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一个形象管理师,我更愿意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人物形象设计。我们总说相由心生,外表就代表了你是什么内心的人。现实中做个人形象指导和设计的时候,我常常是与客人直接交流,去了解他的内心,了解他生活的很多方面,根据他的生活需求以及个人喜好,来给出建议。
而看电影则不一样。看电影,要看剧情,了解人物的发展变化。好的电影一定是需要观众去窥探发现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或者去发现人物暗藏的内心想法,这就是我们常常评价一个演员演技的好坏的地方,他是否可以真的把握一个角色的表达,看的就是他如何通过眼神,表情,语气,动作等来塑造这个角色。而要发现这个内心世界或内在联系,除了演员本身的演技,编剧的刻画,同时也需要服化一起来共同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电影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给这个角色“贴标签”,好的电影则更需要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角色本身更多的“标签”。
我相信卢小花这个角色会是《囧妈》这部戏最最最大的看点。不论你是否喜欢这部戏,不论你是否喜欢卢小花这个人,演员黄梅莹将卢小花演绎得非常真实而立体。你会看到她爱徐伊万,却又因为爱极力控制着徐伊万;她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为了伊万的幸福,又也执著于自己梦想的追求。正式因为如此的矛盾,让卢小花这个角色变得十分真实而立体,你能看到不同方面的她。
她控制自己的儿子,她认为伊万饿,就不挺地向伊万嘴里塞各种吃的,徐伊万在火车上的食谱都得听她的,什么时候该喝粥,社么时候该吃水果,红烧肉该吃多少,甚至什么时候该排尿都计算好。即使发现儿子与儿媳存在的婚姻问题,还主动打电话找张璐沟通,最后,还用那句父母的千古名言让张璐都无法拒绝——我是为你们好啊!我相信,在伊万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不少这样的控制。
吃东西喂到嘴边,大小事都要操心,更别说熨衣服(《步入中年的无奈——徐伊万造型设计分析》提到的问题)这样的小事,极有可能是卢小花一手接管。这样的卢小花让徐伊万感觉是很压抑的,所以他吵架的时候说自己要“逃离”,他感觉自己不自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让卢小花成为今天的卢小花,也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从故事的发展,不难看出卢小花也有非常不幸的过往和人生,也道尽了天下父母的不易与无奈。雪地里母子二人的对话不难看出卢小花承受着家庭暴力,生活不幸是她的不易;而伊万的存在又让她不忍离去,是她的无奈。但也是因为爱的原因,卢小花再次说出了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声,为你活着,为子女活着。我非常相信我们的父母因为爱我们而甘愿牺牲很多甚至是生命,但我也不提倡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另一个生命至上。就像为什么要给徐伊万取名叫“伊万”一样。
这个细节,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寄托,卢小花把美好的过往用“伊万”这个名字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但别忘了,同样是卢小花说了一句话:“电影里的伊万是个小男孩,我的伊万已经是个大人了。”电影记录永恒,电影里的伊万永远是童年,永远是孩子,卢小花把徐伊万看做电影里的伊万,寄托了太多的爱和情感,这是徐伊万成长过程中不可承受之重。才导致我们看到的徐伊万和卢小花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不断争吵,矛盾不断升级,展示出母亲的焦虑,表现出两代人之间无效的沟通。
这里说到两个点:一个是焦虑,一个是代沟。焦虑来自何方?焦虑来自自身无法把控的事实。代沟来自自己无法实现理想,却又不思进取的现状。不知你看到没有,这两个点恰恰是互为因果的。不论是小卢小花身上,还是在你我现实中,很多的妈妈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女性牺牲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回归家庭,慢慢变得与时代脱节,孩子们的成长,老公在外的见识,都在慢慢将差距拉开。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家庭中的女性无法自我提升,也无法实现自我理想的时候,代沟产生了。她发现很多话题不能和老公产生共鸣,孩子的成长越来越独立,具有越来越强的主观能动性。伴随着无法控制又感觉被边缘化的状态,焦虑也就此产生;伴随着焦虑的产生,就越要控制;越是控制就越无法正常地交流沟通;越是没有沟通交流,越让母亲焦虑和抓狂。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囧妈》里,卢小花焦虑着伊万的家庭幸福,因为自己过得不幸福,也一直未能实现年轻的梦想,就希望伊万能够按照她所认为幸福的方向——生孩子去发展。殊不知,伊万和张璐的爱情原本就需要修炼,加上母亲的插足二人的感情生活变得更加糟糕混乱。
好在卢小花内心依旧留存着登上舞台歌唱的梦想,为这个梦想踏上了去往莫斯科的列车。这是故事编剧,也是黄梅莹精湛的演绎所表现出来的卢小花的另一面。她生活的不幸让她慢慢磨去的对梦想的追求,一心都放在了自己儿子身上,将梦想深深埋藏在了内心。时间流逝,终于在某个时候生命让她重燃起了激情——她看到了“老来乐公众号”的推送介绍,她决定踏上去往莫斯科的征程,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不论年龄身份,只是追求实现自我的精神,令我,也令很多观众为之感动。也是我认为山争老师给出从母亲的角度解决很多家庭矛盾的答案,值得所有父母学习和思考。
杨澜再一次论坛中提到:生命中需要不断的实现自我成长。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长的轨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的成长要遇到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己的矛盾。杨澜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坐标的过程。人从小到大,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经验不断积累,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认识周围世界,我想恐怕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了。人的成长路径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万别,无论成功与否,人的最终归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区别就在于每个人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我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小环境,而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是体验人生的过程,也是寻找存在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实现这一个目标终究是要依靠自己,因为人生是你的,生命是你的,不是别人的。而实现这个过程势必是疼痛的,坎坷的,漫长的。
在列车上与伊万一路争吵,在雪地里相互和解。我想“囧妈”6天的旅途是不凡的,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伊万对她的理解和包容,实现了人生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人生的价值。当她在舞台上唱完最后一个音的时候,所有灿烂的灯光,所有起立为她鼓掌的人,以及徐伊万激动的泪水,无疑表明了卢小花以及整个夕阳红合唱团的震撼。我想,找到存在感,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喜悦不是这个家庭带来的,不是徐伊万听话给的,不是张璐生了孩子就会有的,这是卢小花通过痛苦成长实现的!
故事的结局伊万和张璐离婚了。但是伊万的事业在蒸蒸日上,伊万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过往,让他有更多心力去经营事业。更好的是卢小花将生活的重心由伊万转移到环球巡演上去了。伊万有了更多自我空间,张璐的生活更加轻松,卢小花则更能感到快乐和幸福……
笔者会为这部电影感动到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剧本本身充满着爱和亲情。也是因为笔者也经历了与母亲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从小被母亲打大的我,终于在08年考大学的时候逃离出去了。时隔10年,经历世事,让我突然有一天理解一件事情:原来我的母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就没有接受过爱的教育,她所渴望的爱全部都投射在了我的身上,每一个为了我好而强制我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她的成长经历中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因为在她的原生家庭,父母就没有给过她正确教育的参考和榜样,才导致了她对我的教育是畸形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母亲对我的教育,我对待我周围的人际关系,伊万对待张璐的方式,卢小花对待伊万的方式,无不是成长经历留下的痕迹。
我不会在这里去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因为无论好坏,它都成就了当下的我们,我要做到的是与它和解,与母亲和解,这是接纳我的过去,接纳当下这个不完美的我。只有接纳,才能让我更坦然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与我的家庭和解,我愈加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还好我明白的不算太晚,还好,我母亲也愈加懂得这个道理。我明显感觉到和母亲交流中她懂得我的底线,明白说话的方式,不再抱有控制和焦虑,更多地是理解和包容,还有支持。她从抑郁症里走出来,她去了土耳其阿斯班多斯古城,她去了日本神户吃日料,她爱上穿旗袍拍照,她也像电影中卢小花一样爱上了唱歌。她生活过得比我更精彩,但我由衷地为她刚到高兴——我看到了她的成长,她找到了她存在的意义。虽然,和解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让一切变好,但至少我们内心明白爱的道理,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去行动。
我相信,徐伊万最后写给张璐的信也应该是卢小花想要告诉徐伊万的话。因为她明白就算给孩子铺好了路,指明了方向,他该经历的磨难依旧需要他自己渡过,毕竟不能代替他走完他的一生。卢小花还明白,她的人生不止于让孩子过上她认为幸福的生活,原来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写于2020年2月9日星期日深夜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失偏颇,欢迎留言斧正。本文版权归作者 安德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欢迎关注安德林,给你喂饱形象穿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