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漫谈之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今天读2018《考试大纲》时,读到了里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规定,其中有一句是说: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都好理解。可是关于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是什么东西,就有点费解了。

下面是我的胡言乱语,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即好。

关于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友善、诚信、敬业、爱国、法制、公正、平等、自由、和谐、文明、民主、富强。可是要把这些东西体现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且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年代远远早于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如此,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呢?

我们以《水浒传》《三国演义》《士兵突击》《鹿鼎记》等几部小说为例,自由散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这部小说,罗贯中始终以“拥刘反曹”的思想贯穿始终,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当然这里还有作者骨子里的正统思想。毕竟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而刘备又是皇室后裔,他当皇帝,则无话可说,而其他外姓人就不可以,如果当了皇帝不是所谓的篡位就是造反。而这些正是国民所具有的的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即使当了帝王的人是个明君,但血统不正,依旧是要被“拉下来”的。

这个最具味道的就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了。在天地会陈近南被杀害后,天地会处于群龙无首状态,没想到天地会的人,甚至那些当时的大儒们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都竟然要拥戴韦小宝为天地会的一号人物,而且还要让韦小宝带领群雄反清复明,最终由韦小宝做皇帝。可笑之极,韦小宝何许人也?从小混迹于机缘,偶然的机会才到了京城,特殊的机遇让他成了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但小人物毕竟是小人物,怎么也该表不了自己的劣根性,贪财好色,胸无点墨,坑蒙拐骗,试想让这样一个人当皇帝,国家、百姓会是个什么样子?他与康熙相比,哎,都没有比较的资格。可是为什么群雄和大儒们要反康熙而拥立韦小宝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韦小宝是汉族,是我们的人;而康熙是满洲人,是外人。这就是国人特有的狭隘的民族心理。

而这种民族心理又有着特殊的意味。比如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

七连副班长伍六一在和许三多的一次对话中说,许三多,我恨你。原因是你抢走我唯一的朋友。在你来之前,班长只对我好,而你来以后,你比我更孬,我就知道,班长将会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你身上。

这是个什么心理?这就是典型的“是我的,就只能是我的”心理。在今天,几个朋友们相处的时候,A和B是好朋友,如果哪一天A看到B和C在一起吃饭,他就会心理不舒服。好像B只能属于他。这种思想不仅仅女人有,男人也有。怎样才能打破这种自私的占有心理呢,那就是A\B\C三个拜把子,干什么事都在一起。即使偶或某个不在一起,也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这三个人中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一个傻傻乎乎,如此就能长久,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段誉和虚竹。如果三个人都是精明能干的那就走不长久。

这种心理还可以延伸。比如《水浒传》中,施耐庵所塑造的宋江,他所代表的就是忠义。弟兄们为了义气,相聚于梁山泊,可是兄弟们为了宋江一个人的忠,宁愿牺牲自己,而成全哥哥。这是什么心理?这就是“哥们义气”。比如现在的学生,好几个同学同时犯了错误,你如果调查,他们宁愿挨打,也不愿供出同伴,这就是“哥们义气”,如果出卖了哥们,就会被瞧不起,他会在同伴之间没有立足之地,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骨气。这种民族心理,不知毁了多少孩子。

当然,这种心理还可以神话。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俗话说,一马不配双鞍,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君。可关羽是个例外,他可以在失败的时候通过“约法三章”投降曹操;他也可以在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处时,过关斩五将;他可以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也可以在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他更可以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按理说,他背叛过刘备,伤害过曹操,他的刚愎自用,失去了荆州,失去了性命,也因为他的死,让张飞被杀,让刘备倾全国之力,报仇而不可得,使得蜀国实力骤降。然他却成了我们国人心中“忠义”的化身。是的,他就是忠义的典范,大丈夫如此,夫复何求?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心理,更是我们的人文精神。

如此我想说:我渴望战争,但我爱好和平;我追求多元的生活,可我祈求平安富贵;我是矛盾的,我也是自私的,然我从未停止过对豁达人生的追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漫谈之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