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名丘(“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字仲尼,出生于一个小官的家里。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孔丘小小年纪便跟着母亲生活,家境很清贫。

    有一次,孔子去贵族季孙氏家赴宴。季孙氏的一个叫阳虎家臣欺贫嫌穷,看不起年少的孔子。他一见孔子,便对孔子说:“季氏设宴招待的是有身份的人,你不在邀请之列。”


孔子只好含辱离去。回到家里,他便发愤读书,以便使自己挤身于有身份的人之列。到十七岁,他已以懂“礼”而闻名。那时的“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公私活动的各种规矩等,范围很广。孔子所在的鲁国礼仪文物齐备,为孔子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孔子成年后,当过几次低级的官员,象管牛羊的“乘田”做会计的“委吏”等。官虽不大,孔子都很认真地对待。因此,做“乘田”时,牛羊养的很肥;作“委吏”时,账目清清楚楚。


由于他懂“礼”,所以常被贵族家请去办婚丧喜庆之类的事。这在当时称“儒”,以后孔子招收学生,形成自已独有思想学派,人们称之为“儒家”。

    孔子的学问和名声随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大,于是人们便送自己的孩子来求学。孔子便招收弟子,传授学问。这是我国最早进行专职教育的活动,孔子也就成为我国最早的专职教育工作者。“私塾”也由此而开始了。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只要有学习的要求,都可以学得很好,而老师就要注重个性的适应(或天份的高低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不能以贫富来区别对待。

    孔子的学生,据说达三千之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颜回等七十二个。孔子的许多思想,如“仁者爱仁”、“足食足兵”、“学而时习之”等包含有积极的因素,其中有很多到现在还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招收弟子,并不说明他打算终生从事教育活动。常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时,鲁国君因政变逃到齐国,孔子也去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治问题,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是孔子针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情形而言的,他认为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是国家不安定的根源。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先后花了十四年周游列国。他的许多弟子也跟随他一起游说各国诸侯。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因为没有人愿意恢复他所提倡的、周文王时代的旧制。


六十四岁时,孔子又带着弟子回到了鲁国。这次,由于他的学生帮助季康子打了胜仗,受到了鲁国的欢迎。但这时,他对政治渐渐失去兴趣,转而专心整理古代的典籍了。

在他整理的多种典籍中,较为著名的要算《春秋》、《诗经》等,《诗经》在艺术上提倡音乐,重视内容,很有价值。另外,他所整理的典籍,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及其弟子一生的言行大部分都记载在《论语》上,公元前479年,他的思想至今仍对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孔子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