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倾城之恋》

又读《倾城之恋》有感。记得第一走进张爱玲的文字,是高三时,《倾城之恋》让我爱不释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七月,半夜用手电筒照完了这本书,夜深人静读玲姐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语言之精密奇绝,使得她的作品很像微雕,在掌心大的极逼仄的格局里勾出繁复写实的花样来,比例非常匀称地将人物与故事复刻至极玲珑小巧的道场里,做工还极为牢固,经得起最无情的放大和最刁钻的分解。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人不禁沉重,会让人没来由的心生颓废,然后顾影自怜一翻。“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在《倾城之恋》这本书中,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女主人公白流苏和男主人公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其中的“倾城”二字并非是指传说中绝色佳人的传奇故事,而是一座城的倾覆成就了两个人的爱情。白公馆是一个落伍的钟表,缓慢地踱着步子,每一个镂空的格子里嵌着一双无望的眼睛,流苏更是流落在时间之外的弃子。范柳原是一个与尘世格格不入的人,他的身上有着浪漫主义的气质,而且对婚姻有着极高的要求,他渴望一个懂他的人,爱他的人,一个精神上的伴侣和他一起步入婚姻。而白流苏呢?婚姻和伴侣不过是她用以谋生的工具。所以生死的考验可以暂时让两个人之间萌生爱情,进入婚姻,却不能改变两个人关系的本质。一旦回归日常的生活,他们便又变回了之前的样子:一个渴望知己的,孤独的浪子和一个认为婚姻是用来长期抓住一个男人的,被世俗浸透了的女人。小说有一个略显“鸡汤”的结局。最后的一幕十分有画面感,后面的人们吵成一团,闹离婚的,分家产的,妒忌得直跳脚的,影影绰绰,都是背景。而我们的女主角,在新婚的甜蜜安适之中,看透了她们的把戏,她只是优雅地将点好的蚊香踢去床底,心中冷笑一声: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都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因为战争,使得这对自私的男女突然不再计较一切身外之物,实现了柳原先前的预言。当文明被毁了(不用全毁,只消演绎一下,让人们知道厉害就好。)大家才会发现,矫情原是因为活得太容易了一些,只有到了性命交关的时刻,才能摸到事物的本质,看到彼此的真心。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而已。20多年后又读这本书,即便走马观花,随手翻翻,也能生出另一番感慨,《倾城之恋》在这个故事里,虽然看破了爱情,却收获了更丰盛的感动——盛世也好,乱世也好,先顽强地生活下去,先一步步往前走。生存艰难,我们先锻造坚韧的灵魂。爱情如果能帮助你此刻更坚强,那此刻可以有爱情。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2.一个女人,再好,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3.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爱是两个人共度荣华,并且共度困厄。爱不会因为贫穷而中断,爱不能因为富贵就可以重新开始。爱必须真实,需要柴米油盐的真实,爱不是一个通过努力必须达成的梦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愿我们都能,懂得爱情,拥有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读《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