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噪比的思考

经历的时间越长,信噪比会越低,试图还原真相要付出的能量就越大。

这几天正在处理工地上的一系列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工程所历经的时间比较长,前后有6版图纸,现在进入施工交接阶段,两个承包商对于工序交接中的施工点位各持一词,互不退让,让工作很难推动下去,归期原因就是信噪比太低了,而且每个人过滤噪声的依据又各不相同。我开始也试图在不同的历史版本中,一一对应找出每个预留点位的最贴近历史的依据,可工程量实在太大,最后想到的办法就是找出一套这种,且合同依据最强的图纸版本作为主信号源,根据下一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之对应,发现差别,上游单位如果不能拿出置信度高的证据,那就改造至与此版图纸相符,拿出证据就就一个点去商榷,达到均衡,继续推动工作的进展。事实证明,在去除噪音的成本足够大的时候,人们是倾向于尊重现有实际情况的,看来节约能量是的需求度高于历史真相。

“历史本没有真相,仅残存一个道理”,马未都先生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老的《都嘟》、高晓松的《晓说》已经罗振宇老师的《罗辑思维》是陪伴我多年的节目,三位老师各有千秋,跟着他们一步步的走上了终身学习的道路,来到《得到》日益精进自己。

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信噪比代表的是能量的比值,能量大的更容易被从噪声中分辨出来,那有一种情况:在嘈杂的大街或者餐馆内,几乎所有的时间我们听到的都是嗡嗡的噪音,但是如果,突然有一个人说出我们熟悉的事情,或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他们本没有提高音量,可我们仍能够清晰的听出这个内容,发出能量不变,接受设备相同,可在我们感觉信噪比显著增强,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噪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