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爱与恨:命运让我任性又何妨?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爱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又有多少恨,会让此生遗憾!

先来看看世人对张爱玲的评价:

当代作家贾平凹说:“我中她的毒已深。”

民国才女杨绛跟挚友信中写道:“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

著名演员、作家林青霞说:“她的文字像是会发光似的,每颗字都是一颗钻石,让你忍不住一看再看。”

著名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夏志清说:“除了曹雪芹,还有谁能与张爱玲相比?”


“我要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张爱玲,一代奇女子,7岁写文,12岁发表作品,24岁便在作家圈小有名气。

她本想跟所有人一样过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可是命运成就了一个天才少女,而没让这个天才少女一生幸运、幸福。

在中学毕业之前,在青葱年华里,她所期待的人生是这样的,“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期待有问题吗?年轻时想着“出风头”,张爱玲也的确有“出风头”的资本。

凭什么人就不可以任性而活呢?

晚年张爱玲拒绝见任何人,而是选择一个人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寓里写作直至终老。这种“任性”其实是繁华落尽但仍沉溺创作的真实,又为什么说她是一种“凄凉”而不是“干脆利落”呢?


“如果你看到了我的过往,你就能理解”

杨绛先生对张爱玲有偏见。两人的成长经历截然不同,自然会有”偏见“。

杨绛这一生都走在“正道”:出身正——父慈女孝,从小被宠爱;爱情正——与大学者钱锺书一见钟情;婚姻正——琴瑟和鸣,终身不渝;思想正——积极进取、家国天下……连她的"花边新闻"都很一派正气——中国乡土社会学的开山鼻祖费孝通一场单恋,发乎情止乎礼。

张爱玲这一生却很"偏",我们看一下她的成长环境。

她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呢?

她是名门之后,爷爷张佩纶是晚清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父亲张廷重却吃、喝、嫖、赌,还抽鸦片,父母关系特别差。

4岁时母亲离开,后来父亲再娶。继母黄素琼也是名门之后,但她也抽鸦片。她给张爱玲穿自己不穿的旧衣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圣玛利女校别人说她“奇装异服”,因为她穿的都是继母的衣服。

17岁因为去看她亲生母亲,回来被继母打了一巴掌,还被她亲生父亲暴打一顿并关在房间,就连生病发烧父亲都不给她治病。

身体快支撑不住了,在家佣的劝说下父亲才叫人过来给她打了消炎针。

身体好转后,她趁家中警卫换岗时逃离出去,投奔她的生母。留洋多年的母亲是个“学校迷”,想要改造她,于是她在母亲身边复习,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英国伦敦大学,但二战爆发,她只有改读香港大学。

1942年,香港沦陷,她只有从港大转到上海读大学,被迫回去跟父亲要学费,回家只呆了十分钟不到,从此以后,再也没见过她父亲。

从小父爱的缺失是否对她以后恋爱择偶有很大影响呢?


“爱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一生的劫数都拜她生命中的男人所赐。

当她以文为生,在上海掘金的时候,每月都有小说刊出,写出了《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凋》《留情》等,她的才华似乎从来都没有枯竭的时候。

在她创作的高峰期,一个男人读了她的《封锁》后,登门拜访,死缠烂打最终捕获少女芳心,他就是胡兰成。

胡兰成虽然文笔斐然,但在当时民国乱世里,是个在政治上善于投机钻营、攫取名利的男人。

一个高级文化汉奸一个三十多岁的有妇之夫,如同一壶经年的酒酿,让未染世情的张爱玲芳心悸动。

离婚后的胡兰成跟张爱玲立下了婚书,胡兰成写道:“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张爱玲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那一年胡兰成39岁,张爱玲24岁。

婚后没多久,这个彻头彻尾的“渣男”显露了他本性,在逃亡中又与别的女人生活在一起。

张爱玲在胡兰成经济困难时,还将自己积攒的三十万元稿费全部给了他。

即便分手,她也没落井下石,反而施以援手。

胡兰成不知珍惜,辜负这深情爱恋,还践踏至尘埃。

张爱玲后来在文坛上遭遇的偏见、排挤和谩骂,也是源于胡兰成。这个不懂政治的女人,从来没有写所谓的“伪和平文学”,她只是遇人不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美国一个落魄文艺青年的集中地,张爱玲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男人——赖雅。跟赖雅结婚的时候,她三十六岁,风姿万千;赖雅六十五岁,风烛残年。

赖雅极具文学天赋,是一位知识渊博、性格洒脱、风趣幽默的优秀作家。他讲述经历的奇闻逸事,逗得张爱玲像孩子一样开怀大笑。

张爱玲怀孕后,跟赖雅说自己怀孕了。赖雅说,你知道我不喜欢那个东西。张爱玲童年的经历让她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做个好母亲,于是她打掉了腹中胎儿。

他们结婚两个月,赖雅中风病犯,张爱玲除了照顾生病的赖雅,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卖字为生,挣钱养家。

赖雅三生有幸,在惨淡余生,有张爱玲悉心照料他十一年。

十一年的扶持相伴,十一年的风雨沧桑。她付出无数艰辛,却从未抱怨、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她的爱,从来没有所谓世俗的追求,物质、年龄、家世从来没放在眼里。

她只随本心,她只做自己。她亦愿意为所做的一切,勇敢承担。

她所有选择只是依心而行。至于命运的安排,不论好坏,一己承担。


“此生有三恨”

张爱玲说,此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和今天所有女子一样喜欢美食,特别是鲥鱼,但征服了人们味蕾的鲥鱼有个小缺点,便是多刺,让人既享受又折磨。

她也喜欢海棠花,但无奈海棠花虽然妖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

她更喜欢读《红楼梦》,在她14岁的时候,就写了一个小说叫《摩登红楼梦》。

后半生更是《经楼梦》陪伴她,而可叹《红楼梦》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张爱玲晚年还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魇》。

人生漫漫,不断地追求爱,又因为爱而惹出各种恨。

张爱玲冷眼旁观和描写了很多的男女爱情和扭曲人性,小说中探讨过恋父情结,写过一个自卑男孩毁掉一个美好女孩,还将男女关系写成人和人相互利用相互控制的工具,甚至还写过一个麻油西施嫁到大户人家做快死的残疾男子的填房,最后不惜毁掉儿女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心想要通过文艺唤醒民众的杨绛先生不喜欢张爱玲小说中的意境。

张爱玲曾说,她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

也许这个女孩子就是《多少恨》里的虞家茵。这是个成全别人却把悲伤留给自己的女人。

恨,并非爱的反面,而是生命中的遗憾,也是直面命运的无奈。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意境不同又何妨?都值得我们反复去品读!

张爱玲的爱与恨,年少时读不懂,读懂已不再年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爱玲的爱与恨:命运让我任性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