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的一生,不是走在追名逐利的路上,便是奔跑在追求幸福的途中。可总有人迷失在物质的欲望中,被心中的执念牵着走。
这世上的一切,来去匆匆。有些人,你无法让他留下,有些事,你无法得偿所愿。于是乎,我们的心便生发出无尽的责备感。
这种执念和责备感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本就狭小的内心空间里生根发芽,最后占据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方寸天地。
让执念占据我们内心的不是这外部的物质世界,恰好是那个迷失在人生旅途中的自己。然后你我便带着茫然之感,走向谜一般的远方。
记得在佛经中,有一番话耐人寻味:“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在我们走向未来的途中,遇到的很多事和人,都是“色相”,而我们难以控制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欲念便是“嗔狂”。
当岁月的磨石逐渐磨平身上的棱角,当时光的沉淀逐渐焕发起内心的生机。我们才发现,那个能把控自己“欲念”,能看透这世间琐事的人,便是灵魂深处的自己。
人生的无常,使人迷失
在《金刚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自观。”
人生百态,岁月悠长,人活着就是一个追求生活的幸福的过程。而在这条未知的前路上,充斥着过多的迷幻和泡沫。
这种迷幻的泡沫可以理解为是“人生无常”,因为没有人知道得到和失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无常”便是阻碍人前进的巨大障碍。
青年的学生会因考场失意而痛哭流涕,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代表了一时。
职场的成年人会因业绩的低下而忧心忡忡,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是一座小山丘。
中年的持家者会因家庭的压力和矛盾而茶饭不思,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象征了“一叶障目”。
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人,他们都有不同的人生使命和任务。有些人要为事业而奋斗,有些人要为家庭而打拼。目的不同,所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就不同。
为何苏轼在诗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迷失在山上的那个人,正是看不透的自己。
正因为在山中,所以不可能做到“一目千里”,正因为迷失在物欲的世界里,所以不可能做到“有舍有得”。
世间皆苦,学会看透
很多人都在纠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看透”。
有一个词可以很好地概括,那就是“顺其自然”。看透的本质就是懂得放下内心的执着,不逆转规律,不超越规则。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当你四十岁依旧是租房、骑自行车时,就不要幻想未来的某一天你能成为众人皆知的千万富豪。
当你想要的一切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时,你会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痛苦。尽管今日艳阳高照,你也就觉得阴雨绵绵。
所谓“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
人生要走什么路不由别人决定,那个拥有主动权的“上帝”是自己。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不是别人,也是那个懂得“放下”的自己。
看透很难,难就难在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发愁,没有人能帮自己,因为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不言苟笑”的中年人,曾经那个“诗和远方”的青年变成了“静心无争”的油腻中年人。
物欲横流的时代其实没有变化,一直改变的其实是为了适应“物质”生活的自己。
也许,时光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便是争执后的“看透”。
一念起,万水千山
有一天,小沙弥问老禅师:“师傅,我看到山下的樵夫很穷,可过得很幸福。邻村的财主很富有,却过得不尽人意。”
禅师笑着回答到:“樵夫懂得知足,没有过多的欲望。而财主却把贪欲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把自己的日子葬送在欲望当中。”
随后禅师指了指院子里的老树,然后说:“你知道老树为何枝繁叶茂,而小树却遇风而倒吗?”
小沙弥摇了摇头,禅师补充到:“老树根深,懂得收放自如,不与邻家争长短,而小树根基浅,并且生长急躁,总是争一时之长短。所以,能不能过好这一生,不是看外部的环境,而是看自己。”
佛曰:“知足常乐。”
知足,就是在知晓万事万物的本质后,都懂收敛自己的欲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过成自由无拘的理想状态。
静心,是在懂得知足后不断深知明了的另一种境界。日子不论过得如何,是艰苦还是富裕,是理想还是残酷,都顺其自然,为而不争。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都是我们内心根本上的选择,就像林清玄选择“人生有味是清欢”,苏轼选择“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倘若你活得自在,那你就是自己世界的主宰。未来,不是你在找寻幸福的日子,而是幸福的日子在找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