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是父母给孩子最高级别的爱

上周末,Mickey和林先生开始了他们今年的第一游(游泳),弟弟在院子里玩水也很欢乐,第一次体验在阳台放浴盆洗澡,Miller非常满足。

傍晚父子俩回家,Mickey看到院子里一些没来得及收拾的小玩具,他不开心了,各种挤兑弟弟,把弟弟弄得嗷嗷哭。

眼看Mickey就要情绪大爆发了,我走到他的身边,“Mickey,你是不是想到阳台洗澡?今天妈妈带着他先玩了,下次你也来体验一下。”Mickey立马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说好。很快地,小哥俩又能愉快地玩耍了。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对于我来说,停下来跟孩子聊一聊,虽然有点费时间,但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换而来之的是愉快的亲子时光。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以下简称为《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我更加深信我的做法是对的,及时“看见”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把它表达出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焦虑”。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医学博士布拉夫曼,他长期担任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具有50多年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共收录了24个真实案例,主要是针对有躯体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孩子。

布拉夫曼博士通过这些详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理解和看见,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外部的一些症状来表达自己的苦恼。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努力地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感受,那么,如何才可以做到真正地“看见孩子”呢?

1.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爱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书中讲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马克特别缠人,总是对刚刚吃下的食物就开始呕吐,原先他是跟妈妈住在一起的,后来妈妈有了新男友,但是这个男人有家暴行为,后来马克被迫与妈妈分开,跟爸爸和奶奶住在一起。

马克害怕被“抛弃”,担心会像失去妈妈那样失去爸爸和奶奶,所以他会通过呕吐的方式不断确定爸爸和奶奶是否会爱着他,一直照顾他。

布拉夫曼博士建议马克的家人,一旦发现马克的情绪低落,就要停下来让马克说说自己的感受,安抚孩子,以免让马克的情绪达到需要“呕吐”的顶点,一周后,马克再也无出现过呕吐的现象,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好了。

所以,作为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我们要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爱,孩子的许多行为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正如完形创始人波尔斯所说,“觉察本身即疗愈。”

2.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

现实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为数不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应该说的比听的多。我们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聪明的父母永远懂得细心和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倾听孩子说话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讲了三岁半的杰里米经常便秘的案例,他的妈妈并没有认真聆听孩子的心里话,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杰里米的便秘与父亲的分离有关,杰里米利用“便秘”这种手段来获得父母的关注,甚至“操纵”父母。

然而,在布拉夫曼博士的帮助下,杰里米说出了潜藏内心的恐惧,他不敢排便是因为害怕“怪兽跑出来”,而当杰里米获知身边的人理解自己的感受,他接受了排便是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个正常的部分,他就不再受此困扰了。

所以,父母想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就要摒弃掉自己的主观臆想,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即使在成人看来很无厘头的想法,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理解。

3.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确,在很多行业,持证执业是一道门槛。但唯独父母这份职业不需要经过任何学习和考核,就能够直接上任。所以,负责任的父母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

养育孩子是一项生命工程,许多父母经常会面临焦虑和恐惧,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下去。初为人母的第一年,孩子隔三差五总生病,而我认为自己照顾得很仔细了,折腾了好几回,后来跟有经验的妈妈学习,才知道是我给孩子穿衣服多了,孩子都怕热,运动量也大,常常是出汗时未及时换衣服,受凉而感冒了。

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可以让父母少走很多弯路。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布拉夫曼博士也给出了很多育儿小技巧,比如说,针对很多不同程度便秘的孩子,他建议父母每天定时陪他去上厕所,早晚各一次,培养孩子按时排便的习惯。另外 ,为了鼓励孩子一些好的行为,父母还可以设立一个积分体系,奖励规则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的,如果孩子表现良好时,可以加一分,一旦发生“意外”,就扣掉一分。

卢梭说,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为人父母,就是要不断陪着孩子去学习,去适应,去进步,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4.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自身开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几乎是孩子世界的全部,所以,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有可能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当孩子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父母反求诸己,从改变自己开始,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之前在公园里见过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长得很可爱,白白净净的,看到小朋友们在沙池里酣畅淋漓地玩沙子,她就在边上眼巴巴地看着,显得很不合群。旁边的妈妈略带尴尬地说,她怕脏,所以不敢下去玩,

再后来,遇到她们母子俩,小女孩光着脚,坐在沙堆里淡定地挖沙子,后来跟她的妈妈聊起,她说,原先我有洁癖,从小把孩子养得太干净了,后来带孩子出来玩,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不断地调整,孩子现在玩得“脏”一点也可以接受了。

再比如,《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有个叫曼迪的孩子,已经持续9年的髋部疼痛,走路的姿势也变得奇怪。就只是因为她的护士妈妈认为她的髋部有问题,并长期带她求医,可是所有的医生都说孩子没病。

后来,心理医生给父母建议,当孩子再说髋部疼的时候,别再大惊小怪,不要带她求医,告诉孩子她没病。慢慢的,这个孩子恢复正常了。

不管是有洁癖的小女孩,还是髋部疼痛的曼迪,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只有父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作家莫言说过,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在育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恼人的行为,比如:厌食、尿床、便秘、大便失禁……这些反常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向我们表达焦虑、无助的信号。愿我们都能看见孩子,读懂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希望《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能被更多的父母看到,尝试跟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让这个世界上少一些不被看见和理解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孩子,是父母给孩子最高级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