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沙锅炖鱼

  最让馋虫折磨人的是爷爷的沙锅炖草鱼。

  我一直觉得爷爷是个英雄,大高个,漫长脸,一个阿嚏能让半个庄子鸡飞狗叫。那年水灾让大伙愁眉苦脸的时候,只有他,光着古铜色的脊梁,长布带子扎实了裤腰,挥动着又亮又利的铁锨,硬是一锨锨筑起一个二三亩大小的岛园。他那将锨插进泥里,往双手里啐口唾沫,然后是一锨锨的泥随着他肚腔发出的铿锵声飞起落下,真有一股子干云的豪气。

  但是爷爷好吃独食。两个奶奶接力都没有陪到他生命的半截,一个人倒也有了一个人的自在痛快。沙锅炖鱼,是我最长的记忆,爷爷直直的身板坐在村西岛园的葡萄架下,捋着胡子,一盏盏地品茶,身边就是炖鱼的咕嘟声,还有那飘扬有致的香味,能把人馋得发疯转圈子。沙锅是一种能盛两碗水的小沙锅,支有三个细腿,土黄的锅底几乎被烧成了黢黑。

  闻到鱼香,我明知爷爷不会给我吃,还是偎上去,扫个地,啦阵子呱什么的,一边听着看着他吃鱼的痛快劲,拃把长的胡须便在他的咀嚼里畅意地晃动。爷爷似乎听不见我一回回吞咽唾沫的声音,只是让那把胡子畅快地晃动不已。有时我真是嫉妒那晃动的胡子,它们离一筷子一筷子的鱼肉多么得近呀!只是偶尔,爷爷像突然知道我也想吃似的,大声地说:“小三,把剩下的这点鱼汤喝了吧。”真是好喝,只是太少了,也就三四口吧,一个沙锅就干干净净了。

  在他的那么多的孙子里,他最喜欢我,因为我能为他与他的谈伴们,在煤油灯下囫囵吞枣地读《水浒》。

  一个字也不识的爷爷,倒是喜欢认字的人,也有几个识文断字的朋友。记得在我们村南的周大庄有一位有些藏书的老头,就是爷爷的朋友。在那样吃食困难的年代,他就用沙锅炖鱼招待这位文诌诌的人,还向人家谝:“俺家小三能念《水浒》。”老头一定是不止一次听到过“俺家小三”,也就将我叫过去(但却不能参与吃鱼),问来问去,老头也就喜欢上了我,还借给我一册《红楼梦》看。现在想想,真有些对不住那位老人,《红楼梦》在手就不想还给人家,人家催着我就拖延着,直到人家从周大庄专门赶来索要,才恋恋不舍地拿出来。至今,我还记得爷爷与他端坐在堂屋八仙桌子两侧的紫红的木椅上,记得爷爷从胡子里漏出的狡黠的笑(他一定看破了我不想还书的念头,只记得那个场景,“狡黠”二字是现在想到的形容词)。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与堂哥东海,还有四弟木林,去给岛园上的爷爷拜年。他还没起床,我们就趴在他的床前磕头,地是土垃地,床前的土垃地上却整齐地鞋尖朝外放着两双鞋,一双竟是尖尖的绣花鞋。我与东海一楞,悄悄地抬脸看床头,与爷爷并头睡着的,还有一个俊俊的女人脸。再细瞧,是早已从俺庄搬走的孔姓粗腰家里。那样的孬年成,十家有十家吃不饱,粗腰家里却给爷爷捎来小半袋白面(有个六七斤吧?),就靠在床尾处。我们被吓住了,真是叫“面面相觑”——这在农村是会被叫做作风不好的。爷爷却平静如常,只是压着那个洪亮的嗓门吩咐我们:“我知道了,你们快回家吃扁食去吧(水饺)。”那天半过晌午,有沙锅炖鱼的香味儿,透过炮仗的火药味儿,一股一股地直朝我鼻子里钻。

  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沙锅炖鱼。那时河道里水多,鱼也多,他又是个逮鱼能手,不管是撒网还是垂钓,就是空手也能随便在哪个河沟里将鱼捉将出来。有一次爷爷被大码子(土匪)劫走,以撕票逼迫家里赎人。爷爷胆特大,心也特宽,被关在一个小黑屋子里,枕着一块砖头,睡得喷香,鼾声如雷,把些土匪都吓着了,只好向家里传爷爷的话:“捎个沙锅来。”

  可能是1945年初夏,十几个日本兵撤退时路过我们村,爷爷就领着乡亲们躲在村的土围子后面抵抗。没有啥武器,就是枪头子(类似梭标)、大刀和木棍。见鬼子开始爬土围子,爷爷就嗷的一声“开始”,敲锣击鼓放炮仗加上嚎叫,真还把鬼子嚇得不轻。是大个子的爷爷第一个将爬上土围子的日本兵一枪头子攮了下去,等到心慌意乱的日本兵不甘地撤走,爷爷却大事似地吩咐我的三叔赶快回家往沙锅里添瓢水。

  姑姑的去世,是爷爷一辈子惟一的一次落泪。他有七个儿子,就这一个闺女,却得了痨伤(肺结核),走时也就四十出头。记得是个秋雨天,他独自坐在岛园的葡萄架下,没有泡茶,炖着的草鱼就在沙锅里咕嘟着,仿佛哭泣声。只是热气顶得沙锅盖咣当的响声,惊醒了爷爷,他这才想起沙锅来,端下,用糙粗的手擦一把泪,开吃。只是那顿鱼,爷爷没吃了,却也忘了吩咐让他的小三吃。

  爷爷是96岁时走的,是吃了几口沙锅炖鱼后闭眼的。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爷爷的沙锅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