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良师——读《只为做一个良师》(一)

      所谓良师,是愿意像欣赏和等待一个个花苞渐次开放一般欣赏和等待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老师,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着急,更不因未结花苞而放弃。——题记

            “良师”解读——走进推荐序

      孙明霞老师的新书《只为做一个良师》出版发行了!

      近日,在新泰汶城中学举办的“明霞教师成长联盟‘读书与教师成长’高峰论坛”大会“校长论坛”之夜,我荣幸获得孙老师新作的签名赠书。

      新书封面以浅黄做底色,配有清新淡雅的插图。一枝简略水墨淡彩玉兰花自封面右上方悄然而出,含蓄内敛,幽香扑面,恰如老师之品行——不为名利所妥协,只为生命添芬芳。

        捧书自带三分情,这是我们导师的书,——自家人。认真阅读着杨瑞清老师撰写的推荐序,分享他的智慧。

    “成为良师,有三条成长路径——育人,教书,修身。在教书和育人中修身,在育人和修身中教书,在修身和教书中育人。”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教师成全学生成长同时,也在不断完美自己。

    “当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完整的生命,并且他的生活经历的主要方面都得到尊重时,他就能很自然地把学生、教学活动和他自己连接在一起。这种具有自我统整能力的教师,就是良师。”成为良师的内部条件教师须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真实的自我”包括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对待学生的尊重是真实的,对待学生的信任是真实的。一句话,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需从真实出发,心里有孩子,眼里有学生。成为良师的外部条件教师的付出得到学生尊重,家长、学校和社会认可,老师感觉到成就感、自豪感、职业幸福感。也就是说,当尊重、平等、信任、认可等积极因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彼此构建和传递起来时,我们离良师的距离不再遥远。

      读至孙老师的前言,对她所赠之语“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所谓良师,是愿意像欣赏和等待一个个花苞渐次开放一般欣赏和等待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老师,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着急,更不因未结花苞而放弃。这,正是老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对教育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尊严,呵护他们的生命成长。”

      良师不会为自己的评优选模、晋级评聘视学生为“考试机器”;良师不会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差讽刺挖苦,靠边站;良师不会凭着想当然就去给学生上课;良师不会让学生把一个单词抄写几十遍;良师不会让完不成作业的学生趴在地上做......

        也许每位教师把追求做名师的目标“降低”到做良师上,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希望。

                  学会坚持方能见证奇迹

                  ——读《 还有第101种方法》

      孙老师的新作《只为做个良师》开篇给我们讲了一个名叫晓晓的故事。晓晓这“童鞋”,曾经是个让孙老师失望,甚至绝望,几近放弃的“问题学生”。他课上接话头,出风头,不带课本,不做笔记,常常搞得四邻不安,群而攻之。可就这么个让老师说尽好话,费尽口舌,挠破头皮,想尽办法,鱼肉不吃,刀枪不入的家伙,最后生物会考竟然考出了92分的好成绩,并挤身班级前10名。

      是什么法术让一个“混世魔王”摇身一变成为了家长放心、老师高兴的好孩子?晓晓同学遇到了一个为他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永不言弃的好老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生,即使使用了100种方法都没有能让学生有所触动,或许还有第101种方法可以去试试。”(孙明霞) 转化“问题学生”,我们所缺少的常常就是孙老师这种坚韧不拔的“孙氏精神”和“第101种方法”。

    “问题学生”身上所反映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去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教师不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还要修炼耐性。因为,奇迹往往发生在“最后一公里”。

      孙老师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过后,走到崩溃的边缘,晓晓同学“用老师的试卷,一节课完成了两套试题。”两套生物复习题加孙老师“够厉害”的夸张式鼓励,终于迎来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一刻,来的是那么偶然。不!是一位良师持久努力,永不放弃的必然结果;是一位良师宽容博爱,静候花开的应有回报。

    “真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啊,纵有千万把钥匙,但打不开这把锁也没用。在我差不多要放弃的时候,无意中用对了钥匙,让他一下子就改变了。”一位教师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变得好起来,这是件多么叫人愉悦的事情。

      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一把保管自己秘密的锁。有一天,当他们把门悄悄锁上的时候,你是否拥有“第101把钥匙”?

              包装是为了保护

                    ——读《包装”惩罚“》

      教育过程不能只有“精彩极了”,也一定伴有“糟糕透了”。

      学校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不正常的。学生犯了错误,理应接受惩罚,否则,他就不会从中获得教训,增长记性。

      如何认识犯错的学生,怎样对他施以惩罚,《包装“惩罚”》一文中,孙明霞老师给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智慧的办法。

    “ 有时孩子犯错误并不是他有意捣乱,纯粹是由于他没有良好的习惯或者自我控制能力差,老师简单的批评没有任何用处,还可能让学生的表现变得更糟糕;若惩罚不当的话,也难以改变学生,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不妨改变惩罚的方式——将惩罚“包装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将其变成一项“光荣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露声色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从孙老师的这段解说中我明白:将惩罚进行“包装”,出发点就是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错往往不是故意的,有时自身也在饱尝身不由己的痛。把惩罚“包装”一下,既能缓冲惩罚对学生带来的“杀伤力”,还能顾及学生的面子,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孙老师这种“包装”后的惩罚教育内化于心,外化无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手捧《只为做一个良师》,一页一页我慢慢领悟、体味,唯有用心阅读,才不辜负老师的智慧和馈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做良师——读《只为做一个良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