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尤其痴迷《琅琊榜-风起长林》里面的济风堂女医师林奚,她总是给人清冷、不近人情的感觉,可是每每捧起书卷,那女子身上就有一份特别的魅力。
好像世界都安静了!
阅读不是指导写作的手段,也不全然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是一种与时间和自我相处的方式。
八月,有许多收获,这一期,不仅想要分享这月读的书,更向大家安利一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张悦然:《顿悟的时刻》
作为一本刚出的新书,我对《顿悟的时刻》并未抱有过多的期待,加之很少读当代作家的作品,对作家张悦然更是没有了解。出于一位非常敬重的老师的推荐,便打开看了看。在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比写作更接近日常的幸福”。且不论这本书的收获如何,这句话就足以收买我。
书的第一部分是谈论写作的,围绕人物、冲突、视角、情节方面来论述。可妙的地方在于,这不是理论性说教,而是结合具体作品的具体文本来聊,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一位朋友在聊自己读过的那些书,分享阅读过程中偶有的所得所感。
当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分享,这些片段又变得更加的灵动起来。偶尔遇到自己也读过的段落,惊觉原来还有这种理解!最值得的称道的是,张悦然老师消解了作为专业创作者与普通读者的界限,消隐了类似批评文本说理性带来的乏味,会让人在这种平易的分享中,不由得想要再走近一点。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怀着抵触之心进入文本,最终放下戒备,被带向精神世界的深邃空间,在那里与作者达成某种心灵的默契。”
第二部分分享了村上春树、波拉尼奥、艾丽丝·门罗、伊恩·麦克尤恩、珍妮弗·伊根等五位作家,也是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
遗憾的是,这几位作家我都是闻其名已久,未能系统的读过相关作品。而这本书完全激发了我的欲望,恨不得把所提到的书都一一翻阅。
书中说:“顿悟,是精神被照亮的某个时刻”。这本书里,张悦然老师作为过来人的身份,停下来与写作者,阅读者进行一次深度交谈。其中有很多珠玉,只可惜限于自己所见之狭隘,不能一一捡拾。唯有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去感受书中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再来细细领悟。
狄更斯:《双城记》
每一次打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著,都要刻意提醒一下自己不能半卷而废,似乎读名著总是要吃力许多,《双城记》也是一样。书的前两部分,比较冗长,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第一次读总觉得有些疲倦。可当我读到第三部分,节奏陡然加快,前面的伏笔开始露出锋芒,一下就停不下来,一次性把第三部分看完,却是失眠了。
我开始疯狂的翻前面描写卡顿的段落,一段一段地勾画出来,直到这个角色的所有细节都完全被自己串联起来,脑袋里有一个完整的模样才肯合上书。很多人都说读完了《双城记》,大多数人会爱上卡顿这个角色。我也不例外。
有牺牲的爱总是让人伤感和触动,卡顿为爱献身的形象和之前他不修边幅、堕落颓废、酗酒放纵的人生态度开始融在了一起。直到合成鲜活的一个人,才陡然明白,他的所有逃避、自卑,不过掩饰了一个真正清醒的灵魂,在这乱世之中,他活的清醒又迷惘,正是那个时代下无能为力、无法挣脱的现实禁锢所囚禁了他。
断头台上的卡顿,眼中浮现的是露西平安的一生,和丈夫携手白头,然后同穴而葬。他们的孩子取了他的名字,一生平安,幸福。这样的爱,又似乎不仅仅是对露西的爱,更在颠沛流离的时代中被升华。尤其是在卡顿握着贫穷女裁缝的手,走向终点,对露西的爱意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在这个迷乱的年代里,即使再无辜的人也流离在了时代的浪潮里。
为爱赴死的情节,在言情小说里可以演绎的更加跌宕惊心,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应该是时代的荒唐与苦难诉诸于人物的身上,剥开迷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动荡世界下的无数人物的苦难,然后给人以深省和反思。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创作的《双城记》,所呈现的是善恶交织、光明与黑暗同在、毁灭与救赎并行的世界,历史的宏大叙事被缩现在个体的命运上。
比起开头那一句被无数人引用、津津乐道的句子,我更钟情于这最后一句:我做了一件比过去做的更好,更好的大事;我要去比我知道更好、更好的安息之地。It is a far better thing than I have ever done。要如何深沉的爱意和勇敢才能如此坦然面对未知的安息。
深夜的法国街头,卡顿重复露西走过的路,踩着她走过的石头,一步一步,这个自卑自怜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表露心迹的方式,为露西而放弃生命,似乎又是为自己颠沛流离的半生择了最适合心意的结局,他终于要离去,过往的掩饰、逃避、颓废、不甘都一一逝去。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再读的好书,仅仅是情节,便已经赚走了我的一筐眼泪。读完很有仪式感的放进书架,期待下一次翻开。
卡洛·罗韦利:《时间的秩序》
什么样的物理领域著作,能让一个物理白痴,坚持读完,还回味无穷,也只有这本《时间的秩序》了。
开篇便抛出了一个问题:时间存在吗?
而作者会在本书中成功解构时间,颠覆日常关于时间的所有观念。书中复杂的计算公式我几乎只能自动忽略,好在还有一些生动的例子可辅助理解。而我最爱的是其中关于生命的感悟与解读,借助时间这个概念从崩塌、解构到重构,罗韦利的笔触实在太富有诗意,这是一个文笔极好的讲哲学故事的物理学理论家。读完全书,物理学的概念始终云里雾里,迷迷糊糊。好在对文科生而言,不会对这些作过多纠结。
分享其中几句相当触动的句子:
“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文化结构的选择过程的产物”。
“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
“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们有时尝试以神的名义或政治信仰的名义,或以一种仪式进行疏导,让我们安心:从根本上,一切都是有序的,都在伟大与无限中的爱之中,并且这种呼喊很美妙,它有时是痛苦的呼喊,有时是一首歌。”
这些句子在作者关于时间的思考中被提炼出来,突然的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空地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脱离日常理解的时间概念,才明白时间不是我们理解的从过去流向未来,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偶尔阅读一些新作者或新领域的作品,确实会有抵触心理,可若真的剥开迷雾,在其中找到契合点,即所谓的 “心流体验”,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最近发现适当跳出阅读舒适区,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正如张悦然老师所说,“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盲的,都有自己的所知障,但是作者相信有那么一些瞬间,我们可以冲破屏障,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交流。”这种突破,是顿悟,也是生命体验的加持。
希梅内斯等:《纸上的伊比利亚》
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小书,很适合睡前读,篇幅很短,收录了西班牙许多大家的作品节选,翻译者是范晔,也就是《百年孤独》的译者。
这本小书给我的感觉是文字的美感是综合的、立体的,不自觉间就被打动了,会让我想要顺藤摸瓜的去溯源原文。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段落,透露的朦胧的美感会让人想要摘抄和诵读。
遗憾的是,书实在太薄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找到相应作品的全文。
重磅推荐: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八月放缓了读书的速度,一是课题需要,二是发现了《文学的故乡》这部纪录片,全片共七集,单集五十分钟左右。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忍不住打开,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关于迟子建、莫言、贾平凹老师的内容,又几乎看了2遍以上。
我很少会有纪录片能看两遍以上的情况,这绝对是个例外。
回到正题。文学有故乡吗?如何能通过视觉素材传达出如此厚重的主题?导演张同道带领团队,历时两年,跨域大江南北,拍下莫言、贾平凹、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阿来六位作家的故乡和故事。
看这部纪录片,就像一场文学爱好者的狂欢,在静默中狂喜,如突然闯入了一个未知之地,然后带着好奇与热爱拼命的想要在其中吸取些许。
当这些日常遥不可及的作家,卸去所有的光环,回到孕育他们的故乡,讲述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讲述某个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他们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炙热依恋,无法不去动容。
文学应该是最美好、最安静,可共享亦可私藏的的艺术形式,如今却很难再安静的捧读书卷了,毕竟廉价的快感充斥过多。
看完《文学的故乡》我最大的冲动是理了厚厚的书单,太想去读读迟子建老师的书了,这是一种由衷的悸动,因为了解了一个人的微末,拼命想要走进她的世界,看看她笔下的北极村。
在冰雪地里,她躺在白雪皑皑的林中。“北极村的女儿对每一粒雪都是有感情的。”我开始笃信文学故乡的存在。
当这一些老一辈的大家们,走在童年的一条小路上,看一座桥,一片雪,见一个故友。生活开始向我们铺展开来,读者通过这层被自愿揭开的面纱,去窥见那些心路历程、境遇起伏,去感悟痛苦,也去体味挣扎。
纪录片中的作家,他们的不同和相同糅杂在一起。他们的创作初心、人生境遇、灵魂旨归都存在截然的差别,可在文学与生活、与心灵碰撞的地方,是相通的。
与其说这是寻找文学的故乡,不如说,是寻找自我的来处。可能在山沟、可能在雪地、可能在江河,脱胎于一处,然后挣脱、逃离,最后看完了外界的风景,才发现那是唯一栖息的地方。
文学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透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即使心中只能涌起渺小的悸动,它的意义也是了不起的。
微微有一点年龄,坐下来听一位老人诉说过往,串联起走过的路程。会由衷叹服,这些发自肺腑,源自血管深处的经历,抽丝剥茧去重复这不长不短的一生中算是刻骨的瞬间。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话语都“只能听见”,偶尔记住一两句,却不能汲取、消化为内在积淀。然而能在某一段路程中遇见一位智者,我始终觉得是极其幸运的!
道理可以学不会,但心态应该足够阅纳一切美好的东西。
在采访中,张同道导演说:我们没有留下鲁迅先生一分钟的影像,不能再错过当代这些杰出的作家。
如果你对文学或纪录片感兴趣,那这部纪录片一定值得你看!如果您对以上两者都不感兴趣,也不妨看看,或许就会喜欢了!
写在后面
最近发现,这半年的坚持读书,从一本书会牵扯到很多本书,同一作者或类似作者的开始蔓延开来,形成一个不断延续的网,然后不断扩充……
想看的书实在太多了。在扩充的同时却发现了自己的致命弱点,眼花缭乱中常常会失了自己。这本也想看看,那本也要翻翻,白白耽误到了许多功夫。虽然要接纳阅读舒适区外的美好,但也要适当克制,培养静下来的习惯。
米子:一个内心柔软但渴望野蛮生长的姑娘!如果过去不够好,那就从今天开始!微信公众号,溪畔姑娘。期待与您一起读书,成长。如果有您觉得尤其值得一读的书,欢迎推荐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