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哨所走访记:在帕米尔高原,他们每天送走祖国最后一缕夕阳

斯姆哈纳,“旧的铁皮屋子”,是一个新疆柯尔克孜族村庄的名字,边防战士到这里之后,也成为了哨所和边防连的名字。

从阿图什到斯姆哈纳,有两百多公里。第一次到南疆,沿途是连绵的红山和戈壁,山顶积雪常年不化。我用手机咔咔拍着,拍到上边这张图的时候,司机师傅终于忍不住了,说“不用拍了,你拍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啊”。——我们要去的哨所,就在帕米尔高原雪山上。

终于到了哨所。四面雪山,哨所红旗飘扬,“西陲第一哨”几个字泛着令人心生敬畏的光。这里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与北京时差三个小时二十分钟,与东部地区时差达四个小时。冬天里,晚上九点多这里太阳才落山,每天边防战士们在这里挥别祖国最后一缕夕阳。哨所对面山坡上,有白石头堆出的大大的中国地图,地图中央是五星红旗和六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第一次,这只从小学就会画的大公鸡地图让我觉得如此神圣。

哨所向西五十米,就是中吉边境的第77号界碑。从界碑往山坡下望去,可以看到吉尔吉斯斯坦立的界碑,和他们的营房,他们的一位边防人员正在骑马巡逻。恰好一位大妈背着包袱在爬坡,我们的边防战士说,那位大妈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人。

和一位战士聊天,恰好他是哨所班班长,姓黄。黄班长看起来二十四五岁,来边防连却已经八年。新兵训练完听说自己分到了边防连,车一过甘肃,看到茫茫的戈壁滩,“别说人连一个动物都看不到,我心里就不乐意来了”,但是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说服自己留了下来。

八年下来,问他习惯不习惯,他还是不习惯,饮食上一直没适应。他的家乡在四川,爱吃辣,而边防连的战士来自大江南北,有的口味偏甜,有的口味偏重,众口难调,厨房里就把饭做得不咸不淡,取适中。 吃饭如此,吃水要到界河去拉,冬天里就要凿冰,慢慢舀到桶里拉上来。最大的问题是不对不允许谈恋爱,要结婚只能探亲时家里安排相亲。黄班长还没有女朋友,一年探亲一次,在家待一两个月,哪个姑娘愿意等?八年已经可以转业了,黄班长已经续过一期,打算再续一期,干到十二年再考虑转业成家的事儿。

巡逻的地方都在雪线以上,近的山口巡逻一圈几周乃至两三个月就下去了,远的山口一年只能去一次。巡逻只能骑马或者徒步,背着干粮帐篷睡袋,晚上就露营睡睡袋。荒山野岭,又是边境,我问他怕不怕,他笑着说:怕什么怕,我们手握钢枪呢。

每天训练,这里海拔三千米,很多人来了就高原反应,走几步就气喘吁吁了。黄班长说,五公里十七八分钟就下来了。平常的时候,他们也会打打棋牌,看看电视,打篮球乒乓球等,就算是娱乐了。

从哨所往边防连营地走,沿路就是密密的红柳。黄班长和战友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一棵棵种出来的!戈壁滩寸草难生,种树更难,有一年刚种下一大片树苗,就被洪水冲光了。种一万棵,能活下来的不过几十棵,死了再种,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然也有活了几万棵,长成了漂亮的红柳林。

在边防连来这里驻扎之前,这里一片荒芜。上世纪六十年代几位战士来到这里,就下定决心用双手打造一片乐园,尽管只有“三峰骆驼一口锅”,也誓“不做雪山的奴隶,要做雪山的主人”。现在几十年过去,这里有了红柳林,有了前哨桥,造起小西湖、落日公园、虎峡飞瀑、刺玫园等,挖渠引水建起水电站。后来一位作曲家给他们写了边防连连歌: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三峰骆驼一口锅,雪域荒漠把家安,踏冰卧雪志更坚,赤胆染绿洲,湖水碧如蓝,日落观美景,伴马迎朝阳,斯姆哈纳好家园…战友说这都是黄班长日常在维护,是他的功劳。黄班长腼腆地说:不不不,是前辈们都建好了,我们尽力维护。

路上隔几公里,就会看到有老百姓和武警一起巡逻。后来知道那是老百姓自己组成的护边员队伍。有位七十多岁的柯尔克孜族老妈妈,布茹玛汗·毛勒朵,常年带着儿孙自发护边,她还经常自己捡石头,刻上“中国”两个字,放在路边,或者送给村人。有战士巡逻经过,她一定会煮好饭送给战士们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也许在边防战士来到这里之前,他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稳定因素,才会如此感恩,也让我们感动。军民鱼水情,在这里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千斤重的保卫边疆安定的承诺。

戈壁滩上有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离营地不远的路上,黄班长自豪地指一棵树给我们看:看,胡杨!长了好几百年了,四五个人拉手抱不过来!树下一块小石头刻着红字“扎根树”,那是黄班长给它取的名字。

茫茫戈壁,寸草全无,就这样一棵树倔强地立在这里,扎根边疆,不正像成千上万个黄班长这样的边防战士么?我敬佩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防哨所走访记:在帕米尔高原,他们每天送走祖国最后一缕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