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看书也赶了回“时髦”。收到当下正火热的《断舍离》是在一个月前,念了一遍标题,三个动词,每个字都那么铿锵有力。粗粗了翻一下,似乎道理很简单,不就是要学会做减法么。

      要不是给自己设了每天在读书会社群分享一两条金句,每十天出一篇读书笔记的任务,我估计是不会再去深读的了。其实里面还是有着不少可以细品的地方。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囤物癖,是现在很多人拥有的一个“爱好”。打开家里大大小小的柜子,其中不乏躲藏了很多的卫生纸、护肤品、洗漱用品,冰箱里拥挤着过期和未过期的食物,哪个角落里甚至还藏着从酒店捎回来的小瓶装洗护用品,购物附带的袋子、包装盒等等。就拿本人来说,在17年装修的时候,我的第一个设计要求就是家里要有足够的收纳空间,每个房间为了留出足够大的衣柜,房间里的空间差不多只能容纳一张床了,当时最明智的是,还隔了个最心水的储藏室出来。老公一直很肯定我的这番操作。结果好景不长,很快我们的储藏室就满了。到后来还去地库买了一个储藏室。

      那么看来,只有不想囤,没有囤不满的。

      你或许可以说,这些有囤物癖的人其实是缺乏安全感。其实这是人的动物脑拥有的天生特质,不用太在意是非对错。只要我们学会去断,看到哪些东西对我们现在是真正有用的,实时购置即可。

      我有囤书癖,家里的两个书架囤了很多书,装不下了,又囤到了卧室。每次找书时,看到那些至今未拆封的,都有种愧疚感。赶紧关上柜门,似乎逃离了它们对我的控制。其实潜意识已经在念叨:你是个“低效的”、“拖沓的”、“不自律”的、“爱逃避”...的人。就这样,面对杂乱,自我攻击就会每天在频繁上演。

      “断”,告诉我们,购物时要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要接受,很多时候别贪了便宜卖了自己。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就不需要再收拾了。

        于是,我把没用的“漂亮”鞋盒全扔了,换成了大小一致的透明盒子,整洁直观,不用每次换季的时候一双双打开找鞋,也不会再漏掉任何一双鞋子,一目了然,心情舒畅。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回到家,乱糟糟的、堆满物品的空间,你会觉得太糟糕了,很想整理,却无从下手。作者先给我们上了一剂心法: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的状态,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除掉停滞运气的腐朽运。为什么有些人心情跌落到谷底了,就去整理了,就像女孩子失恋了要剪个头发似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剪不断理还乱。倒不如平时就养成一个整理的习惯,定时新陈代谢,让屋子和自己的内心保持新鲜能量的流动。怎么样,想行动了没?

        怎么收拾呢?作者给了个建议。收拾没用的破烂儿: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并不喜欢的东西、充满回忆却有束缚自己能量的东西等等,统统扔掉;卖掉、赠送物品,现在有很多可以捐赠的途径、二手市场,条条大路通罗马;缩小喜好的范围,最后这一点我个人不全认同,对于喜欢体验很多新鲜事物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购买和收藏是一种心情甚至是习惯,不过可以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努力跟自己进行“灵魂对话”,再决定是否购买。

        我们的知识也是如此。应该留在我们脑子里的,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太多,容易学成知识焦虑,越多越杂越是阻碍。精简的、好的思维模型放进我们的脑袋里,就像我们手机里常用的app一样,当我们需要处理事情时,随即灵活调动我们大脑中排列整洁的相应的app,立马就能有效解决问题。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空间。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当下。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你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通过“离”,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就这样,不仅居住环境变得整洁,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轻松舒畅了。

物品是我们内心对外界的投影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通过断舍离了解自己,爱上自己,那是最好不过了。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感谢与敬畏之情。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 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比如工作、社交、知识等等,都能做到这样,那就是达到了断舍离的目标了。

    物质充裕却不会为欲望所牵;

    感情丰富却不会为情绪所累;

    过尽了千帆却不会怀疑人生。

    不惜过往、不负当下、不惧未来。

    拿得起,放得下,享受现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