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之人——范仲淹

在湖南省岳阳市有一楼,其楼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序并称为“江南三大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此楼称为“岳阳楼”。

既然自古都是历史名楼,少不了文人骚客来此留下笔墨,黄鹤楼因崔颢一首《黄鹤楼》而更加瞩目,滕王阁也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增色不少。

岳阳楼也同样如此,因《岳阳楼记》一文,更是给人们留下无尽遐想,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范仲淹。

他讲登临岳阳楼,可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如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登临岳阳楼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情,不觉“满目萧然。”

到了湖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登临岳阳楼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如再“把酒临风”,更是“喜洋洋者矣”

他将胸中起伏的思潮,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身大彻大悟的感叹如名刹大庙的钟声,深厚沉远,悠悠数千年。

我读到这些词句,虽未曾登临岳阳楼,俯瞰洞庭湖,就仅仅通过范仲淹的描述,也仿若亲临其境。

我以为范仲淹定是真真切切地站在岳阳楼上而写的此篇佳作。但未曾想到,他竟如我一般,未上岳阳楼,赏得岳阳楼之大观,仅是受到好友的嘱托,便笔走龙蛇,写出了此等佳作。

也不曾想此作竟据他去世仅有七年,故人逝去无声,仅有此一声长叹,震悟大千。也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匡正了多少士人官宦。

范仲淹自小丧父,家境贫寒。如无数考生一样,仕途才有出头日。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便是一天的伙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此辛苦读书下,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

不一样的是,别人高中后一心升官发财,他高中后,则一心为民,治国安邦。

当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人可用时,他由笔转戎,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范仲淹在,朕就不愁了。

当朝廷要革旧换新时,他又卸甲执笔,回到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频繁到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

当在地方时,他一心为民,用井水调药,炼成“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时,他又开仓济民,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他一生马不停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无论在边防,还是在朝中,或是在地方,他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烧在了自己留下脚步的每一处。

他为国家鞍前马后,为民鞠躬尽瘁,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却也留下了只字片语。

就是这只字片语中,他将自己全部的所思所想,凝成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化为一道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他虽离我们已有近千年,但却从未被忘却。有些人死了,却一直长存,因为这些人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用生命去掮动人民,推动历史车轮一路向前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忧乐之人——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