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经常会有家长问及在孩子不同年龄段,需要给予哪些“心理营养”才能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

之前都是零敲碎打的回答不同年龄段家长的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为大家系统的解答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或者危机。

个体只有充分解决了当前阶段危机,才能更好的过度到下一阶段,心理才能健康发展。

在此,我们将讨论前四个阶段。

1

婴儿期(0~1.5岁):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弱小而无助的,他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求。

肚子饿的时候,需要有人及时喂食;尿湿了尿不湿时,需要有人把他们从汪洋大海里解救出来;还需要有人逗他们玩。

但糟糕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够清楚的表达他们的需求,这样一来,他们的生存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身上。

经常会有妈妈谈到,自从成为了妈妈,别的事情上都是一孕傻三年,但就照顾宝宝来说不仅不傻,还开发出了各种神乎其技的技能。

比如宝宝一张嘴哭就知道是饿了还是尿了,宝宝一个眼神就能预判下一步的行动。

还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做家务或者玩手机的时候(宝宝还未发出声音)感觉到孩子醒了,进屋一看,往往八九不离十。

这个阶段,当孩子的生理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并且家长能够跟小朋友进行有爱的互动,如眼神的交流、模仿孩子发出的声音、拥抱、皮肤接触等,就能够帮助孩子在这个阶段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怀疑的冲突期

由于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增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变得独立。

大多数的父母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规范孩子的行为,如进食的训练,如厕的训练。

但这个阶段叛逆的小魔王,他们自我意识爆棚,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并且会用“我要……不要!不!”等语言来表达自己渴望独立的意愿。

这个阶段孩子和家长的冲突会很明显。

如果家长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话,会影响到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比如一个自理能力差,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在规范孩子的过程中过度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变得没主见、不自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只有不偏不倚,才有利于儿童内在人格品质的养成。

那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

皮特老师认为,正面管教就是一个良好的示例。要和善而坚定的去教养孩子,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够感受到爱和尊重,也能够看到行为的边界。

由上面这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在孩子0-3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建立自己初期的依恋关系。一般情况下,这个关系就是跟妈妈的关系。而这份亲子关系会成为孩子以后社交行为和情感关系的基础。

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广泛而深刻的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时,他们开始展现出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开始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表达和行为,当这些行为得到鼓励和赞许时,孩子就会获得“积极主动”这一品质。

而如果他们的行为受到讥笑,轻视时,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依赖成人而非自发的创造上。

由此可见,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关注和鼓励,孩子才能顺利的度过这一时期。

4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从幼儿园毕业,开始了小学生涯。想想看,皮哥第一批的早教课学员大都已经开始上小学啦。

看看朋友圈里陪娃写作业写到怀疑人生的老母亲们就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个阶段最大的冲突在于学业的压力。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孩子,会获得丰富的社会技能和认知技能。他们更加的自信,并且能够明白学习的价值。

反之,如果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导致他们感觉没有能力进入成人的世界。

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包括孩子的学习和与老师以及同学的相处。

其实这一阶段的矛盾与上一阶段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只有在广泛探索并且对周围世界产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对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


“ 我们对儿童所作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蒙台梭利

参考书目:

1. 《心理学与生活》

2. 《正面管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