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有客来
那年,我真的是快乐的穷孩子。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贫穷是一种集体性的贫穷:张家、王家、李家的日子不会有多大的差别。
在夏季还没有来的时候,整个春天,吃的菜有哪些呢?除了去年准备的泡菜,就是春天新挖来的野菜。新鲜的野菜,开水里烫过,捞出、沥干,撒些葱花、咸盐,就是春天里的一道美味。
主食一般是红面剔尖、玉米面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来的时候,才能见到白面的影子。
也许你想象不到,即使有亲友来,待客的美餐――白面条也主要是给客人准备的。
我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们解馋,就给我们碗里分的几根,那几根白面条在碗里就如山珍海味,准是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最后,吃一口呀,好香――好香――似乎长大后吃到的白面都没有胜过那个时候。
也许这样的礼遇客人觉得不舒服,也许白面渐渐多了一些,总之,街坊邻居们就发明了一种新的面食叫“包皮面”――面团外面是白面(小麦面粉),里面是高粱面,然后擀开,切条,煮熟,这样家人碗里都有了白面条吃了,其实只有客人吃到的是全白面。
有了客人,还可以吃到炒鸡蛋和炖豆腐之类的副食,如果赶的巧,还能吃到一点点猪肉。
所以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客人来访,有了客人,就有了好吃的,你说我是不是馋猫一个啊。
欢喜过大年
那时候,尽管人们的吃穿用度都很节俭,但过年的气氛还是非常浓烈的。
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置年货、蒸年糕、做新衣,整个腊月红红火火,忙的不可开交。
那时候的新衣服,都是从集市买来布料自己用缝纫机做成的。布料也多是蓝的、黑的、灰的。一般只有小女孩们,会穿一些漂亮的花布外套。
等了一年的新衣服,一定在大年初一清晨穿在身上,以图个吉利。
所谓新衣服,准确地说是新外套,因为里面的棉衣棉裤可不是年年换新的。
当大年的饺子下肚后,兄弟姐妹们积极地就到本家的叔叔大爷家拜年。
或者五分钱,或者一两毛的拜年钱,在孩子眼里都是不小的财富;再领点葵花糖块,过大年真的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快乐的。
广阔的天地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在村落里蹦来跳去,喊着:“过大年,穿新衣,戴新帽,噼里啪啦真热闹”。那欢乐的叫喊声真的响彻云霄。
快乐穿新衣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尤其农村更是穷困。从空中鸟瞰,我们的服装就是单调的黑白灰。
就村里孩子的服装而言,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补丁上落着着补丁,跟现在衣服上精心设计的“补丁”相比较完,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上初中那年,家里的经济依然好不到哪里去。就在这一年,我的五姐订婚了。
订婚时,按风俗习惯男方就要给女方买四件礼物,经济好点的也可能买七件礼物。
五姐为了让妹妹穿的漂亮点,就把新买的服装送给我穿。
至今我还记得,那是一件米黄色的紧袖口衬衣,最美的地方是领口绣着镂空的图案,胸前还有本色的花朵。
这是我有生以来穿过的第一件买来的衣服,穿着它,在班里就成了最耀眼的明星,这个想摸摸,那个想看看。它给我带来的快乐感、满足感今生难忘。
那年我真的是幸福的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