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赋、比、兴的方法,并逐步使之发展为系统理论。赋、比、兴可以说是以类比为中心的方式。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第一首《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小鸟求偶啾呜引出男女爱情,这是典型的“兴”的方法,但其中也有“比”的因素是显然的。
孩子们读《西游记》,看到菩提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在人人惊惧之际,孙悟空却从类比中领悟出是叫他夜里三更从后门进去传他道法。
类比不仅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类比首先就从自己的身体开始。
如:“头头是道”,“头重脚轻”,“燃眉之急”,“目光远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眼中刺、目中钉”,“耳边风”,“耳目一新”,“掩耳盗铃”,“苦口婆心”,“口若悬河”,“一个鼻孔出气”,“拾人牙慧”,“口密腹剑”,“唇亡齿寒”,“不为人齿”,“没齿难忘”,“满面春风”,“胸有成竹”,“腹背受敌”,“五内若焚”,“肝肠寸断”,“手足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捷足先登”,“手足失措”,“心腹之患”,“血肉相连”,“血口喷人”……
数千年历史,留传下无数的历史典故,这是一部很大的辞典。中国人的历史成语,天下无双,全有类比的意义。
类比在教育中有着极大意义,能用好的譬喻成为作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要用启发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用类比启发。孔子把“举一反三”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他本人对一些最重要的概念都避免作严格定义,而是用类比作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辩,很多都依靠类比。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就有大量类比的运用,其他理论家与论辨家也一样。“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羊补牢”、“危如垒卵”……等等在论辩中起了重要作用。《战国策》中,江乙对荆宣王的一段话是类比的通俗代表:
荆宣王对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违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帮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这就是有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比喻,把需要仔细分析的复杂问题用生动类比深刻地解释了。
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学说的建立,几乎全是从类比而来。这就必须说到《易经》。《易》是类比思维的范式化经典。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和爻的地位变化,都代表宇宙和人生的某种状态、规律或关联。这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包罗万象的巨大类比网络,充满着带有神秘性的智慧。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称《易经》包含“……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从《易》类比引伸出各种道理,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易》对中国文化而言,是一种“公理集合”,它包含了天上人间一切道理的根本。
《易》的基本范畴是阴、阳。“阳”的特点是刚强,“阴”的特点是柔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各从其类”。从“阳”类比出天、马、君、父、夫、吉……从“阴”类比出地、牛、臣、妻、子、凶……。再从各种卦象和卦爻变化类比出 各种复杂的事物转化与关联,这当中蕴有黑格尔看到的中国智慧。
例如乾卦有六个阳爻,阳的代表数字是九,从最下面的阳爻初九到九二、九三、九四逐极上升,到九五算是“飞龙在天”,“九五之尊”成为皇帝的代号。按一般道理说,九六在最上面,应该比九五更高贵,可《易》认为九六下一步将转到下位,前途不妙。“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事物不能走到极端,否则就会转到反面。“九五”虽然不在最上面,却兼有最上与发展的势头,因此是最好的态势。这个深刻的道理不但对人生有价值,对社会政治也有价值,对市场经济一样有价值(一种商品,发展到最旺销后,就可能走向衰退;只有旺销又保有向上升势头的才是最有前途的)充分表明了中国智慧的力量。类比推理方法有巨大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建立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时,绝不像希腊哲学家那样走逻辑分析之路,而是依靠直接从《易经》天、地、阴、阳范畴进行类比推理。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当你有了“类比”这一概念,再去看中国的各种学问都可以豁然贯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学传统学问要有悟性,比如禅宗、道学、中医等,其实,这个悟性就是更加高级的类比,先来看关于佛学的三个公案,我再来讲述何为“高级类比”。
唐代韩愈的高徒李翱向唯俨大师请教佛学精微,大师手指上、下问懂否?答曰不懂,大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幡然领悟,作诗一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秋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从唯俨以青天、云和瓶、水的类比启示中,悟出顺其自然乃是大师学说的精华所在。
另一个故事说有人向马祖问道。马祖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他在圈中,马祖用棒打他。他跑出圈子,马祖又打他……这个聪明的人终于悟出圈内圈外都有是非,圈内外都是一种执着,要摆脱一切执着就能得道。
南朝齐梁时的范缜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用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一个类比:刀刃是锋利的物质基础,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由此类比推论精神依赖物质的存在,曾使众多佛教大师哑口无言。许久以后,一位佛学大师提出“燃灯论”,说火可以借不同的物质传递,人的精神也可以借肉体传递。这一著名类比又说服了众多的智者。
上面这三个类比如果你没有看到答案,估计很难领悟出来,因为这是高级的类比,是抽象的类比。是的,我将类比简单分为两种,一是具象类比,二是抽象类比。
具象类比是建立在直观的、表面的经验之上,比如眼睛一闪一闪像天上的星星,这是由此及彼的类比;区块链就是一个每人一份的公共账本,这是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比。
抽象类比是建立在抽象的、有内在联系的思考之上,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类比都属于这一类型,很多事物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内在机制相同,比如经济泡沫和冰川融化、锋利离不开刀刃和精神离不开物质等。如果用上一段的例子,那眼睛可以跟镜子类比,区块链可以跟p2p类比。
说了这么多,我故意没有举中医的例子,如果你已经学会了类比,即你有悟性,那我不用说你也懂得中医的思维了。
不懂的话,请你翻开《黄帝内经》,如果你能找到哪一篇没有用类比的方法,那我给你一百块,你敢要么?
类比除了具象和抽象,还有好坏、高下之别。
坏的类比常常造成大量似是而非的推论,甚至是莫名其妙的迷信。
中国士大夫奉若神明的“八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难说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八纲”既不是八种因果范畴,也不是有必然内在关联的范畴。这有些神秘,要靠领悟。能格物致知的人不一定能正心诚意;能修身齐家的人不一定能治国;可是,这些又都与治国、平天下有某种联系。这就是中国思维的弱点,把类比和因果关联混在一起综合领悟,无法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把“虹”和龙对比,说“虹”如龙一样能向溪中饮水,这类思维也广泛存在。至于民间,就有更多“坏类比”。许多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类比对中国人影响极大。例如十二生肖,本来把人的生日排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并无什么意义,可中国民间对此却有大量非科学的类比。如在挑选配偶时就强调属狗的与属羊的不能结合,猪和羊则很合适。属羊的逢狗年要小心,容易惹灾闯祸等等。这一点很奇怪,如果真信八字风水,可真正八字风水也没这样讲啊,八字风水自有其一套抽象原则和逻辑,不会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呆板规条。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震卦的意象是雷,打雷声音很大,古代马车的声音也很大,所以,车属于震卦,那现代的汽车声音很小,是否还能归为震卦呢?
下一篇我将给你答案,同时借用李笑来老师的观点来分析类比的好坏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