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词赏析: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词赏析: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文:枯木

《寒食江畔》

【唐】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一生仕宦前期颇受挫折,晚年则顺达,总体来说还算平稳。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和比自己小八岁的元稹同科登第,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开始两人近三十年交情。

然而二人仕途道路不同,元稹中进士后不久,抛弃初恋,攀高枝迎娶洛阳东都留守韦夏卿之女,朝中有人好做官,从此虽然有所挫折,然而很快得到提拔。而白居易37岁才迎娶杨虞卿(尚未中进士)从妹杨氏,只能依靠自己奋斗,并且由于白居易年轻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因而遭到权贵排斥,最终因为母丧作诗,有违名教,被贬江州。

这首《寒食江畔》大致创作于江州,与《琵琶行》同一时期。这首诗写于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最为隆重的祭祖扫墓的节日,然而诗人却因为贬官在外,无法回乡扫墓,因而心怀忧思,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以及伤感之情。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首联描写寒食节的江畔风光。寒食节气,江边水草丰盛繁茂,散发着清新的气味,和煦的阳光照在沙滩上,天空中飘荡着白云,在江水中的倒影,非常清澈。如此美景,不由得让诗人回想起在帝都长安时,游览曲江河畔的美景。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颔联点明诗人心态。虽然春天的气息和景色,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今年的心情却与以往不同,因为遭到贬谪,来到遥远的江州,心情自然郁结,不由得愁思满腹。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颈联写景抒情。诗人在寒食节气,有家难归,寂寞难耐,因而信马由缰,在江边徘徊,偶尔听到黄莺的鸣叫,便在树下沉吟沉思。同样表明了诗人的孤独寂寥无奈的心情。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尾联点明主题,在信马由缰惆怅失望的徘徊中,突然看到了紫桐花开了,才意识到故乡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不由得更加愁闷。此处的“下邽”指的白居易的故乡,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祖父时移居下邽,也就是现在陕西的渭南,祭祖扫墓时节亲人都要回到下邽祭扫,因而诗人睹花思乡。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紫桐花是清明节第一候的花信风,古人根据从冬到春花卉开花时间的不同,将小寒到谷雨之间划分为二十四花信风,每个节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共二十四种花。清明节第一候为桐花,因而诗人在寒食节看到紫桐花开,不由得想起该祭祖扫墓了,然而无法归去,自然心情更加郁闷。

这首《寒食江畔》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愁闷郁积的心情,一种是对前途的无奈彷徨,一种是对祖先亲人的愧疚,抑郁沉闷,即便是如此美景,蓝天白云,青草绿水,黄莺鸣叫,紫桐花开,这样的美丽风光,也难以抒发心中的愁闷之情。诗人虚实转换相结合,由实转虚,由虚转实,曲折有致,更凸显了心中的无奈和惆怅,因而意味幽深,令人回味。

2020/4/4榆木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词赏析: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