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自己而活:越是在意别人的目光,越会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于是就有人评论:“为自己而活就是躺平。”“躺平”是当下的热词,大意就是无论别人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反抗,表示顺从自己的内心。
虽然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让你“躺平”,但是很多人却是抓住“躺平”不放,就是要做一个躺平的人。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如此喜欢“躺平”呢?最大原因是“躺平”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为他们不努力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可是,在这个具有压力、充满焦虑的信息化时代,并非只要你想“躺平”,就可以惬意享受人生的。
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叫“泛中年危机”。
她告诉我们,如果在18至25周岁打好根基,25至35周岁能稳定发展并自我改变,中年危机会以中年黄金期的面貌出现;如果之前的阶段没有处理好,选择了“躺平”,那么中年危机会来得非常迅猛,具体表现为裁员、赡养老人、孩子教育等方面遭受重大人生挑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到了中年会患上抑郁,甚至有的人承受不住压力选择轻生。
如果你现在是处于中年危机时期,且在前一阶段没有进行稳定的自我建设,难道就不能改变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吗?
当然不是。
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重新获得对人生的掌控力是一个很灵活、从容、快乐并在内心充盈的情况下完成个人成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让人感到真正的踏实和自信,这个能力人人都可以获得。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都能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01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掌控自己的人生,“躺平”的人生难道不好么?
躺平的生活方式,是人人渴求的,但是,这个后果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中兴程序员欧某,在42岁这年公司决定解雇他,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他就是家庭的唯一顶梁柱,一旦失去工作,将会面临巨大中年危机。而他在公司决定解雇他的第十天,选择了轻生。
人到中年,不愿意再去改变、去尝试新的领域,可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你不去追赶时代的步伐,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而这个后果,你可能无法承受。
心理学家王浩威说:“只要拿起桨开始划,无论朝哪个方向,总会抵达一些目的地。”
所以,你一定不要去选择“躺平”的人生,从现在开始朝前走,即使很慢,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而且这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退路,留下余地。
02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想要的样子,重新掌控人生,需要如何做呢?
一、 学会与自己沟通,正确进行自我整合
《可塑的我》这本书讲述自我整合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白自己是谁。
我们活了这么多年,可是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可以做什么,我具备哪些能力?
要做到这些,必须用心感受自己的每一天,去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然后每天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去反思。比如,自己在哪些时间段工作效率高,记录下来,下次正确利用这个时间段,做到事半功倍。
之前听一个老师讲课,他说会给自己准备一本人生错题本,如果哪件事情自己做得不对,那就记录下来,反思自己,写上改进方法,直到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才从错题本上划去。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改进自己的缺点,而且让自己学会跟自己沟通,学会去反思、去思考,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从更深层次了解自己。
第二步,观察面对自己时会产生的情绪反应
《可塑的我》这本书说: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慢慢发现自己原来在逃避什么,就一定会产生一些情绪。所以,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呢?
因为你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那个令人有点讨厌的自己,导致产生坏情绪,这时我们的第一选择可能就是去逃避。可是,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蒙蔽自己,就永远也不能正视自己,找到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
我们要知道,不论好坏,这都是你,而你要想变得更好,一定要正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跟自己正确交流。
第三步,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当你认清楚自己是谁,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度的了解后,就能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立即执行即可。
二、 先完成再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可塑的我》中有一句话:完成比高质量的完成更重要。我们做任何一件事,一开始不要去追求完美,因为你做不到,所以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就拿写书评这件事来说,我不会写,但是老师给了我模版,然后我再学习学习其他作者写的文章,就可以动笔自己尝试写了。
我知道我写的文章肯定不完美,但是我开始了,我去完成了,这就是进步。
可是,仍然有一些人要么只将写作停留在“想”的层面,不去实践;要么由于不能忍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从不开始。她们以为不开始就不会看见自己的不完美了,恰恰相反,不开始就永远不会做到完美。
三、 走出你的舒适区,突破自己的极限
很多文章都说,人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成长、进步,可是什么是自己的舒适区,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呢?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心理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当你感到做这件事很舒适,完全没有压力时,你是否思考过,既然我做这件事没有压力,那么这件事对我而言是否有价值呢?
很早以前看过一则新闻:某个收费站要被拆除了,36岁的工作人员哭喊着说:“我的青春都献给收费站了,除了收费,我啥也不会,以后要怎么活?”
为什么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这个才36岁的工作人员会如此无助呢?最大的原因是她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从未有一点儿改变的想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一旦被打破,可能会给那些工作稳定的人带来极大的压力。
扪心自问,当你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会不会仍然拥有活得很好的能力呢?如果心中的声音是否定的,一定要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那该如何走出舒适区呢?
《可塑的我》告诉我们:你需要选择一条略微超出舒适区的路径,不是突然做出180度的转变,而是做多个20度的转变。
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很多人就开始发奋学习了。先制定计划,将工作后的八小时安排得满满的,不留一丝空隙,发誓一定要学好一门技能。然后,三天过去了,就被打出原形,该打游戏的打游戏,该追剧的追剧,之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这种一时情绪高涨,等情绪褪去又恢复原样的姿态是很多人的现状,绝对不可取。
如果,我们以前的生活模式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改成“三天打鱼,一天晒网”或者“四天打鱼,两天晒网”,千万不要“天天打鱼,不晒网”。因为习惯的改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周期(至少两周)的坚持,所以慢慢给自己增加难度,才会更容易坚持,否则一旦放弃,再重新开始是极其困难的。
03写在最后
卢梭说: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的确,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你选择了“躺平”,就不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相反,你若想要改变,那即使起步再低,也会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样子。
陈婕君在《可塑的我》中告诉我们人生哲理:当你明白自己就是全世界,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当你可以理解自己、改变自己时,你的人生永远都会有选择。当你可以做到这些的时候,才是真正学会了掌控自己的人生。
@敏敏于行专注读书写作、成长干货,希望通过文字书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