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9, 多云」
「此文献给以下人群:
对自身性别质疑;
想要了解部分女性主义者本质;
想要窥探部分异性恋男性对女性的底层逻辑;
以及家长与孩子间的厌女心态」
作者开篇提到,“连让老婆听话都做不到,还算什么男人”这种评判标准至今仍然有效。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实中还有一句话是男人们经常说的,“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能管得住他的女人”
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现在不成功,那就是他背后女人的问题。
¹Men Hating(男性憎恶)
既然有Women Hating(女性憎恶),那自然也有Men Hating(男性憎恶)。
“做男人难啊”,这是我与一位男性朋友在聊未来发展时,对方发出的一句感慨。
是的,做男人难。
我不是在为那些想要纯享男性优势的男性开脱,只是从客观上说,这个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是“包容”女性的。
一个女人一生没有所谓的大的追求是完全被默许的,甚至这类女性活得未必很差。
但是男人,但凡身上存在小市民气息,注定是要被雄竞市场淘汰的。
只是,如果一个男人既要享受做男人的优越,又想要活得轻松,我敢断言,这类男人的未来,大抵是靠女人吃饭的。
这类男性,大多都是大男子主义者。
他们是自负的产物,天生自带优越感。
就像从作者所说的厌女角度来看,这类有厌女症的异性恋大男子主义男性骨子里就是看不起女性的。
他们把女性作为自己生活里的附庸物之一,但是他们深知,在他们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王者时,他们所“厌恶”的女性,是不把他们当“人”看的。
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无非是肤浅的,爱他们的钱,爱他们的地位,或是爱着为爱付出的自己罢了。
他们不相信这个世上真的存在爱,但是又穷其一生追求真爱,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不就是变相说明,他们在心里认定,他们自身是不值得被爱的。
从而也说明了,上天在赋予他们极端自信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极端的自卑。
我想,这类男性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²“厌女=自我厌恶”
那么,为什么说有部分女性主义者本身是厌女的呢?
在本书第五章,儿童性侵犯的厌女症中写道:“男人身上都潜藏着对男人的色情欲望”,对于男人,无需冒着被“女人化”的危险去实践同性恋行为的唯一办法,是“少年爱”。
这里对此章节不做讨论,我想说的是,男人对男人有欲望,女人对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竹村和子的《关于爱》一书中讲到,婴儿不分性别,都密切的依赖母亲,女孩子与男孩子一样,以母亲为最初的爱恋对象。
但是对于女儿,与母亲的爱是被明确禁止的,所以,像母亲一样,即“女性性质”本身就是“抑郁的”。
作者发现,被视为“女人味”的要素,比如“节谨”“娴静”等等,与“忧伤”何其相似。
换言之,自我欲望的意识与实现,在出生之前便已受阻,这种存在就是“女人”。
我也曾经质疑过,为什么创造人类时,要分为男女两种性别?
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我是不认可将性别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的。
但是我清楚,我不认可的本质是觉得身为女性没有男性的完全优势,说的直白点,我也曾是厌女者之一。
就像作者的观点,对女性而言,厌女,等于厌恶自我。
我听到过不少女性们抱怨社会的不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男性权威低头。
朋友们,既然世界给了你们身为女性可以放纵的资本,你们大可以发挥“女性优势”躺平,但是你们没有,你们选择在雄竞中奋力前行,这足以说明你们本质是不想屈服的。
你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你们还有远大理想,那就不要边奋斗边抱怨,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的只是免费的大饼。
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的自由都是靠人类的双手去解放的。
女性主义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权,那么当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参与雄竞。
职场上的男人不可怕,怕的是你自己内心的自我厌恶,以及想要摆烂的心。
³ “女儿——长着女人面孔的儿子”
作者在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章节中写到:“当一位父亲说‘女人不需要什么教育’时,母亲坚持抵抗,支持女儿,有这样的后援,女儿才能升入大学。
随着少子化的现象,女儿成了‘长着女人面孔的儿子’。
可是,女儿还是和儿子不一样。女儿要回应母亲的双重期待,既要做好儿子,又必须做好女儿。
当今时代是女性的选择可能性扩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作为女儿’和‘作为儿子’的双重负担使女儿的负担更为沉重的时代。
假如是一个既有女儿也有儿子的家庭,母亲会为儿子倾注更多的精力财力,这使女儿的角色更加微妙复杂。
女儿必须回应母亲的期待成为优等生,但为了不至于威胁到母亲更溺爱的儿子的地位,又要费心使自己的成绩不要超过哥哥和弟弟。
女人有两种价值,自己获取的价值和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
母亲也变得期待女儿能将两种价值都实现,有的母亲等着给结了婚的全职女儿带孩子。
这种母亲其实是在对女儿宣告: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对你放手。你的人生属于我,作为我的分身,实现我的梦想蓝图才是女儿的职责。”
当女儿在这种长期压抑的期待下成长时,她对自己以后的孩子是抵触的。
她会惯性的认为,孩子生来就是“受罪”的,孩子要忍受父母的双标,要完成父母的心愿,要讨父母的欢心等等。
她不想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反内卷的年轻人会同意一个需要内卷才能完成的想法——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先考个父母上岗证。
我见过太多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母亲要女儿‘代理实现’自己未能满足的欲望,这是在女性的人生选择机会增加了之后才出现的新近现象。”
而作者认为母亲与女儿和解的方式就是相互告诉对方:“我不是你“。
想到自己几天前在与家人的对话中说的一句,“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
很多父母都会以一种俯视你的态度坚持自己的己见,而我也曾经像很多孩子那样,因为害怕冲突,所以一直逃避直面问题。
直到我真正开始“对冲”问题后发现,其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有那么难。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可能会面临父母更强硬的压制来证明他们的正确性,甚至可能面临父母无理的用道德绑架你。
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绝对的坚持自己说出来的话,你又如何说服你的父母去认可你的想法。
想要说服别人的第一要素,就是先认可你自己。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
作者在全书最后写到,对于女人,女性主义是与自我和解之途。对于男人,应该是与“自我厌恶”的斗争。
裙子,高跟鞋,化妆打扮,这些所谓的女性代名词不过是文化的产物,所有人都有权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男女,无论是否与传承下来的文化理念相违背。
马克思说得好,“认识必然,争取自由。”
“必然”可以是指我出生时固有的生理性别,而“自由”,相对应的便是我可以选择不承认自己的生理性别以及追求任何我有权利去做的事情。
在通往这条自由的道路上,需要明确一点:我究竟是因为厌女/厌男而不认可自己,还是因为,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性别相比于自己的生理性别,更接近另一种性别,亦或是其他属于你自己的理由。
无论是哪一种,都抱有先了解,再做选择的心态去面对。
人之所以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某事物,本质是因为不了解。
也只有当你真的了解后,才更有资格说,我想要自由。
/图片来自ins#aoi186
/图片来自ins#itagakirihito_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