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https://thinkwo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4390612
具体来说 JDK 其实包含了 JRE,同时还包含了编译 java 源码的编译器 javac,还包含了很多 java 程序调试和分析的工具。简单来说:如果你需要运行 java 程序,只需安装 JRE 就可以了,如果你需要编写 java 程序,需要安装 JDK。
1、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int则是java的一种基本数据类型
2、Integer变量必须实例化后才能使用,而int变量不需要
3、Integer实际是对象的引用,当new一个Integer时实际上是生成一个指针指向此对象;而int则是直接存储数据值
4、Integer的默认值是null,int的默认值是0
为什么需要装箱和拆箱:是java早年设计缺陷。基础类型是数据,不是对象,也不是Object的子类。
装箱:将基本类型用它们对应的引用类型包装起来;
拆箱:将包装类型转换为基本数据类型;
1. Integer a = Integer.valueOf(123);//装箱
1. int b = a.intValue(); //拆箱
JVM:Java虚拟机(JVM)是运行 Java 字节码的虚拟机。
JVM有针对不同系统的特定实现,目的是使用相同的字节码,它们都会给出相同的结果(一次编译,到处运行)。
字节码:在 Java 中,JVM可以理解的代码就叫做字节码(即扩展名为 .class 的文件),它不面向任何特定的处理器,只面向虚拟机。Java 语言通过字节码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解释型语言执行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又保留了解释型语言可移植的特点。所以 Java 程序运行时比较高效,而且,由于字节码并不针对一种特定的机器,因此,Java程序无须重新编译便可在多种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运行。
== 解读
对于基本类型和引用类型 == 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如下所示:
代码示例:
String x = "string";
String y = "string";
String z = new String("string");
System.out.println(x==y); // true
System.out.println(x==z); // false
System.out.println(x.equals(y)); // true
System.out.println(x.equals(z)); // true
代码解读:因为 x 和 y 指向的是同一个引用,所以 == 也是 true,而 new String()方法则重写开辟了内存空间,所以 == 结果为 false,而 equals 比较的一直是值,所以结果都为 true。
equals 解读
equals 本质上就是 ==,只不过 String 和 Integer 等重写了 equals 方法,把它变成了值比较。看下面的代码就明白了。
首先来看默认情况下 equals 比较一个有相同值的对象,代码如下:
class Cat {
public Cat(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Cat c1 = new Cat("王磊");
Cat c2 = new Cat("王磊");
System.out.println(c1.equals(c2)); // false
输出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竟然是 false?这是怎么回事,看了 equals 源码就知道了,源码如下: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return (this == obj);
}
原来 equals 本质上就是 ==。
那问题来了,两个相同值的 String 对象,为什么返回的是 true?代码如下:
String s1 = new String("老王");
String s2 = new String("老王");
System.out.println(s1.equals(s2)); // true
同样的,当我们进入 String 的 equals 方法,找到了答案,代码如下: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anObject) {
if (this == anObject) {
return true;
}
if (anObject instanceof String) {
String anotherString = (String)anObject;
int n = value.length;
if (n == anotherString.value.length) {
char v1[] = value;
char v2[] = anotherString.value;
int i = 0;
while (n-- != 0) {
if (v1[i] != v2[i])
return false;
i++;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原来是 String 重写了 Object 的 equals 方法,把引用比较改成了值比较。
总结 :== 对于基本类型来说是值比较,对于引用类型来说是比较的是引用;而 equals 默认情况下是引用比较,只是很多类重新了 equals 方法,比如 String、Integer 等把它变成了值比较,所以一般情况下 equals 比较的是值是否相等。
不对,两个对象的 hashCode()相同,equals()不一定 true。
代码示例:
String str1 = "通话";
String str2 = "重地";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str1:%d | str2:%d", str1.hashCode(),str2.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str1.equals(str2));
执行的结果:
str1:1179395 | str2:1179395
false
代码解读:很显然“通话”和“重地”的 hashCode() 相同,然而 equals() 则为 false,因为在散列表中,hashCode()相等即两个键值对的哈希值相等,然而哈希值相等,并不一定能得出键值对相等。
等于 -1,因为在数轴上取值时,中间值(0.5)向右取整,所以正 0.5 是往上取整,负 0.5 是直接舍弃。
String 不属于基础类型,基础类型有 8 种:byte、boolean、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而 String 属于对象。
操作字符串的类有: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String 和 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的区别在于 String 声明的是不可变的对象,每次操作都会生成新的 String 对象,然后将指针指向新的 String 对象,而 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可以在原有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所以在经常改变字符串内容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 String。
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最大的区别在于,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而 StringBuilder 是非线程安全的,但 StringBuilder 的性能却高于 StringBuffer,所以在单线程环境下推荐使用 StringBuilder,多线程环境下推荐使用 StringBuffer。
不一样,因为内存的分配方式不一样。String str="i"的方式,java 虚拟机会将其分配到常量池中;而 String str=new String("i") 则会被分到堆内存中。
常量池:当创建 String 类型的对象时,JVM先会在常量池中查找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已存在,就把它赋给当前引用。如果没有,就在常量池中重新创建一个 String 对象。
使用字节流,因为我们要拷贝的文件,不好确定里面是否全是字符,如果文件中包含图片之类的字节时,就需要使用字节流.所以,我们一般是用字节流拷贝文件.
使用 StringBuilder 或者 stringBuffer 的 reverse() 方法。
示例代码:
// StringBuffer reverse
StringBuffer stringBuffer = new StringBuffer();
stringBuffer.append("abcdefg");
System.out.println(stringBuffer.reverse()); // gfedcba
// StringBuilder reverse
StringBuilder string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
stringBuilder.append("abcdefg");
System.out.println(stringBuilder.reverse()); // gfedcba
多态:同一种事物的多种形态。
作用:1.不必为每一个派生类编写功能调用,只需要对抽象基类进行处理即可,提高可复用性;
2.派生类的功能可以被基类的方法或引用变量所调用,提高可扩展性。
1. 编译时多态 方法重载overload
- 方法名必须相同
- 形参列表必须不同(形参的数据类型和形参的个数不同)
- 与返回值类型无关
2. 运行时多态 方法重写overwrite
- 必须存在继承关系
- 重写的方法、返回值类型、参数列表必须和父类的方法保持一致
- 子类的访问修饰符不能低于父类方法的访问修饰符 public
不需要,抽象类不一定非要有抽象方法。
示例代码:
abstract class Cat {
public static void sayHi() {
System.out.println("hi~");
}
}
上面代码,抽象类并没有抽象方法但完全可以正常运行。
不能,定义抽象类就是让其他类继承的,如果定义为 final 该类就不能被继承,这样彼此就会产生矛盾,所以 final 不能修饰抽象类,如下图所示,编辑器也会提示错误信息:
static标记的变量或方法由整个类(所有实例)共享,可不必创建该类对象而直接使用;
static成员也称类成员或静态成员;
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
Java中无静态类。
1. 修饰属性
无论创建多少次对象,都会去共享一个静态属性,存在静态域中和类同一级别
2. 修饰方法
也是存在静态域中,可以使用类名.方法名去访问。
静态方法只能访问静态成员,如果是非静态的,应该通过实例化对象的方式
静态方法不能以任何方式引用this关键字
this:1.当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重名,用关键字this来区分
2.this代表当前对象,this就是所存函数所属对象的引用(哪个对象调用了this所在的函数,this就代表谁)
3.this(参数列表),调用本类中重载的构造方法,必须放在第一行。
super:1.使用super调用父类的成员方法和属性
2.可以从子类构造方法中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必须放在第一行。
按功能来分:输入流(input)、输出流(output)。
按类型来分:字节流和字符流。
字节流和字符流的区别是:字节流按 8 位传输以字节为单位输入输出数据,字符流按 16 位传输以字符为单位输入输出数据。
悲观锁
总是假设最坏的情况,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拿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拿这个数据就会阻塞直到它拿到锁(共享资源每次只给一个线程使用,其它线程阻塞,用完后再把资源转让给其它线程)。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里边就用到了很多这种锁机制,比如行锁,表锁等,读锁,写锁等,都是在做操作之前先上锁。Java中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等独占锁就是悲观锁思想的实现。
乐观锁
总是假设最好的情况,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可以使用版本号机制和CAS算法实现。乐观锁适用于多读的应用类型,这样可以提高吞吐量,像数据库提供的类似于write_condition机制,其实都是提供的乐观锁。在Java中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下面的原子变量类就是使用了乐观锁的一种实现方式CAS实现的。
两种锁的使用场景
从上面对两种锁的介绍,我们知道两种锁各有优缺点,不可认为一种好于另一种,像乐观锁适用于写比较少的情况下(多读场景),即冲突真的很少发生的时候,这样可以省去了锁的开销,加大了系统的整个吞吐量。但如果是多写的情况,一般会经常产生冲突,这就会导致上层应用会不断的进行retry,这样反倒是降低了性能,所以一般多写的场景下用悲观锁就比较合适。
常用容器的图录:
arrayList, Vector和linkedList的区别
1. 区别
Vector、ArrayList都是以类似数组的形式存储在内存中,LinkedList则以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
Vector线程同步,ArrayList、LinkedList线程不同步。
LinkedList适合指定位置插入、删除操作,不适合查找;ArrayList、Vector适合查找,不适合指定位置的插入、删除操作。
Vector默认扩充为原来的两倍,(每次扩充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设置的),而ArratList默认扩充为原来的1.5倍(查看之前的文章),因此ArrayList更节省空间。
2. 联系
ArrayList,Vector、LinkedList类均在java.util包中都是可改变大小的.
ArrayList和Vector都是基于存储元素的Object[ ] array 来实现的,他们会在内存中开辟一块连续的空间来存储,由于数据存储是连续的,因此,他们支持用索引来访问元素,同时索引数据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在插入元素时需要移动容器中的元素,所以对数据的插入操作执行的比较慢。ArrayList和Vector都有一个初始化的容量大小,当里边存储的元素超过这个大小时就需要动态地扩充他们的存储空间。
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只允许有一个空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时,首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根绝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下标),如果该数组在该位置上已经存放了其他元素,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入链尾.如果数组中该位置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数组的该位置上。
需要注意Jdk 1.8中对HashMap的实现做了优化,当链表中的节点数据超过八个之后,该链表会转为红黑树来提高查询效率,从原来的O(n)到O(logn)
HashMap底层原理
HashMap是使用hash算法,然后基于数组+链表+红黑树来实现的;HashMap内部数组的初始长度为16,并且还能自动扩容.
相同:
区别:
多线程时,如何保障线程安全的同时也能保证效率?ConcurrentHashMap
通过把整个Map分为N个segment(类似Hashtable),这样既可以保障线程安全,也能使效率提高N倍,默认是16倍.
ConcurrentHashMap当中每个Segment各自持有一把锁。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降低了锁的粒度,让并发操作效率更高。
对于在Map中插入、删除和定位元素这类操作,HashMap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假如你需要对一个有序的key集合进行遍历,TreeMap是更好的选择。基于你的collection的大小,也许向HashMap中添加元素会更快,将map换为TreeMap进行有序key的遍历。
最明显的区别是 ArrrayList底层的数据结构是数组,支持随机访问,而 LinkedList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双向循环链表,不支持随机访问。使用下标访问一个元素,ArrayList 的时间复杂度是 O(1),而 LinkedList 是 O(n)。
迭代器是一种设计模式,它是一个对象,它可以遍历并选择序列中的对象,而开发人员不需要了解该序列的底层结构。迭代器通常被称为“轻量级”对象,因为创建它的代价小。
Java中的Iterator功能比较简单,并且只能单向移动:
(1) 使用方法iterator()要求容器返回一个Iterator。第一次调用Iterator的next()方法时,它返回序列的第一个元素。注意:iterator()方法是java.lang.Iterable接口,被Collection继承。
(2) 使用next()获得序列中的下一个元素。
(3) 使用hasNext()检查序列中是否还有元素。
(4) 使用remove()将迭代器新返回的元素删除。
Iterator是Java迭代器最简单的实现,为List设计的ListIterator具有更多的功能,它可以从两个方向遍历List,也可以从List中插入和删除元素。
所以并发编程的目标是充分的利用处理器的每一个核,以达到最高的处理性能。
简而言之,进程是程序运行和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资源,减少切换次数,从而效率更高。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是比程序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
守护线程(即daemon thread),是个服务线程,准确地来说就是服务其他的线程。
①. 继承Thread类创建线程类
②. 通过Runnable接口创建线程类
③. 通过Callable和Future创建线程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ecution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main.............start.......");
/**
* 1、继承Thread
*
* 2、实现Runnable
*
* 3、实现Callable接口+FutureTask(可以拿到返回结果,可以处理异常)
*
* 4、线程池
* 给线程池直接提交任务
* service.execute(new Runnable01());
* 创建
* 1)、Executors
*
*总结:
* 我们以后再业务代码里面,以上三种启动线程的方式都不用。将所有的多线程异步任务都交给线程池执行
*
* 区别:
* 1、2不能得到返回值。3可以获取返回值
* 1、2、3都不能控制资源
* 4可以控制资源,性能稳定。
*/
//当前系统中池只有一两个,每个异步任务,提交给线程池让他自己去执行就行
// 1、继承Thread
// Thread01 thread01 = new Thread01();
// thread01.start();//启动线程
// 2、实现Runnable
// Runnable01 runnable01 = new Runnable01();
// new Thread(runnable01).start();
// 3、实现Callable接口+FutureTask
FutureTask futureTask = new FutureTask<>(new Callable01());
new Thread(futureTask).start();
//阻塞等待整个线程执行完成,获取返回结果
Integer integer = futureTask.get();
// 4、线程池
service.execute(new Runnable01());
System.out.println("main.............end......."+integer);
}
public static class Thread01 extends Thread{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int i = 10/2;
System.out.println("当前运行结果:" + i);
}
}
public static class Runnable01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int i = 10/2;
System.out.println("当前运行结果:" + i);
}
}
public static class Callable01 implements Callable{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call()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int i = 10/2;
System.out.println("当前运行结果:" + i);
return i;
}
}
}
有点深的问题了,也看出一个Java程序员学习知识的广度。
线程通常都有五种状态,创建、就绪、运行、阻塞和死亡。
sleep():方法是线程类(Thread)的静态方法,让调用线程进入睡眠状态,让出执行机会给其他线程,等到休眠时间结束后,线程进入就绪状态和其他线程一起竞争cpu的执行时间。因为sleep() 是static静态的方法,他不能改变对象的机锁,当一个synchronized块中调用了sleep() 方法,线程虽然进入休眠,但是对象的机锁没有被释放,其他线程依然无法访问这个对象。
wait():wait()是Object类的方法,当一个线程执行到wait方法时,它就进入到一个和该对象相关的等待池,同时释放对象的机锁,使得其他线程能够访问,可以通过notify,notifyAll方法来唤醒等待的线程。
每个线程都是通过某个特定Thread对象所对应的方法run()来完成其操作的,方法run()称为线程体。通过调用Thread类的start()方法来启动一个线程。
start()方法来启动一个线程,真正实现了多线程运行。这时无需等待run方法体代码执行完毕,可以直接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 这时此线程是处于就绪状态, 并没有运行。 然后通过此Thread类调用方法run()来完成其运行状态, 这里方法run()称为线程体,它包含了要执行的这个线程的内容, Run方法运行结束, 此线程终止。然后CPU再调度其它线程。
run()方法是在本线程里的,只是线程里的一个函数,而不是多线程的。 如果直接调用run(),其实就相当于是调用了一个普通函数而已,直接待用run()方法必须等待run()方法执行完毕才能执行下面的代码,所以执行路径还是只有一条,根本就没有线程的特征,所以在多线程执行时要使用start()方法而不是run()方法。
①.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创建一个固定长度的线程池,每当提交一个任务就创建一个线程,直到达到线程池的最大数量,这时线程规模将不再变化,当线程发生未预期的错误而结束时,线程池会补充一个新的线程。
②. newCach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可缓存的线程池,如果线程池的规模超过了处理需求,将自动回收空闲线程,而当需求增加时,则可以自动添加新线程,线程池的规模不存在任何限制。
③.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这是一个单线程的Executor,它创建单个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这个线程异常结束,会创建一个新的来替代它;它的特点是能确保依照任务在队列中的顺序来串行执行。
④. newScheduledThreadPool(int corePoolSize)
创建了一个固定长度的线程池,而且以延迟或定时的方式来执行任务,类似于Timer。
线程池有5种状态:Running、ShutDown、Stop、Tidying、Terminated。
线程池各个状态切换框架图:
线程安全在三个方面体现:
在Java中,锁共有4种状态,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无状态锁,偏向锁,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状态,这几个状态会随着竞争情况逐渐升级。锁可以升级但不能降级。
锁升级的图示过程:
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竞争资源或者由于彼此通信而造成的一种阻塞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进程称为死锁进程。是操作系统层面的一个错误,是进程死锁的简称,最早在 1965 年由 Dijkstra 在研究银行家算法时提出的,它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乃至整个并发程序设计领域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 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理解了死锁的原因,尤其是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预防和 解除死锁。
所以,在系统设计、进程调度等方面注意如何不让这四个必要条件成立,如何确 定资源的合理分配算法,避免进程永久占据系统资源。
此外,也要防止进程在处于等待状态的情况下占用资源。因此,对资源的分配要给予合理的规划。
线程局部变量是局限于线程内部的变量,属于线程自身所有,不在多个线程间共享。Java提供ThreadLocal类来支持线程局部变量,是一种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但是在管理环境下(如 web 服务器)使用线程局部变量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线程的生命周期比任何应用变量的生命周期都要长。任何线程局部变量一旦在工作完成后没有释放,Java 应用就存在内存泄露的风险。
synchronized可以保证方法或者代码块在运行时,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进入到临界区,同时它还可以保证共享变量的内存可见性。
Java中每一个对象都可以作为锁,这是synchronized实现同步的基础:
Lock锁适合大量同步的代码的同步问题,synchronized锁适合代码少量的同步问题。
synchronized是和if、else、for、while一样的关键字,ReentrantLock是类,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既然ReentrantLock是类,那么它就提供了比synchronized更多更灵活的特性,可以被继承、可以有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变量,ReentrantLock比synchronized的扩展性体现在几点上:
另外,二者的锁机制其实也是不一样的:ReentrantLock底层调用的是Unsafe的park方法加锁,synchronized操作的应该是对象头中mark word。
Atomic包中的类基本的特性就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当有多个线程同时对单个(包括基本类型及引用类型)变量进行操作时,具有排他性,即当多个线程同时对该变量的值进行更新时,仅有一个线程能成功,而未成功的线程可以向自旋锁一样,继续尝试,一直等到执行成功。
Atomic系列的类中的核心方法都会调用unsafe类中的几个本地方法。我们需要先知道一个东西就是Unsafe类,全名为:sun.misc.Unsafe,这个类包含了大量的对C代码的操作,包括很多直接内存分配以及原子操作的调用,而它之所以标记为非安全的,是告诉你这个里面大量的方法调用都会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小心使用,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在通过unsafe分配内存的时候,如果自己指定某些区域可能会导致一些类似C++一样的指针越界到其他进程的问题。
反射主要是指程序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一种能力
Java反射:在Java运行时环境中,对于任意一个类,能否知道这个类有哪些属性和方法?对于任意一个对象,能否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
Java反射机制主要提供了以下功能:
简单说就是为了保存在内存中的各种对象的状态(也就是实例变量,不是方法),并且可以把保存的对象状态再读出来。虽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存object states,但是Java给你提供一种应该比你自己好的保存对象状态的机制,那就是序列化。
什么情况下需要序列化:
a)当你想把的内存中的对象状态保存到一个文件中或者数据库中时候;
b)当你想用套接字在网络上传送对象的时候;
c)当你想通过RMI传输对象的时候;
动态代理:
当想要给实现了某个接口的类中的方法,加一些额外的处理。比如说加日志,加事务等。可以给这个类创建一个代理,故名思议就是创建一个新的类,这个类不仅包含原来类方法的功能,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额外处理的新类。这个代理类并不是定义好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解耦意义,灵活,扩展性强。
动态代理的应用:
首先必须定义一个接口,还要有一个InvocationHandler(将实现接口的类的对象传递给它)处理类。再有一个工具类Proxy(习惯性将其称为代理类,因为调用他的newInstance()可以产生代理对象,其实他只是一个产生代理对象的工具类)。利用到InvocationHandler,拼接代理类源码,将其编译生成代理类的二进制码,利用加载器加载,并将其实例化产生代理对象,最后返回。
简单的说一种标签,不确定的类型,用户使用的时候确定类型,是JDK1.5出现的新特性,用于解决安全问题,是一种类型安全机制。 好处: -将运行时期会可能出现的异常转移到编译期 -提高了安全性 -避免了强制类型转换的麻烦。
想对一个对象进行处理,又想保留原有的数据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就需要克隆了,Java语言中克隆针对的是类的实例。
有两种方式:
1). 实现Cloneable接口并重写Object类中的clone()方法;
2). 实现Serializable接口,通过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实现克隆,可以实现真正的深度克隆,代码如下:
import java.io.ByteArray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ByteArray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Object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Serializable;
public class MyUtil {
private MyUtil()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static T clone(T obj) throws Exception {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ut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bout);
oos.writeObject(obj);
ByteArrayInputStream bin = new ByteArrayInputStream(bout.toByteArray());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bin);
return (T) ois.readObject();
// 说明:调用ByteArrayInputStream或ByteArrayOutputStream对象的close方法没有任何意义
// 这两个基于内存的流只要垃圾回收器清理对象就能够释放资源,这一点不同于对外部资源(如文件流)的释放
}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DeepCloneAbleTarge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cloneName;
private String cloneClass;
// 构造函数
public DeepCloneAbleTarget(String cloneName, String cloneClass) {
this.cloneName = cloneName;
this.cloneClass = cloneClass;
}
// 因为该类的属性,都是String,因此我们这里使用默认的clone方法即可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return super.clone();
}
}
public class DeepProtoType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Cloneable {
public String name; // String 属性
public DeepCloneAbleTarget deepCloneAbleTarget; // 应用类型
public DeepProtoType() {
super();
}
// 深拷贝 - 方式一使用clone方法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Object deep = null;
// 这里完成对基本类型(属性)和String的克隆
deep = super.clone();
// 对引用类型的属性单独处理
DeepProtoType deepProtoType = (DeepProtoType) deep;
deepProtoType.deepCloneAbleTarget = (DeepCloneAbleTarget) deepCloneAbleTarget.clone();
return deepProtoType;
}
// 方式二:通过对象的序列化实现深拷贝(推荐)
public Object deepClone(){
// 创建流对象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s = null;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ull;
ByteArrayInputStream bis = null;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ull;
try {
// 序列化
bos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bos);
oos.writeObject(this); // 当前的这个对象以对象流的方式输出
// 反序列化
bis = new ByteArrayInputStream(bos.toByteArray());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bis);
DeepProtoType copyObj = (DeepProtoType) ois.readObject();
return copyObj;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finally {
// 关闭流
try {
bos.close();
oos.close();
bis.close();
ois.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DeepProtoType p1 = new DeepProtoType();
p1.name = "宋江";
p1.deepCloneAbleTarget = new DeepCloneAbleTarget("大牛", "大黑牛");
// 方式一:完成深拷贝
DeepProtoType p2 = (DeepProtoType) p1.clone();
System.out.println("-----------------方式一:完成深拷贝-------------------");
System.out.println("d.name = " + p1.name + "d.deepCloneAbleTarget=" + p1.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d2.name = " + p2.name + "d.deepCloneAbleTarget=" + p2.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 方式二:完成深拷贝
DeepProtoType p3 = (DeepProtoType) p1.deepClone();
System.out.println("-----------------方式二:完成深拷贝-------------------");
System.out.println("p2.name=" + p1.name + "p.deepCloneableTarget=" + p1.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p2.name=" + p3.name + "p2.deepCloneableTarget=" + p3.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
}
运行结果
注意:基于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实现的克隆不仅仅是深度克隆,更重要的是通过泛型限定,可以检查出要克隆的对象是否支持序列化,这项检查是编译器完成的,不是在运行时抛出异常,这种是方案明显优于使用Object类的clone方法克隆对象。让问题在编译的时候暴露出来总是好过把问题留到运行时。
就是一个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小的Java程序,用来接收和响应从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通常使用HTTP协议.
使用: 1、编写一个Java类,实现servlet接口。
2、把开发好的Java类部署到web服务器中。
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习惯,通常我们也把实现了servlet接口的java程序,称之为Servlet
编写一个类继承HttpServlet,重写doGet和doPost方法.
用户第一次访问Servlet的时候,服务器会创建一个Servlet的实例,那么Servlet中init方法就会执行.任何一次请求服务器都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访问Servlet中的service的方法.在service方法内部根据请求的方式的不同调用doXXX的方法.(get请求调用doGet,post请求调用doPost).当Servlet中服务器中移除掉,或者关闭服务器,Servlet的实例就会被销毁,那么destroy方法就会执行.
JSP有9个内置对象:
JSP中的四种作用域包括page、request、session和application,具体来说:
其实session是一个存在服务器上的类似于一个散列表格的文件。里面存有我们需要的信息,在我们需要用的时候可以从里面取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号的map吧,里面的键存储的是用户的sessionid,用户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会带上这个sessionid。这时就可以从中取出对应的值了。
Cookie与 Session,一般认为是两个独立的东西,Session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Cookie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但为什么禁用Cookie就不能得到Session呢?因为Session是用Session ID来确定当前对话所对应的服务器Session,而Session ID是通过Cookie来传递的,禁用Cookie相当于失去了Session ID,也就得不到Session了。
假定用户关闭Cookie的情况下使用Session,其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转发是服务器行为,重定向是客户端行为。
直接转发方式(Forward),客户端和浏览器只发出一次请求,Servlet、HTML、JSP或其它信息资源,由第二个信息资源响应该请求,在请求对象request中,保存的对象对于每个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间接转发方式(Redirect)实际是两次HTTP请求,服务器端在响应第一次请求的时候,让浏览器再向另外一个URL发出请求,从而达到转发的目的。
转发(Forward) 通过RequestDispatcher对象的forward(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方法实现的。RequestDispatcher可以通过HttpServletRequest 的getRequestDispatcher()方法获得。例如下面的代码就是跳转到success.jsp页面。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success.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重定向(Redirect) 是利用服务器返回的状态码来实现的。客户端浏览器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服务器会返回一个状态码。服务器通过 HttpServletResponse 的 setStatus(int status) 方法设置状态码。如果服务器返回301或者302,则浏览器会到新的网址重新请求该资源。
从地址栏显示来说
forward是服务器请求资源,服务器直接访问目标地址的URL,把URL的响应内容读取过来,然后把这些内容再发给浏览器.浏览器不知道服务器发送的内容从哪里来的,所以地址栏还是原来的地址.
redirect是服务端根据逻辑,发送一个状态码,告诉浏览器重新去请求那个地址.所以地址栏显示的是新的URL.
从数据共享来说
forward:转发页面和转发到的页面可以共享request里面的数据.
redirect:不能共享数据.
从运用地方来说
forward:一般用于用户登陆的时候,根据角色转发到相应的模块.
redirect:一般用于用户注销登陆时返回主页面和跳转到其它的网站等
从效率来说
forward:高.
redirect:低.
Struts2是类级别的拦截,每次请求就会创建一个Action,和Spring整合时Struts2的ActionBean注入作用域是原型模式prototype,然后通过setter,getter把request数据注入到属性。Struts2中,一个Action对应一个request,response上下文,在接收参数时,可以通过属性接收,这说明属性参数是让多个方法共享的。Struts2中Action的一个方法可以对应一个url,而其类属性却被所有方法共享,这也就无法用注解或其他方式标识其所属方法了,只能设计为多例。
SpringMVC是方法级别的拦截,一个方法对应一个Request上下文,所以方法直接基本上是独立的,独享request,response数据。而每个方法同时又和一个url对应,参数的传递是直接注入到方法中的,是方法所独有的。处理结果通过ModeMap返回给框架。在Spring整合时,SpringMVC的Controller Bean默认单例模式Singleton,所以默认对所有的请求,只会创建一个Controller,有应为没有共享的属性,所以是线程安全的,如果要改变默认的作用域,需要添加@Scope注解修改。
Struts2有自己的拦截Interceptor机制,SpringMVC这是用的是独立的Aop方式,这样导致Struts2的配置文件量还是比SpringMVC大。
Struts2采用Filter(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实现,SpringMVC(DispatcherServlet)则采用Servlet实现。Filter在容器启动之后即初始化;服务停止以后坠毁,晚于Servlet。Servlet在是在调用时初始化,先于Filter调用,服务停止后销毁。
Struts2是类级别的拦截,每次请求对应实例一个新的Action,需要加载所有的属性值注入,SpringMVC实现了零配置,由于SpringMVC基于方法的拦截,有加载一次单例模式bean注入。所以,SpringMVC开发效率和性能高于Struts2。
spring MVC和Spring是无缝的。从这个项目的管理和安全上也比Struts2高。
XSS攻击又称CSS,全称Cross Site Script (跨站脚本攻击),其原理是攻击者向有XSS漏洞的网站中输入恶意的 HTML 代码,当用户浏览该网站时,这段 HTML 代码会自动执行,从而达到攻击的目的。XSS 攻击类似于 SQL 注入攻击,SQL注入攻击中以SQL语句作为用户输入,从而达到查询/修改/删除数据的目的,而在xss攻击中,通过插入恶意脚本,实现对用户游览器的控制,获取用户的一些信息。 XSS是 Web 程序中常见的漏洞,XSS 属于被动式且用于客户端的攻击方式。
XSS防范的总体思路是:对输入(和URL参数)进行过滤,对输出进行编码。
CSRF(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也被称为 one-click attack或者 session riding,中文全称是叫跨站请求伪造。一般来说,攻击者通过伪造用户的浏览器的请求,向访问一个用户自己曾经认证访问过的网站发送出去,使目标网站接收并误以为是用户的真实操作而去执行命令。常用于盗取账号、转账、发送虚假消息等。攻击者利用网站对请求的验证漏洞而实现这样的攻击行为,网站能够确认请求来源于用户的浏览器,却不能验证请求是否源于用户的真实意愿下的操作行为。
如何避免:
1. 验证 HTTP Referer 字段
HTTP头中的Referer字段记录了该 HTTP 请求的来源地址。在通常情况下,访问一个安全受限页面的请求来自于同一个网站,而如果黑客要对其实施 CSRF
攻击,他一般只能在他自己的网站构造请求。因此,可以通过验证Referer值来防御CSRF 攻击。
2. 使用验证码
关键操作页面加上验证码,后台收到请求后通过判断验证码可以防御CSRF。但这种方法对用户不太友好。
3. 在请求地址中添加token并验证
CSRF 攻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黑客可以完全伪造用户的请求,该请求中所有的用户验证信息都是存在于cookie中,因此黑客可以在不知道这些验证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用户自己的cookie 来通过安全验证。要抵御 CSRF,关键在于在请求中放入黑客所不能伪造的信息,并且该信息不存在于 cookie 之中。可以在 HTTP 请求中以参数的形式加入一个随机产生的 token,并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拦截器来验证这个 token,如果请求中没有token或者 token 内容不正确,则认为可能是 CSRF 攻击而拒绝该请求。这种方法要比检查 Referer 要安全一些,token 可以在用户登陆后产生并放于session之中,然后在每次请求时把token 从 session 中拿出,与请求中的 token 进行比对,但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把 token 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
对于 GET 请求,token 将附在请求地址之后,这样 URL 就变成 http://url?csrftoken=tokenvalue。
而对于 POST 请求来说,要在 form 的最后加上 ,这样就把token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了。
4. 在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并验证
这种方法也是使用 token 并进行验证,和上一种方法不同的是,这里并不是把 token 以参数的形式置于 HTTP 请求之中,而是把它放到 HTTP 头中自定义的属性里。通过 XMLHttpRequest 这个类,可以一次性给所有该类请求加上 csrftoken 这个 HTTP 头属性,并把 token 值放入其中。这样解决了上种方法在请求中加入 token 的不便,同时,通过 XMLHttpRequest 请求的地址不会被记录到浏览器的地址栏,也不用担心 token 会透过 Referer 泄露到其他网站中去。
GC是垃圾收集的意思,内存处理是编程人员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忘记或者错误的内存回收会导致程序或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崩溃,Java提供的GC功能可以自动监测对象是否超过作用域从而达到自动回收内存的目的,
Java语言没有提供释放已分配内存的显示操作方法。Java程序员不用担心内存管理,因为垃圾收集器会自动进行管理。要请求垃圾收集,可以调用下面的方法之一:
System.gc()或Runtime.getRuntime().gc(),但JVM可以屏蔽掉显示的垃圾回收调用。
垃圾回收可以有效的防止内存泄露,有效的使用可以使用的内存。垃圾回收器通常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低优先级的线程运行,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者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对象进行清除和回收,程序员不能实时的调用垃圾回收器对某个对象或所有对象进行垃圾回收。
在Java诞生初期,垃圾回收是Java最大的亮点之一,因为服务器端的编程需要有效的防止内存泄露问题,然而时过境迁,如今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已经成为被诟病的东西。移动智能终端用户通常觉得iOS的系统比Android系统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Android系统中垃圾回收的不可预知性。
垃圾回收的优点和原理,并考虑2种回收机制
java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垃圾回收机制,它使java程序员在编写程序时不再考虑内存管理的问题。
2、由于有这个垃圾回收机制,java中的对象不再有“作用域”的概念,只有引用的对象才有“作用域”。
3、垃圾回收机制有效的防止了内存泄露,可以有效的使用可使用的内存。
4、垃圾回收器通常作为一个单独的低级别的线程运行,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很长时间没有用过的对象进行清除和回收。
5、程序员不能实时的对某个对象或所有对象调用垃圾回收器进行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机制有分代复制垃圾回收、标记垃圾回收、增量垃圾回收
throws是用来声明一个方法可能抛出的所有异常信息,throws是将异常声明但是不处理,而是将异常往上传,谁调用我就交给谁处理。而throw则是指抛出的一个具体的异常类型。
答:catch 可以省略
原因:
更为严格的说法其实是:try只适合处理运行时异常,try+catch适合处理运行时异常+普通异常。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用try去处理普通异常却不加以catch处理,编译是通不过的,因为编译器硬性规定,普通异常如果选择捕获,则必须用catch显示声明以便进一步处理。而运行时异常在编译时没有如此规定,所以catch可以省略,你加上catch编译器也觉得无可厚非。
理论上,编译器看任何代码都不顺眼,都觉得可能有潜在的问题,所以你即使对所有代码加上try,代码在运行期时也只不过是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一层皮。但是你一旦对一段代码加上try,就等于显示地承诺编译器,对这段代码可能抛出的异常进行捕获而非向上抛出处理。如果是普通异常,编译器要求必须用catch捕获以便进一步处理;如果运行时异常,捕获然后丢弃并且+finally扫尾处理,或者加上catch捕获以便进一步处理。
至于加上finally,则是在不管有没捕获异常,都要进行的“扫尾”处理。
答:会执行,在 return 前执行。
代码示例1:
/*
* java面试题--如果catch里面有return语句,finally里面的代码还会执行吗?
*/
public class Finally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getInt());
}
public static int getInt() {
int a = 10;
try {
System.out.println(a / 0);
a = 20;
}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
a = 30;
return a;
/*
* return a 在程序执行到这一步的时候,这里不是return a 而是 return 30;这个返回路径就形成了
* 但是呢,它发现后面还有finally,所以继续执行finally的内容,a=40
* 再次回到以前的路径,继续走return 30,形成返回路径之后,这里的a就不是a变量了,而是常量30
*/
} finally {
a = 40;
}
// return a;
}
}
执行结果:30
代码示例2:
package com.java_02;
/*
* java面试题--如果catch里面有return语句,finally里面的代码还会执行吗?
*/
public class Finally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getInt());
}
public static int getInt() {
int a = 10;
try {
System.out.println(a / 0);
a = 20;
}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
a = 30;
return a;
/*
* return a 在程序执行到这一步的时候,这里不是return a 而是 return 30;这个返回路径就形成了
* 但是呢,它发现后面还有finally,所以继续执行finally的内容,a=40
* 再次回到以前的路径,继续走return 30,形成返回路径之后,这里的a就不是a变量了,而是常量30
*/
} finally {
a = 40;
return a; //如果这样,就又重新形成了一条返回路径,由于只能通过1个return返回,所以这里直接返回40
}
// return a;
}
}
执行结果:40
答:301,302 都是HTTP状态的编码,都代表着某个URL发生了转移。
区别:
为了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TCP 协议的通信双方, 都必须维护一个序列号, 以标识发送出去的数据包中, 哪些是已经被对方收到的。 三次握手的过程即是通信双方相互告知序列号起始值, 并确认对方已经收到了序列号起始值的必经步骤。
如果只是两次握手, 至多只有连接发起方的起始序列号能被确认, 另一方选择的序列号则得不到确认。
①. 发送方产生粘包
采用TCP协议传输数据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经常是保持一个长连接的状态(一次连接发一次数据不存在粘包),双方在连接不断开的情况下,可以一直传输数据;但当发送的数据包过于的小时,那么TCP协议默认的会启用Nagle算法,将这些较小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发送(缓冲区数据发送是一个堆压的过程);这个合并过程就是在发送缓冲区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数据发送出来它已经是粘包的状态了。
②. 接收方产生粘包
接收方采用TCP协议接收数据时的过程是这样的:数据到底接收方,从网络模型的下方传递至传输层,传输层的TCP协议处理是将其放置接收缓冲区,然后由应用层来主动获取(C语言用recv、read等函数);这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程序中调用的读取数据函数不能及时的把缓冲区中的数据拿出来,而下一个数据又到来并有一部分放入的缓冲区末尾,等我们读取数据时就是一个粘包。(放数据的速度 > 应用层拿数据速度)
方式一:图片ping或script标签跨域
图片ping常用于跟踪用户点击页面或动态广告曝光次数。
script标签可以得到从其他来源数据,这也是JSONP依赖的根据。
方式二:JSONP跨域
JSONP(JSON with Padding)是数据格式JSON的一种“使用模式”,可以让网页从别的网域要数据。根据 XmlHttpRequest 对象受到同源策略的影响,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