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与曲谏》:解码清明上河图

【如阅而至 】第06篇推荐:《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作者:余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366

类型:艺术、历史

豆瓣评分:8.3

微信读书推荐值:暂无

01 作者简介

余辉,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赴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陈列与研究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学术领域主要是书画鉴定与研究,特别是利用民族学、文献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套鉴定早期绘画的基本方法并使之理论化,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解析古画中的图像,探知画史真相。

02 书评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不但催生了无数仿作、摹品、衍生品,而且吸引了诸多宋史学者、美术史学者一次又一次地解读,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可谓大异其趣,本书就提供了其中一种解读方式。

1、基本观点

(1)通过画中物件和事件的时间指向,考证出《清明上河图》的绘制时代应为北宋徽宗朝崇宁年间(1102-1106)中后期,认为该卷的出现应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2)画中的城市结构丝毫不能对应当时的开封地图,此图所绘系开封实情而非实景实地,其创作原理是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3)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背景,解开了画中图像表现的诸多社会危机,和画家深藏内心的隐忧。通过比较张择端在清明节期间目下所见与笔下所取之差异,可以判断画家是有所用心的,即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徽宗关注社会危机。

(4)通过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明代仇英(款)、清院本的同名长卷,发现前者所表现的仅仅是“季节清明”,后两者表现的思想主题分别是“社会清明”和“政治清明”,而揭露时政之弊恰恰是张择端之作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在。

2、逻辑路线

全书在第一章着力讨论张择端的故乡与其“习绘事”之前为应对科举的努力,从而确认其儒者身份。紧接着的二三四六章则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清》卷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逐一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如《清》卷到底是实景绘画还是理想城市,画的到底是清明还是秋季,到底是画于宋亡之前还是之后。第七八两章则是整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有意识地提取了《清》卷中12处细节,对应了12处宋末危机,道出张择端藏于《清》卷中的12个恳切谏言,更通过分析自宋太祖以来“文德治国”的谏言体系到了北宋末年时的境况,来反证张择端以画谏言的可操作性与可能性。全书最后对于张版《清》卷与后世的明代仇英版《清》卷和清代陈枚等人的《清》卷的比较,将张择端不同于明清宫廷画家的儒生良心与责任感表露无余。张版《清》卷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金人跋文影响而被忽略的深切用心也终于在一次次的努力之下被层层展开。

作者通过既大胆又小心地推测张择端作画的动机意图去重新结构证据,于是整合起一个又一个不那么主流又刻板的标签,将张择端的儒生身份、徽宗虽奢靡但依然受谏的事实联系起来,并对《东京梦华录》及《清》卷中后人,特别是金人的跋文保持批判与警醒,才能最终以张择端画谏的线索,还原了北宋末年危机四伏的社会生态,与一个具有文人理想的宫廷画家在面对这种危机之时的责任感与勇气。

3、得失辩证

纵使本书的论证貌似周延,试图“还原”画家绘制《清明上河图》动机和意图的解读方式依然是较为冒险的。无论是讨皇帝欢心,还是向皇帝提出曲谏,都是后人的臆想罢了,不可能得到论证周密的证实。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倒是在城门内侧布置了一间税务所,向过往商人征收商税。本书认为这一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以及“沉重的商税”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张择端其实是用画笔说明宋代东京城的开放性与宋政府对于商品税的重视。

事实上,画家的本意后人永远也无法深究了,本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清明上河图》最大的价值与魅力,则在于其隐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后世提供了最直观、真切的宋代图像史料。

(参考资料:吴钩《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自序、翁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史重构——评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03 原文摘录

关于金元明三朝跋文内容考释:

金元明三朝跋文认知《清》卷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从金人的基本定论,到元人的认识转折,再到明人鲜明对立的结论。

(1)金人题跋的基础作用和局限性:金代张著提供了张择端的基本生平,后四位金人看完《清》卷后产生出的是怀古伤感之情,均渗透在他们题写的跋诗里。他们确定了《清》卷的创作时间——宣和年间,肯定了绘制地点——东门内外,阐述了读画感受——感怀伤逝,这一直影响到今人对《清》卷的基本认识,并发展为“太平盛世观”和“政治清明论”。五位金代题跋这,均没有在北宋徽宗朝的生活经历。他们都是汉族文人,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表达怀古和惆怅的心情和反思徽宗亡国的原因,是他们跋诗的主要内容。(207页)

题跋者皆没有经历过徽宗朝,他们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之后的金代前中期,与张择端的生活背景截然不同,他们都是北方汉族文人,除了心怀古国之思以外,对张择端创制《清》卷的时代和背景已经不甚了了,才有了那么一番直观感受。(283页)

(2)元人跋文的转折性认识:元代题跋者都不用题诗的方式,而是撰写较长的跋文,惆怅之感渐渐退去,特别是官宦出生的题跋者如李祁等以其独特的社会敏感开始探寻作者真正的画意,同时关注《清》卷的收藏历史和基本著录,他们愈来愈接近艺术史研究的命题。李祁首先提出《清》卷“犹有忧勤惕厉之意”,并将其与《无逸图》这种劝诫图画相类比,他至少看出了《清》卷对朝廷社稷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209-211页)

(3)明人跋文中的麻木与警醒:《清》卷拖尾现仅存明代五家六跋,此外还有被裁去的邵宝跋。由于明代中后期朝野盛行颓废了的享乐主义,而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爆发,其背景与北宋张择端的时代颇有相像之处。故题跋作者们对《清》卷的认识越来越对立,个人的感受也越来越鲜明。

(4)遗失的邵宝跋文道出《清》卷天机:在元代李祁“忧勤惕厉观”的影响下,进一步看透《清》卷用意的文人是明代邵宝。他犀利的目光、精练的论点和深刻的认识,是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宦海经历的集中反映和爆发,对当今艺术史界集中深入分析《清》卷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尤其对进一步探讨张择端的作画动机是极为有益的。(215页)附邵宝跋文:“令人反复展玩,洞心骇目……但想其工之苦,而未想其心之苦也……明盛忧危之志,感怀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绘为图。令人反复展阅,触于目而警于心,溢于缣毫素绚之先。”

04 公众号评分

评价书籍:《隐忧与曲谏》

1、工具性(知识/技能):★★★★

2、思想性(思维/方法/启发):★★★★

3、文学性(文字/情节/情感):★★★

注:最高5星,★为1星,☆为半星。

05 推荐人群及理由

据统计,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宋代画作就是《清明上河图》,如果你也想读懂这样一幅人物繁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广的古画,一窥宋人市井生活的模样,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一扇窗。跟随余辉先生的思路,你可以通过辨识画中的物质世界,逐渐认识深藏于其中的精神世界。如果你是一个思维严谨的读者,或许你会发现书中还有诸多观点欠妥、论证力度不足之处。这时你还可以参看见解与之针锋相对的另一本书——曹星原女士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相信二者的对读会引发你更多有趣的思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如阅而至】。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忧与曲谏》:解码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