,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

        这个黑芝麻胡同小学还真是“复杂”,现在是一校六址,因为前圆恩寺小学的并入,校史一下子往前推了200多年。

        1)黑芝麻胡同11号,本部校区,曾为清末奎俊王府东花园,1923年旅京湘人蒋水生建立“中华女子职业学校”,1949年成立“私立宏仁小学”,1954年改为“煤矿管理局职工子弟小学”,1958年后改为现名“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1978年成为东城区重点学校,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亲自为学校提写校名。

        2)后圆恩寺胡同甲20号,圆恩寺校区,1727年镶黄旗官学由国子监迁入,1903年改名“八旗第一高等学堂”,1949年改名“前圆恩寺小学”。

        3)帽儿胡同17号,帽儿校区,曾为明清梓潼文昌庙,1950年成立“新民小学”,专门招收没上学的少年儿童,1951年改名“帽儿胡同小学”。

        4)水簸箕胡同甲5号,织染局校区,曾为明清内府织染局办公地,后为华严寺,1958年在寺地址建立“华严寺小学”,不久更名“织染局小学”。

        5)前圆恩寺胡同20号,学校文化历史苑,包括古代校史馆、现代校史馆、荣誉馆、国际交流馆和藏书馆。

        6)黑芝麻胡同14号,课程行知实践苑,内有励耕堂、砚墨斋、霓裳厅、日新坊等。

18号,这个二层楼的房子在以前好像一楼是仓库二楼是住宅。
7号,蒋介石行辕,市级文保。
以前曾经是友好宾馆,现在是什么不知道,园子里的建筑中西合璧,但是我只能拍到这么一个中式的顶,在中式房子的西侧隐约能看到一个圆形的像亭子的西式建筑,但是树叶太密了拍不到,估计到冬天就露出来了。
途径节点照片
甲1号,里面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一家主营诗歌和文学图书的“小众书坊”,同时也是家策划出版机构。
菊儿胡同介绍
胡同儿东入口儿
3号,旧宅院,区级文保,与北面寿比胡同6号相通,曾是荣禄宅邸祠堂的所在。  
5号,荣禄府花园,区级文保。
两边儿都是楼房了
7号荣禄府的小洋楼儿我没看见,从街面儿上只能看到上图的楼房,我张望了半天也不知道从那儿能往里走。
(网络图片)现在这一片儿是一轻研究所的,也许我压根儿到不了这个小洋楼儿的近前?按说不应该,还是说我应该从寿比胡同进去?总之不会为了它单独再去补拍了,除非哪天路过附近。
北侧在建中的楼房
途径节点照片,右手(北)是楼房了,左手(南)墙里面的淡黄色建筑应该是蒋介石行辕里面的。
从这儿开始进入这条胡同儿的另一处著名之地了——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菊儿小区”。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由吴良镛主持规划设计。工程分两期进行,采用建立在“有机更新”理论上的小规模改造原则,发动社区参与危改和组织居民住房合作社,是城市危房改造和居民住房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第一期工程位于典型的“危”(房)、“积”(水)、“漏”(雨)旧四合院地段,占地2,050平方米,1990年完工。共拆除破旧院落7个,新建住宅46套,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原有居民约三分之一回迁。新住宅由二、三层的楼阁式建筑围合而成,院落尺度宜人,古朴典雅,并保留了原有树木,丰富了庭院空间。一层外墙采用传统的清水青砖墙,屋顶小坡檐灰瓦,建筑形态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第二期工程占地10,500平方米,新建住宅164套,建筑面积12,783平方米,1994年完工。工程采用不规则形态院落布局,保留了胡同式街道结构,形成联系院落的里弄体系;同时建造了社区服务中心,以满足社区管理、青少年活动和基层医疗服务等需求。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继承和发扬了北京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住宅文化,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92年获“亚洲建筑师协会设计金奖”,在1993年“世界人居日”获得“1992年世界人居奖”。2016年9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项目入选。

这里是开放区域,所以我往里走了走,嗯,感觉还是有点儿乱,不过也正常,经过住户们的常年“洗礼”瓤子里面跟其他老小区是差不多的,30年左右的楼龄确实也能叫“老小区”了,2020年已经被列入本市第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又进行一次改造了(防水、保温、弱电入地等等)。
但是从外面看还是挺好看的,有点儿徽式风格的白墙灰瓦。
(网络图片)好看嘛倒是好看的,尤其在那个年代出现在胡同儿里,但是透风、灰大、不够私密
33号,圆通寺旧址,现在是华住旗下漫心酒店的一家——古韵漫心府。
途径节点照片,右手(北)仍然是酒店的部分。
41号,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一共改造了13个院子(17-41号),41号是当年条件最差的一个。如今这个位置仍然是这样一个小门,可能也是为了纪念原来的样子?  

        在网上看别人的照片发现在门外东侧那面墙上原来是有块介绍板的,但是现在没了,不知道是介绍的菊儿小区还是别的,因为我还搜到了别的内容——

        41号院在明朝时是一个朝廷大员的家庙,叫弘德禅林。据说到清朝时还有香火延续,由毗邻菊儿胡同的前圆恩寺代管。清末民初,这座寺庙逐渐衰败。日本占领北京期间曾在此驻军。日本投降后,不断有人搬进去居住,大殿、佛堂、厢房都被改成了住宅。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完成了两期之后,其实第三期的设计也已经出来了,但是没实施了。官方的理由是好虽然好,容积率太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居住需求,大规模推广并不现实。其实说白了就是开发商不挣钱,一期略挣了点儿,二期赔了,那个年代大家兜儿里都没几个子儿,房改项目不能卖高价,被划定为保护区域的胡同儿改造又有各种限制,改不了高楼户数儿就上不去。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开始在中国兴起,城市中的危旧房改造往往也是结合房地产开发进行,经济利益驱动着各方的积极性,菊儿胡同第三期的设计图纸本来已经出炉,却因开发商称“亏本”而搁浅,因为“不挣钱”,菊儿胡同终成“孤本”。

甲14号,北京儿艺的北门。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Children's Art Theatre Co., Ltd. 简称:北京儿艺)是全国第一家转企改制的文化院团,于2004年1月16日挂牌成立,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自2009年起,北京儿艺并入北京市文化演出市场上的旗舰企业——北京演艺集团旗下。

这是个饭馆儿外墙上的画儿,还挺好看的,饭馆儿叫啥名儿没注意。
20号,猫小院猫主题餐厅,就在胡同儿西口儿,周末的时候那是人头攒头啊,有点儿心疼里面的猫猫们,我一直不喜欢这个业态,我不认为店家会真的对这些动物们好。这张是补拍那天拍的,平日里的南锣还算相对安静些。

        好了,终于把南锣左右各8条总共16条腿儿,写到最后这一篇儿都已经不愿意写了,太烦了,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一点点儿填平。

P.S.  本篇部分图片补拍于9月14日。

蜈蚣的右腿们:南锣东侧的八条胡同(上)

蜈蚣的左腿们:南锣西侧的八条胡同(下)

蜈蚣的左腿们:南锣西侧的八条胡同(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蜈蚣的右腿们:南锣东侧的八条胡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