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7)——让“信任”成为习惯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哈夫在大街上“偶遇”到一对爷爷奶奶揪着他们的小孙子,大声数落他长那么大了还尿裤子云云。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形容为“司空见惯”,这里面既有长辈们的烦恼和着急,也不能忽略和否定他们善意的发心,那都是期待用这种方式“教育”好孩子啊!

而作为旁观者,我当然不会插手其中,同时我更不会浪费这样的“机会”。

一方面留心观察冲突双方的应对方式,而另一方面也在细细品味自己内心的焦灼与无奈。

有意思的是,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痛骂声中居然没有哭没有闹,而是揪着尿湿了的裤子扭过头不去看他们,甚至在他幼稚的脸上我居然还看见了“满不在乎”的神情。

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部电影,在此时此刻,已经有许多人生的模式和思维的惯性,被写进了孩子这部人生电影的剧本当中。

相信小时候谁都曾有过尿床和尿裤子的经历,那当然是一种难受和羞愧的感觉。

长辈这时候如果可以接纳孩子的状况,相信这只是一个阶段,完全信任孩子最后是可以克服的话,自然可以温柔、善意、有耐心地陪伴和协助,孩子也自然会慢慢地从生理到心理度过这个尴尬的时期。

但如果长辈没办法接受孩子尿床和尿裤子,过度评判事情的后果甚至简单粗暴地用语言或体罚进行教育的话,孩子反而不容易迈过这个坎。

在一不小心之中,孩子甚至会一辈子背负着这份羞耻和愧疚,甚至因此一直延续着同样的行为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靥。

真不能说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代表长辈们不爱孩子,只是这样表达出来的爱却往往让孩子选择收到了伤害

爱可以说是一种天性,信任却是一种能力。

练就信任的能力,最需要的就是放下自己那些好坏对错的观念,最起码要知道这些观念只在自己认知范围里才是有效的。

无论在大自然还是红尘中,走弯路一直是一种常态

父母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对人生是如何理解与定义的,却不由自主地将自己那一套经验一股脑儿塞给了他们。

这当然是父母出于好心和善意,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提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

只是这样做,却真有点像看完一场电影之后,大声地把剧情和结局告诉剧院门口准备入场观看的人,无聊又恶心。

哈夫从旁解读:

真正的信任确实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儿,身为父母又何尝不愿意信任孩子,但我们又害怕自己的信任会变成对孩子的放任,同时也害怕不信任会打压孩子的成长,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在于双方行为的对立,更在于我们恐惧自己无法驾驭事态发展可能导致的“后果”

孩子最大的悲剧,也许就是父母一直都是对的!

既然你一直是对的,我就永远没有对的机会,就算不小心对了,也是在验证你之前说的话!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我们的孩子当然也一样。

生命力往往与自由相关联,自由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而自由的感觉又是在信任的氛围当中被孕育起来的。

可以想象,一个没享受过自由与信任的孩子,就算脱离了父母的约束,他依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自由如何绽放生命,其结果依然会找到约束他的人和事然后在约束当中过他们的生活。


信任的反义词不是放任,而是控制。

信任与放任最大的不一样,是对孩子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的深度守望和支持。

做关系的守望者,做孩子爱的源泉。

关系好的守望者,自然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物质上的支持、行动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

支持者不是插手者,是在不干预的情况下的从旁协助人

孩子是主我们次之,远远地观望,带着祝福,允许他们走点弯路。

对与错如果变得不再重要,那就是心与心的交流与互换。

我犯错了,但你仍然信任我,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接纳与祝福。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7)——让“信任”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