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爱弥儿》

考研结束,浪了一个多月,因为考研专业属于教育学,再加上本人对自然主义教育比较认同,就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 不够自律,一个月多才看完。先了解下本书,《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三大著作之一,批判了当时18世纪英国旧教育的腐朽荒谬,全文反映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对对孩童的压迫,束缚。该书以夹叙夹议的形式,介绍了主人翁爱弥儿,以及他的妻子苏菲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形成的人品,性格,能力。

总观后感

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教育,不过笔者最大的感受是书中所提及的“自然”的概念并不清晰,按照笔者粗浅的理解,卢梭先生所说的“自然”应当定义为:顺应孩童天性,以此为基础,不过分限制,压迫孩童,并且给予适当的保护,不至于出现伤及性命之危险。不过书中存在一些前后不一,矛盾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例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卢梭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习惯”并非是“自然”。卢梭先生也是一位“性善论”着,他认为儿童都具有自爱性,怜悯心,要顺应其“自然”,所以在他的教育下,爱弥儿是一个至善至美之人。让我惊喜的是该书是一本教育著作,但书中充满了卢梭先生对人性的洞察,对细节的描述。不过本书部分思想仍然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尤其是对女性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女性的“自然”的理解。最后,就像卢梭先生时刻提防爱弥儿走上偏路一样,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受到了不好的教育,可能来自社会,家庭等。而此时此刻,老师或者家长要去做纠正这件事情是极其困难的,我认为教育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孩子会受到来自各种各样的教育,无法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摘录

◆ 原序(节选)

注:“>>”表示文中引用,“◆”表示章节

>> 我宁愿完全照搬旧的方法,也不愿意令好的方法打折扣。这样一来,在人身上引发的冲突就会少一些:人不可能同时达成两个相悖的目标。

这体现出卢梭先生行事的态度,认为是好的方法,就应该完全使用,也体现出了他对教育的改革态度。

>> 我们提出的教育方法,只要它适用于人类,而且符合人类的心意,那就行了。

◆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 我们的才华和各个器官的发育,都是自然的教育;如何使用这种才华和发育,就是他人的教育;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上得到的经验,便是事物的教育。

卢梭先生认为教育应该有 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看了一些书友的理解后。认为该说法比较容易理解:自然的教育是我们的器官,感官。人的教育是人教会我们的经验。事物的教育是事物教给我们的经验。

>> 说到底,教育也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不是有一些人总是忘记了他们接受的教育,而另一些人则保留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要是“自然”这个词只适用于习惯,那我就可以不多费口舌了。

看到这里猛的产生思考,习惯根本不是自然的,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所以养成习惯并不符合自然,人应该灵活的改变,而不是按照习惯来生活。

>> 人们只是想如何保护孩子,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教会他长大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会他怎样承受挫折,教会他不要把繁华和贫穷看在眼里,教会他在冰岛天寒地冻的雪地里,或者在马耳他烈日炎炎的岩石上,都能生活下去。你费尽心思想让他避开死亡,这是不可能的,人终归要一死。

>> 就是没教给他认识自我,没教给他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教给他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无拘无束地成长

父母亲的责任

>> 一个孩子更需要母亲的关心,而不是母亲的乳汁。其他的女人,甚至是动物,也能给孩子吃他母亲不愿意付出的乳汁,但她们肯定不会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

>> 由通情达理却心胸狭窄的父亲教育,也好过不负责任的老师,因为爱心弥补才能远比才能弥补爱心要好。

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能力的缺失,不是人们不想。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父母来说,他们爱孩子,但是方法是错误的,而且本身素质不高,难免出现失败的叫停教育。

>把家庭之爱带去了另外的地方,或者说,他们把谁都不爱的习惯带回了家里。兄弟姐妹互不相识。当他们聚在一起时,表现得非常客气,把彼此当成外人来看。如果父母之间没有亲密的关系,一家人的聚会没有让人感觉生活的美好,败坏的道德必然会填补这些空缺。难道真的有人看不出这种连锁反应吗?

◆ 爱弥儿

>> 身体越娇弱,欲望越强烈;身体越结实,越能服从思想的指挥。一切感官的欲望都存在于孱弱的身体之中;它不但满足不了那些欲望,反而激发了那些欲望。

其实没有特别理解,反而自己的感受是 身体越虚弱,欲望越低,又或者说激发了休息的欲望。

◆ 认识我们的孩子

>> 过于严厉地规定饮食和睡眠时间,会让他们觉得每隔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得进食或者睡觉,久而久之,他们想吃饭和睡觉,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因为形成惯性。或者这么说,惯性让他们除了身体的需要外又增加了新的需求,这必须提前预防。

>> 孩子不要形成任何惯性:不要用固定的一只胳膊抱他们;不要让他们惯于伸某只手,或者只用某只手;不要固定某个时间让他们吃饭、睡觉和活动;不要不留给他们独自发呆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早地掌握自己的身体和自由,让他们养成顺其自然的习惯,让他们能自己约束自己,只要他们想做什么,就应该随他们去。

这里同上文讲到的习惯于自然的区别。

>> 被打后,那个孩子立马就停止了哭泣,我觉得他是被吓住了。我心里想,他将来可能是一个软弱的人,只要一严厉对他,他就屈服了。可是我想错了,这个挨了打的孩子,满腔怒火,连呼吸也停止了。我看见他的脸都变青了。

>> 可能都比不上别人侮辱性的轻打一下痛呢。必须小心地对待孩子这种容易激动和愤怒的性格。

>> 如果孩子只是在物质上受到阻碍,而不是意志上,他们不会表示愤怒和反抗,且能保持身体健康。这就是自由的孩子与时时刻刻被操控的孩子相比,不仅不虚弱反而更加结实的原因所在。但是,必须一直留心,因为顺从他们的意志和反对他们的意志,会有天壤之别

>> 他们的哭泣,是以请求别人帮助开始的,以命令别人结束的。

>> 当孩子不说话使劲伸手时,多半由于他不能估测他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自己能够着。他当然想错了。可是,如果他边哭边闹还同时伸手时,这就不是他估计错了距离,而是命令东西过来,或者命令你去拿那个东西。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可以慢慢地抱着他接近那个东西;若是第二种情况,你就得假装没听到,他越哭,你越不理他。必须尽早养成他不对人发号施令的习惯,因为别人不是他的奴仆。也要让他知道不能命令东西,因为东西不听他的命令。因此,当一个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应该把他抱到东西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做,他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这种方法适用于他的年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方法能让他明白这一点。

所以现在90后,00后的父母已经不再是孩子哭闹就顺应孩子。但也要注意分辨哭闹的原因,是不是他自身自然的需求。

◆ 父母的引导

>> 孩子没有过剩的力量,他的力量还不足以满足自然对他们的要求,所以必须得让他们利用自然给予的所有力量,而且不能滥用这些力量。这是第一个原则。

>> 孩子身体的需要,不管是在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必须满足,弥补他们的劣势。这是第二个原则。

>> 能理会他们乱七八糟的想法和无缘无故的欲望。因为乱七八糟的想法不是出于自然的,即便不实现它,孩子也不会感到难过。这是第三个原则。

>> 好好研究孩子的语言和动作,在他们还不知道假装时,我们能区分他们的欲望是出于自然还是心里所想。这是第四个原则

四个原则笔者理解为: 要仔细分别孩童的需求和想法,满足其自然的想法和需要,或者给予一些帮助。

>> 你的溺爱不能医好他的肚子疼,反而让他明白怎么得到你的宠爱。如果他知道你可以任他摆布,他就变成你的主人,这下就糟糕了

>> 应该提前预知他想要什么,不要等他哭起来才理会他想要做什么。

>> 但假如由于你的存在使他们在说话时感到慌张、羞怯和嘶哑,你还一直批评他们的声调,指责他们的用词,因这样而出现的毛病是根本无法改正的。

终究还是“自然”这个概念不够具体,清晰。什么才是归于自然,恐惧的产生不是顺应自然的吗,如果通过训练去改变原本的反应和感受,这看起来好像孩子是自然不害怕不恐惧了,但原本的反应和感觉到底算什么呢。

>我希望人们让他养成看新事物的习惯,多看看丑陋和讨厌的动物,多看看千奇百怪的事物,先让他在远处观察,慢慢地让他习惯这些东西,然后看到别人碰触这些东西,自己也敢伸手去碰触。一个在小时候不怕蟾蜍、蛇和大海虾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看到什么动物都不会害怕;一个人每天都接触恐怖的东西,他不会觉得它们有多可怕。

新思考:害怕也许是因为未知。

◆ 第二章 开发儿童的基本能力

>> 我们花很多心血教孩子走路,就好像谁家的孩子因为保姆的不称职而没有学会走路似的,还有比这个更愚蠢的事吗?

>> 为了现在的教育根本无法达成的目标,我们牺牲了当下,给孩子种种限制,为的只是他们在许久的将来可能享受不到的幸福。为什么要把他们弄得可怜兮兮呢?即便是教育目标合理,可每当我看到一些可怜的孩子被置于牢笼之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仿佛服苦役的囚犯一样,我如何能保持平静,如何能不断定这种做法于他们毫无益处?

其实这里一方面是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的体现,一方面也是人的成长关键期作用的体现。有时候家长容易揠苗助长。

>所有的痛苦知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息息相关,所有的快乐知觉也都与渴求快乐的愿望有关。所以,任何愿望都意味着快乐的缺失,一缺失快乐,就会产生痛苦,我们的痛苦就在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匹配。当一个人能力越小,愿望越多时,他就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这么说的话,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到底在哪里?它并不在于减少我们的欲求,倘若欲求减少了,能力也就相应闲置下来,我们就不能完全享受自身的存在。它也不在于增加我们的能力,能力增加了,欲求也会增加,我们会更为痛苦。正确来说,应该减少我们负担不起的欲求,让能力和欲求之间得到平衡。当所有的能力都能派上用场时,心灵才能得到平静,我们的生活才能井井有条。

>> 反而言之,人类越是接近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求就越平衡,所以他就越能得到幸福。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人类的痛苦才最少,因为痛苦不在于缺了什么东西,而在于自身对它的需求。现实是有界限的,而想象则无边无界。

>在所有的财富中,最可贵的并不是权贵,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着自己可以得到的东西,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直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幸福。但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到没有选择才是最大的自由,希望有人为我安排好一切。现在来看当时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了。所以其实不仅要自由,还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信仰,否则你会感觉每走一步都像在十字路口,每一步都走的很艰难。

>> 他不是野兽,也不是成人,只是一个孩子。他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但别让他因弱小而痛苦;他应该依赖大人,但别受大人摆布;他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但不能指挥别人。只有在他确实需要,或者别人比他明白利害关系时,他才能服从别人。否则,任何一个人,即便是他的父母,也没有权利命令孩子去做任何毫无用处的事。

>> 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哪些是他真正需要的,是自然的,哪些是他不需要,是幻想出来的,或者哪些是因过于优越的生活引发的

◆ 能力发展的条件——头脑与身体的配合

>> 最大的动力来源于现实的利益,这也是让人稳步前进的唯一动力

>> 一般情况下,艰苦的生活要是养成了习惯,愉快感就会增加,而习惯舒适的生活未来可能会遭遇很多的麻烦。

>> 假如他睡眠的时间过长,我会在他醒来时给他一件喜欢的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将时间都浪费在睡觉上。

强调了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是身体的成熟,另一方面是头脑的想法, 欲望等,头脑是保证驱动力的关键。

◆ 开发儿童能力的几点法则

>> 我认为为了体会极大的幸福,就得忍受小小的痛苦,这是人的天性。身体过于舒服,精神就会被摧毁。只有体会过痛苦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大爱的良善和怜悯的温暖;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心如磐石,不同他人交往,逐渐成为人群中的异类。

>> 之前把自己看得过于高贵,现在又把自己看得过于卑贱。

>> 在人的所有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来的,最难以发展,而且发展得最晚,可是就有些人总用它来发展其他官能!良好教育的最优秀成绩就是造出了一个理性的人,因为这样,人们企图用理性来教育孩子!这是绝对的本末倒置,以目的为手段。

所以培养理性应该要在身体器官以及大脑发育成熟之后进行。

>> 这样做的话,即便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也可以平静下来,觉得没关系,得不到也无所谓,因为在天性上人都可以忍受资源的匮乏,但不能忍受他人的恶意。

>> 他对事物的需要就能束缚、推动或者阻止他;你只用规矩的强制性就可以管教他,并使他没有机会养成陋习;这是因为,人的欲求在不可能实现时,是不会贸然出现的。不要口头教训你的孩子,让他们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也不要惩罚他们,他们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要让他们请求你的饶恕,他们还不知道哪里冒犯了你。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的善恶观念,他们也不可能做出看上去道德败坏、需要你惩罚和责难的事情。

总的来说就是要让他亲自去体验,所以其实只要不是大的错误,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得到教训,小的成本去试错。

>> 不要让孩子因为别人的命令而做事情。换句话说,他做事的理由不能是因为同别人的关系,只能是自然对他的要求。如此一来,他做的事就完全正确了。

>> 孩子出生后头几年的教育应该是消极的。目的不在教给孩子道德和真理,而是防止他的心灵被污染,防止他的思想误入歧途。倘若你可以不教他,也别让别人教他,就这样把你的孩子健康地带大。

孩子的成长其实不断试错就会不断成长了,大人教给孩子的一些东西反而容易是错误的。

>> 凡事要掌握分寸,不要同你的孩子辩解,尤其不要为了让他同意他本来反对的事而跟他讲道理,这是因为在不愉快的氛围里讲道理,会让他在还不大懂道理时,就深深厌恶上了道理,从小就怀疑道理的正确性。

◆ 自然触动孩子的感官

>>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预先估计一下效果,再决定采取什么办法。要告诉孩子,使用力气的时候,不要使得太轻,也不要太重。一旦你让他养成习惯,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事先想一下效果,并且通过自己的经验来纠正错误,那他活动的时候越多,他就会变得越聪明。

◆ 意识的形成

>> 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对孩子讲他的责任,从来不提他的权利,

>>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惩罚是他们做错事的自然结果。不要责怪他们撒谎,不要只为撒谎而惩罚他,得让他清楚,他得承担撒谎的后果。

其实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会被惩罚,他做的事情会有怎样的后果。

>> 一个时常需要别人帮助,也时常帮助别人的人,不太会撒谎。与此相反,他还会澄清真相,避免错误伤害到自己。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为了服从别人才撒谎,因为服从别人是件痛苦的事,他们只能阳奉阴违。

>> 他们理解不了诺言的意思。他们一学会撒谎,就开始四处许诺,因为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怎样摆脱眼前的困境。但凡不会立刻产生影响的方法他们都愿意去试试:他们答应以后做什么,都是空话

>> 然而,要是他们不遵守诺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才算他们撒谎了

>> 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习惯把大人的事揽到自己身上

>> 任何一种美德之所以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效果,只能因为你认识到了它的美好,而不是因为看到别人做,自己才做。

◆ 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 要是他要的东西是合理的,当他一提出要求时,你就应该马上给他。不要没有原因地拒绝孩子,在你拒绝后,更不应该反悔,回头又给他。

>> 我重视的并不是他使用的字眼,而是他使用这些字眼时的态度。

很多家长会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教给孩子说一些礼貌的客套话就足够了,但往往忽略了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更重要更本质的其实是态度,态度才能反映出你的心灵。

>> 谨慎地选择他身边的一切,小心翼翼地让他不断地接受他能理解的东西,把他不懂的东西拿走,用这个方法来让他获得有利于他一生的知识。这个方法培养不出天才,只能培养有远见、有个性、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可能不会有人夸奖他,但长大之后,必定得到别人的尊敬。

>> 我们需要了解,问题不在于如何用蛮力让他活动,应该让他产生欲望,这样才能让他产生活动欲望。这种欲望,要是在自然的顺序中好好选择利用的话,一定会让我们一举两得。

>>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我们使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让孩子产生兴趣,甚至热爱,又不会让他们滋生空虚、竞争和嫉妒的心理。

最本质其实是让孩子有欲望,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兴趣,动力,主动性等。

>> 在所有的感觉当中,很难将视觉和内心的判断区分开,所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观察,要经常将视觉和触觉进行比较,使自己能够熟练地观察形状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触觉,就没有向前的运动,那么世界上最敏锐的眼睛也不能告诉我们这个空间是怎样的。只有通过走动、触摸、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尺寸,我们才能够学会估测物体。可是,如果总是用旧的测量方法,那么感官会对仪器产生依赖,无法得到正确的感觉。

>> 老师没有教我们推理,而是在代替我们推理,只是练习一下我们的记忆力而已。

我反而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有发现镇里的契机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契机还能得到真理的。其实无论是自己发现还是别人教授,本质上都是理解,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到了。而记忆是学习这个过程必经之路,无论是自己发现还是别人教授。

>> 不要教他们背悲剧或者喜剧里角色的台词,或者像有些人那样建议教他们朗读,我觉得没有必要。他们的脑子再灵光也无法绘声绘色地讲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事情,或者神采飞扬地抒发他们从未体会过的情感。

>> 尽力让孩子保持原始口味,让他吃最普通和简单的食物,让他的嘴时常接受清淡的味道,不要养成喜欢重口味的习惯。

>多数孩子的嗅觉都很迟钝,可以说几乎没有。这不是因为孩子的嗅觉没有大人的灵敏,而是因为它还没有和其他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不像我们的嗅觉那样容易受到快乐的感觉或者痛苦的感觉所左右,继而从中感到开心或者痛苦。

也就是说,嗅觉是有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形成语言符号。

◆ 第三章 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

>>父母传道授业的艺术在于,绝对不要让孩子把精力花在那些不重要的小事上,而要让他一直接触他将来一定会遇到的重大事情,从而让他有足够的智慧来判断人世间的善恶。和孩子进行交谈时,要善于对你在他心中培养的思想进行启发。

这里就有些矛盾了,孩子关注的是小事吗,倘若孩子对大人所谓的大事并不感兴趣,该传道授业解惑嘛? 而且卢梭先生不是应该是教育具有适时性的倡导者嘛,怎么又提倡去接触未来的事情。

>> 对于自然的需求,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个人满足需求的办法也是一样的。应该让教育去适应一个人,而不是去适应他自身以外的东西。因为你培养他只能适应一种社会地位,这就让他无法适应其他的社会地位,如果命运和你开了个玩笑,那你除了让他变成一条可怜虫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

教育不应该是教一个人成为一类人,而是应该教其成为一个个体,一个可以自我适应社会,自然的个体。

>>要时刻谨记,一个人无知并不可怕,只有错误才是非常有害的;要谨记,人之所以会误入歧途,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他自以为自己知道一切。

如果按这种说法 没有人敢说自己不无知 那犯错不也就是无知吗 倘若一个人全知 又怎么会犯错

>> 我们从始至终都要能够分辨,哪一些倾向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哪一些倾向是从偏见而来的。有一种求知热的出现,完全是因为想让别人把他当作一位学者来尊重,而另一种求知热的出现,是因为人对所有在现阶段或将来和他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

在奥苏泊尔提出的三大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于 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好奇心即认知内驱力。而期望别人的认可则属于附属内驱力。

>> 所主张的教育,其精髓不是想要教孩子多少东西,而是让他在头脑中形成正确又清楚的概念。就算他什么也不懂,那也没关系,只要他没有受到欺骗就好。

宁愿少教,也不教错。

>> 因此,试图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识的人,真的是一种奢望。所以,重要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学问,而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发展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毋庸置疑,这是所有良好教育的一个基准。

>> 如果他自动问你一些问题,你看如何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就如何回答,不要去思考怎样满足他的好奇心。尤其当你发现他不是因为求知而问问题,只是胡乱地问你一大堆不着边际的问题时,你应该立马停止作答,因为此时他心里想的不是你们正在讨论的事情,而是如何用很多的问题来麻烦你。要注意的是,关键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让他这样说的动机。

◆ 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

>> 一旦他能够自行决定如何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一旦他能够理解一些重要关系,从而可以判断出哪些东西对他有用、哪些没有用时,他就拥有了分清工作和游戏的能力,他就会把游戏当作工作的消遣了。这时就可以让他去研究一些真正实用的东西了。

>> 因为经验和感觉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清楚地判断哪些知识适合他。

>> 另外,你必须知道,不能是你来告诉他要学习什么东西,而是让他自己决定想要学习什么和研究什么。你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让他去了解那些事物,让他产生学习的意愿,想办法帮助他实现他的愿望。

就拿上兴趣班这件事来说,应该要快速的试错,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不过这也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

>> 所有我们不知道其中内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和我们对其没有任何概念的善恶,以及我们从未感觉到的需求,对于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是无法引起我们的研究兴趣的。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兴趣,其实都是因为不懂,无法理解,自然而然就会说很难,这种时候,孩子不一定就是没有兴趣,而只是被困难给难住了。

◆ 让孩子掌握一门手艺

>> 他想超越去年的自己,他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不觉得他想超越自己的欲求有什么不对。

>> 在对一切自然的物质和人创造的东西进行评价时,爱弥儿依据的是它们对他的作用以及与他自身的安全、生存和舒适度的明显的关系。所以,在他眼中,铁应该比黄金价值大,玻璃应该比钻石价值大。同样,与所有欧洲的珠宝匠比起来,他认为鞋匠和泥水匠要更值得尊敬。尤其是制作面包的师傅,在他心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他宁愿用整个法兰西学院去交换一个龙巴德大街的小小糕点师傅。

>> 你所选择的职业只是有用是不够的,做这种职业的人还要避免养成一种丑陋的、性情乖戾的心灵。

看到这里,就想到其实 工具,职位等等很多都是中立性的,但他们往往会放大 人的欲望,性格,容易帮助人们形成不好的习惯,心理。比如抖音,游戏。比如做官容易仗权欺人,以公谋私等。

>> 无论是谁,如果他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手持斧头、系着皮裙干活,那么我觉得,他这个人就是舆论的奴仆,一听到别人嘲笑老实人,就会对自己做的好事也感到害羞。只要是对儿童无害的,我们就不要让步给人类的偏见。为了尊重所有人从事的职业,并不需要全部学会,只需要我们不要有轻蔑的态度就可以了。

>> 做正经事情时,我们的心应是淳朴的,不能因为和虚荣心斗争,让虚荣重又回到自己的心中。因为打败了偏见就骄傲,这相当于屈服于偏见。因此,贤惠的母亲,你要特别提防别人跟你说的一番鬼话。就算你的儿子知道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你也不要相信他所了解的那些。我不对爱弥儿讲那些虚伪的话,不要他在表面上,而要他在实质上真正具有那种资格。我不必说他已经懂得,并要他自己去学习。让他去做他拿手的东西,但是不要称赞他是做那种东西的名师。让他通过作品去体现他的工人角色,而不是在名义上

◆ 第四章 性教育与情感培养

>> 情感去制约想象力,用智慧去战胜他人的偏见。人的所有欲求都来自自身的感性,但是想象力可以决定事态的发展方向。所有能够感知周围关系的人,一旦那些关系发生改变,并且当他设想或者觉得另外的关系更适合他时,他就会心动。所有狭隘的人的欲求之所以会成为罪恶,是他们的想象出现错误。当想象出现了错误,即便是天使的欲求也可能会变成罪恶。

◆ 儿童情感的培养

>> 人之所以是群体动物,是因为自身的柔弱。我们爱他人,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苦难。

>> 我觉得,一个没有需求的人是不会有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我无法想象一个什么都不喜欢的人的生活怎么会有幸福可言。

>当人死的时候,他不会假惺惺地哭泣,因为他还不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他的心中没有某种感觉,态度上就不会体现。除了对他自己,其他人他概不关注。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不会假装关心别人,他学不来他们的虚伪。

这就是大人总是要求孩子有这样有那样的情况 所谓的为人处世 圆滑. 一个人的恶影响了全部人.劣币和良币的战争。

>> 因为他还不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他的心中没有某种感觉,态度上就不会体现。除了对他自己,其他人他概不关注。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不会假装关心别人,他学不来他们的虚伪

>>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为我们自己,而是因为那个动物。所以,每个人只有在他的想象力足够活跃到让他忘掉自己的时候,他才能被称为一个有感情的人。

>> 第一,人不会设身处地地为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着想,只会想到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同情的人。

第二,看到他人痛苦,我们同情的只是自己可能会遭受的那些痛苦。

第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取决于我们对那个遭遇痛苦的人想象出的感觉。

>>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不会时常把自己的快乐在言谈举止中表达出来,他通常把自己的幸福埋藏于心底。用嬉笑打闹的方式来寻欢作乐其实只是对失望和烦恼的掩盖。忧郁和作乐是相伴相成的,怜悯和眼泪是甜蜜的幸福的产物。陷入极端的快乐不会让人笑,只会让人哭。

>> 自夸你所做过的事,无异于会使孩子反感你做过的那些事情;你对之避而不谈,反而会让他记住它们。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之前,绝对不要把事情说成是他依赖你,而应该说他是依赖他自己的。要想让他对你言听计从,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

你只需要无言的对孩子好,自然他会感受得到。

>> 我觉得,在孩子快要懂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只让他们看到一些可以被控制又不会激发其欲求的东西,应该让他们看一些不会刺激到他们的感官同时还能让想象力得到控制的场景,这样他们与日俱增的想象力可以从那些刺激欲求的事情中得到很好的转移。

>> 只有在品德高尚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机智和理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他凭借自己的优良行为、美德和卓越的事业脱颖而出,赢得他人的尊重。

◆ 思想品德的培养

>> 人之所以是独立的、自由的,不是因为他的臂力,而是因为他内心的节制。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过多的欲望,他就不会那么依赖别人。

>> 如果用一个人类的假面具就可以向孩子描述人,那我们就用不着向他们描述了,因为他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假面具。但正是因为假面具不是人,就不能用它光泽的表面去误导孩子。我们向他们描述人的时候,就应该按照客观事实描绘人的真面目,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让孩子去憎恨他人,而是让他看到那些人的可怜之处,继而不会向他们学习。

>> 为了让爱弥儿在了解别人的心的同时不至于败坏自己的心,我计划指给他看那些离我们很远的人,让他看到别的时间或别的地点的人,让他虽然能够接触到那样的场合,但是绝不会去那样的场合里活动。因此,该是讲历史的时候了,通过了解历史,他不用学哲学也能够洞悉人心;通过了解历史,他可以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和情绪地做一个普通观众,以裁判而不是以同伙或者控诉人的身份对他们进行评判。

>> 一个人一旦开始将自己想象成别人,很快他就会彻底忘掉自我。

>> 在孩子出现错误之前,就必须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当他已经犯了错误,就一定不要再去责备他,因为这么做只会让他生气,让他在自尊心的作用下产生逆反心理。当你训诫他,如果让他产生反感,那是丝毫没有益处的。我认为,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跟他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要让他想起你对他说过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表面上装作忘记你告诉他的话。但是,当你看到他因为没有听取你的意见而羞愧难当时,你要用温和的话语将他的羞愧一笔带过。当他看到你为了他而忘掉了自我,他不仅不会感到难堪,相反,你安慰他时,他一定会对你心存感激。如果你在他伤心的时候责备他,他会憎恨你,而且势必不会再听你的话,用这种方法证明他不会重视你给的意见的。

◆ 爱弥儿的发展

>> 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他以指导,用他的热情使他的觉悟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 只关注自己的事情的人太感性,不能对事物进行理智的判断。这种人凡事都只为自己打算,完全依据他们的善恶观念来采取行动,因而他们心中有很多荒谬的偏见,只要稍微触碰他们一丁点儿利益,他们很快就会觉得天塌了。

◆ 情感的升华

>> 优秀的人,当他们不能让别人提高水平时,他们就降低自己的水准,因此养成清晰的判断力和正确的逻辑思维。

◆ 第五章 女孩的教育

>> 他们认为,要想得到快乐,还得依赖于女性的自愿自发,并且依赖程度远超过男性的想象,所以男性必须体贴女性,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 女性在怀孕时需要精心的照料,生产后也需要休息;哺乳时需要宽松而安逸的氛围;为了照顾孩子,女性性情温和,忍耐力强,她应该充满热情和爱意,不会被任何事物打败;她是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桥梁,她能使父亲热爱妻子和孩子,也能使父亲相信她完全属于他;她温柔的举动,可以使全家亲密无间!女性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美德,而是由于这能产生乐趣。正是这种乐趣,使得人类生生不息。

◆ 两性教育的不同

>男孩喜欢运动和喧嚣,喜欢敲鼓、打陀螺和推车子;女孩喜欢漂亮的和可以用来化妆的东西,比如镜子、珠子、饰边,特别喜欢布娃娃。布娃娃是女孩一定会喜欢的东西,从这点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爱好和她的使命是吻合的。

卢梭先生只是本身存在性别偏向,已经形成了性别图示,所以他认为女性就应该这样,男性应该这样。其实我们现在也是存在性别图示,而只是我们的性别图示相在不断改变,变得没那么的所谓的歧视 刻板印象。

>> 年轻的女孩们本来就不需要过分装扮,应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学习上。

◆ 女孩提问与回答的技巧

>> 小女孩:那怎么样才能慢慢变老呢?

阿姨:年轻的时候好好生活。

◆ 关于信仰

>> 光有良知却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她们就无法有善良的心,就无法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去获得世人的称赞;只尊重他人的意见而不遵从自己的良知,就会成虚妄和不体面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只有外表没有美德。所以,她们应该培养起一种理性,从而平衡这两方面的影响。

>> 二是我们心里认为女人是男人优质品性的天然审判者。谁愿意被女人蔑视呢?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愿意让女人看不起,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女人,也不愿意被她们看轻。

>> 真正的爱情,都是激情澎湃的,这是因为我们在想象中会有一个或真或假的完美对象。

>> 我承认爱情是虚幻的,只有感情才是真实的,正是由于感情,我们才去追求爱情之美。

>> 由于不被许可,她才没有犯错,不过最后非得犯错不可。”

◆ 苏菲的成长

>> 如果你想让年轻的姑娘喜欢端正的品行,那你就别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她们要守规矩,但是应该让她们懂得规矩的言行会给她们带来裨益,让她们懂得规矩的言行的全部意义,并且让她们爱上这种行为。

>> 所有事情,只有当你自己能够熟练地做,你才可以高效地指挥别人。她母亲让她处理家里的事情的目的就在于此。

◆ 第六章 爱弥儿与苏菲

>> 无论男人或者女人,在我看来,只有两类人:有头脑的人,没头脑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别,是由于教育的关系。有头脑的男人不应该和没头脑的女人结婚,因为他娶了那样的女人,一起生活的共同乐趣是不存在的。

◆ 亲密关系的确立

>> 在变化莫测的人生中,我们不要为了将来而放弃现在,也不要过分保守、犹豫不决,这样会因为将来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唾手可得的东西。在什么年龄就该享受什么样的人生,不要倾尽心血后,还没享受到快乐就死去。假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享受生命的时期,那么这个时期就是在少年时期结束之后,因为这时候人的身心发育得最健全,而且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中途,与起点和终点都相距甚远。要是混沌的年轻人做了错误的选择,那也不是因为他们贪玩,而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遥远而不明的未来。

◆ 和谐的关系

>> 虽然爱弥儿与苏菲都很有理智,但有时也会闹些意见,甚至争吵起来。苏菲并非没有脾气,爱弥儿也是一点就着。然而,暴风雨很快就会过去,他们比从前更加紧密。爱弥儿通过经验得知,这种暴风雨并不可怕,他清楚这样的争吵会对他不利,但争吵后的和好,又能给他带来好处。第一次争吵就让他获得了某些好处,所以他希望再次争吵时,可以有更多的好处,当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 忌妒

>> 在多数的男女关系里,男人对情敌的憎恨,远多于对情人的爱意。他害怕情人爱上别人,这是源于他的自私和他的虚荣心,而不是爱情。

>> 一个真诚的人不会只爱不敬的,所以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具有让我们尊敬的所有美德。

>>他们以为孩子养成这种生活方式后,就会抛弃从前的生活方式,认为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抛弃童年时养成的好习惯。假如童年时养成的习惯,无论好坏,都随着一个人长大成人而消失,假如成人的生活方式与童年时的完全不同,那么思维方式势必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又为什么在孩子童年时花尽心思去教育他呢?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许多人总觉得长大了就懂了,或者长大了就忘了。恰恰相反 教育具有滞后性 模糊性,所以不能采取消极态度。

◆ 爱情的磨炼

>> 。假如不是大海隔开了赫罗和林德尔,林德尔怎么会心甘情愿地为赫罗而死?

>> 他并不是看一眼就离开,他也没有看不起穷人,反而愿意和困苦的人一起努力。当他去帮助某个农民时,经常会和他一起吃饭。有些人虽然无须他伸出援手,但他也接受他们的邀请,去他们家里做客。虽然他帮助了很多人,交到了很多朋友,但自始至终都一视同仁。

◆ 情欲

>> 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事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在所有的箴言中,这是对人类最有用的,同时也是人类难以做到的一条。要是你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就盲目地追求幸福,那只会越走越远。路途越远,危险越多。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条箴言。当一个人满怀热情地追求幸福时,他宁愿走错路,也不愿原地踏步。不过,一旦我们离开有可能发现幸福的地方,就永远也回不到那个地方。

>> 如果把欲望分为能够产生的欲望和不能产生的欲望,让自己能够追求前者,而约束后者,这样就不对了。一切的欲望,只要你能够控制住,它就是好的;控制不住的话,就变成了坏的欲望。

>> 夜郎自大是我们痛苦的来源,因此稍微思索人间的苦难,明智之人就会克己慎行。他能认清自己的地位,从不做与之不符的事情,也不会浪费时间在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上;他会全副身心去享用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会像我们一样,鱼和熊掌想兼得;所以实际上,他比我们富有强健得多。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也许明天我就会消失。

>> 要是在我们看来,快乐能够永存的话,我们便会因为习惯了它,反而体会不到它的乐趣。假如外界的东西不会改变,我们的心就会改变;不是快乐离开我们,而是我们离开快乐。

>> 现在,来谈谈你自己。你急于想做丈夫和父亲,但是你考虑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吗?当你结婚后,就成为国家的一员了。怎么才是国家的一员呢?你了解吗?你知道做人的责任,但是知道做公民的责任吗?你知道什么是政府、法律和国家?你知道花多少心血才能维持生活?你知道该为谁而死吗?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了,但实际上一窍不通。在拥有社会地位之前,你应该想想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地位。

>> 女人都很脆弱,我们应该安排好一切。对你来说,这次非走不可,然而对她来说就不这样了,所以如果她没有同你一样的勇气来看待这件事,我们也要原谅她。”

◆ 结合

>> “我经常思考,如果结婚之后仍然维持甜蜜的爱情,感觉就会如同上了天堂一般。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并不是说绝对做不到,你们俩可以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能够向你们学习的人也不多。孩子们,愿不愿意听我一言,了解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