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鼎然阐述:如何‘生般若性空智海?’


智慧是空的,在于它不可思议乃至不可揣摩,也就是你无法用意识心去揣摩和申思。智慧是空的,更在于它毕竟不染、根本不染,究竟不染。就像虚空无有边际、广大遍满,不坏一物也不粘一物。使你根本看不见它但又不代表它不存在,这就是空。这种纯一真性,就是般若性空智海。此般若性空智海,就像大海一样蕴藏万物却不见一物不在大海,如此平等如此清透如此普照,使你无法用意识揣摩得来,所以大智慧犹如大海之性,不可揣摩。这种不可揣摩就是让你彻底放下所有心识垢想,达到从本以来本来的清净。譬如:任你随意揣摩和思维虚空,即便你思维的再如何精妙和精湛,虚空从本以来仍旧安泰不动能现万物而毕竟不粘任何,只是你在肆意揣摩。你即便死去乃至再生,虚空还是虚空,照样不会因为你的增减和生灭而有所增减和生灭。倘若我们的心能够达到像虚空那样广大和虚无,当然了从本以来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那样广大和虚无,只是我们时常妄动时常不觉醒,自然蒙蔽了我们的真心促使我们颠倒内外形成一种颠倒心识,自然颠倒黑白乃至颠倒善恶以为真实并不断贪取本来就生灭不真的权、贵、财,利认为幸福。当一个人有这样的颠倒需求,那么就会影响与他一样心存贪欲的人们一并追求那样的幸福。就这样这个社会也自然形成利益熏心,相互欺诈和掠夺的时代。所以,从本以来本有的真心就这样被遮盖了,所以需要再次修行再次剖析自己再次次第修持渐达真心。没办法,这种多此一举的累赘修行还是要去经历的。必定,世间人多愚痴也多智慧。



要想达到般若性空智海,有一个共法适合所有人去修持都可以进入般若性空智海。这个共法是一个偈子:


因缘所生義,是義灭非生。
滅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这句偈子什么意思呢?从文字表象通俗解释是这样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说法人,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听法者。因为听闻佛法的人心里有不净之物即欲贪和嗔恚乃至愚痴,所以才有说法的人说给这些人听闻并通过佛法教义渐次磨灭自心不净之物浮现原本清净之性。所以,说法的人所说的法仅仅是对治这些听法者内心不净之想。但是,看似这些听法者心有垢,但从本以来本来无垢毕竟清净。只因最初一念妄动幻生诸多看似存在的欲贪既嗔恚乃至愚痴,实则虚幻本来不生。鉴于此,说法者本来没说什么法,听法者本来没听什么法。所以,说法的人所说的法仅仅是因缘说教并不是真说法,而听法的人所听到的法也仅仅是因缘,并不是真有哪个法可以对治。这就像人胃疼,医生给你开药方治疗胃疼。其实你的胃并没有生病,是因为你贪吃贪喝不加节制导致胃出现故障,导致这种胃疼的因缘是因为自心欲贪所至并不是胃自己生病,也就是说胃从你生下来就好好的。所以,胃从本以来本来无病,只因自心欲贪导致胃出现病变,而医生给你开的药方并不是在治你的胃,而是消除胃表面上的病菌。所以,医生所开的药方并不是真治你的胃,胃病的人并不是胃真的病了。同样的道理,说法者所说出来的法是因缘法,因为你心有欲贪,你心有欲贪所以你才缘於说法者所说的法来消除你自心欲贪等不净之想。其实你心从本以来并没有这些欲贪等杂垢,所以你所听到的法即便你再剖析的透彻再明晰其理终究不是真实之義。为什么?真实之義从本以来本来真实,本来一如,不假你去思维和揣摩。你所思维出来的法理悉皆虚妄不真,因意识妄别之故。而意识本来无常,具生死相,并非真实。所以,拿着这样的心去聆听那样的法所造成的结局注定是虚妄不真的,所以必须有所觉醒不要住造其中以为得真实義。也就是不要执取文理说教名相,更不要相信自己所明白的乃至悟道的悉皆不真。倘若远离这些,那么你所思维乃至思索出来的法理就是真实義,这样的真实義你想滅也滅不了。就像你想从虚空跳出去也跳不出去,这种本有的真智才是我们需要去深入挖掘的。



更通俗地解释这四句偈子:意识是因缘假合所以思维出来的法理不真应当舍离不应该执取。倘若舍离由心识妄生出来的这些不真想法,才是真正的真实想法。这样的真实想法是恒常显现的并不是生灭无常的。这就像当你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明白”的本身就是不明白於自己意识妄生出来的明白,这个妄生出来的明白其实是不真实的理应舍离不应该住守。若你真明白了这个“明白”本身的虚妄才是真正的明白。我们无论听闻任何法理乃至因其法理而有所明白和悟道,都应当晓得这样的明白和悟道是意识的产物并不真实。这种离相才是如实法义,这种离相的背后才是真实義。譬如:佛陀说:‘观色无常’。我们不能认为观色无常就是面对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佛陀说观色无常,言外之意是让我们不要贪取外界从而让内心不放逸於外以至达到心的毕竟安止无所动摇。心若不妄动则六根安泰、六根安泰则六识清净、六识清净则六触不受、六触不受则六爱不生、六爱不生则六入不入乃至也不出。外不入内不出即不内不外也即内外平等。所以,欲想见如来,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也不入,毕竟平等故,就是这个道义。



你若见虚空,理应不见你。不见你是空,不见虚空性。若见你本空,本空空不空,即是虚空性,与你无二别。鼎然从中住,於住无所住,即入空智海,也无所入者。般若从此生,此生本不生,不生也不灭,即是般若性。
总之一句话:若不通达佛法真谛,即便你熟读三藏十二部经,即便你禅定一万年,欲求解脱自在,如杀鸡取卵,终不成型。这就像一个瞎子,即便熟读四书五经,於己瞎终不见自而欲言己是大师一样愚痴。多读佛经,是让你要善解佛義而不是靠记忆和经验曲解佛理。但凡曲解佛理者,如瞎子一般终成空谈。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鼎然阐述:如何‘生般若性空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