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本而应该是非常注重自己文化的民族,甚至很多人认为日本人是最注重自己文化的民族。
在某些方面是的,毕竟现如今平时的时候在日本的大街上还有很多穿着和服的人。而我们穿个汉服还被不明所以的人认为穿着和服招摇。
虽然和服也是吸收了中华服饰的元素,但是毕竟现在已经被日本人改良并融入自己的文化因素,已经是实实在在的日本文化了。
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后科技爆炸发展迅速,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同时日本虽然改用公立日历,开始学习并习惯西方的饮食,但是其民族服饰及文化娱乐的推广使得全世界得以认识并接纳其传统文化。
韩国在这方面是学习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全世界年轻人为之疯狂的“哈韩”还不是 从以前“哈日”来的。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中,日本和韩国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以此作为一个特别亮点,带动自己的文化推广。
韩国的历史剧里官员穿的是明朝的朝服,因为韩国曾经是对中华文明称臣的附属国,越南也是这样。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是用中文记录的。
扯回衣服,很多人会说我们有旗袍,可是旗袍作为改良过的满人旗服,在年轻一代里并不被广泛接受,街上并不常见。
一方面,人们印象中大概是中老年人的装束,如果面料选择不慎不是看着太廉价就是太华丽。
另一方面,追求瘦弱的中国女孩大多纸片身材,旗袍穿起来两面一样扁平并不好看,身材好的,又太诱惑,很可能被人议论。
汉服有一样的尴尬情况。中华历史绵长,各个朝代服饰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样式。街上的影楼服实在看起来不伦不类。不过很多小朋友穿汉服倒是很可爱。
“日本人穿的和服一套是很贵的,要有专门的人帮助穿,还要专门洗,其实和服是不分号码,都是很宽大的,主要靠帮你穿的人把你系起来。” 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
其实我们如果真的喜欢汉服,可以选好样式和好的衣料,做一套节假日或者纪念日穿,像古人一般代代相传。
经济条件好的还可以每个朝代做一套,定期开个不同主题的Party。想象一下,《猫妖传》里的盛大场面,那些会烧钱的富人们可以学一学。
服饰方面看起来日本人是真的很在意自己的文化的。可是语言这方面我觉得很有意思,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语言,我觉得汉语在接纳外语方面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这个很好玩。
日文里的大量汉字,依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渊源。在一个文明里,语言应该是文化最根本的源泉。
汉族文化是个大熔炉,因为汉语里有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融合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华夏文明向来是乐于接纳新鲜事物的。网络支付这么快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
日文里有非常多的英文词汇,虽然被日文化了,但是简单的还是很容易听出来,特别是普通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
比如,一个欧洲人或美国人去日本旅行,叫出租车,他们喊“taxi ”,应该所有的日本出租车司机都听得懂,告诉师傅去某一个hotel,那群开出租车司机老爷爷也不会有听不懂的烦恼。
这种情况在中国就好玩了。没有学过英文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们不知道 “ taxi ” 和 “ hotel ” 是什么玩意儿。所以学中文的老外一定要学会怎么说“出租车”和“酒店”以及酒店的中文名字。
很多酒店会有一个英文名字,而且这个英文名的读法和中文肯定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当一个老外告诉出租车司机他要去“GALAX HOTEL”的时候那个不会英语的司机死活不会猜出来他的客人要去“银河宾馆”。
除了出去旅行要用的基本英文,生活中经常要用的就是shop ,toilet和ATM了。我特别想知道在上海,我们最国际化的城市有多少人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特别是 ATM。
这些我们都有对应的汉语词汇,我们也只使用汉语词汇,就算是ATM比“自动取款机” 说起来方便一百倍,我们也用汉语词汇。但是这些词你去日本,韩国,东南亚旅行,问普通当地人几乎他们都知道是什么。
这些词汇为了发展旅游业,挣来小钱钱,也就算了,毕竟对于很多国家这些就是外来词,就省事直接拿来用了。
可是日文里有太多让我想不明白的地方,很多日常用的东西,日文也用英文。比如“table” ,"bed","cup"这样的词汇。我无法理解。
我问过很多日本人,在没有用英文之前他们怎么说,比我年纪大不了多少的日本人很多不知道怎么说。
就算是日本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的桌子和床,但是至少一直应该有杯子的吧。中国清末也有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是我相信当时的官家少爷小姐们不会把日常用的东西用英文替代的。
韩国和越南发起过去汉化活动,现在使用新创的类似英文的语音文字,如果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东西用别的语言代替了,我到不觉得奇怪。
现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汉语也接纳了很多外来词汇并进入了字典,但是生活中常用传统物品我不觉得会被别的语言代替。
《三体》最后一个故事里说四百年后人们的语言都是不同语言混着用的,谁知道呢? 太多的东西不能光靠表象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