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秘密

作为豆瓣评分9.0、畅销不衰的“奇”书,《万历十五年》到底牛在哪?

一、

《万历十五年》的特殊意义,首先在于厦大历史系老师开出的第一本课外参考书。

什么样的书可以作为历史系教授推荐的首本课外读物呢?——读起来像是小说、人物栩栩如生,可又有超然独到的议论分析,兼具有趣和深刻,所以,无论是对于突击学习的渔家女高小凤、新入学的历史系学生、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是极佳的历史入门书。

它的作者是有着传奇经历的美籍华人黄仁宇,正因为非同常人的血战沙场、赴美求学、辗转煎熬的经历,黄先生才写出了这样一本“不伦不类”的书:既不是历史专著、也不是商业小说,一度落到没有出版社愿意承印的尴尬境地。

可是光华总会显露,最终人们会发现,“无法归类”的东西才最有趣。这本书“前无古人”的创举在于,选取“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万历十五年作为支点,撬动并剖析了整个明朝、乃至封建官僚体制的兴衰脉络,通过微言大义的“大历史观”,为现代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价值,也成为出版至今20余年、被翻译成中、韩、日、德、法,仅中文就重印36次、畅销不衰的“奇迹”。

二、

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以讹传讹的乌龙闹剧——“今天要上早朝!”万历十五年(丁亥猪年)三月二日,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消息,导致文武百官纷纷仓促进宫,可事实证明,根本就没这回事。早就放弃上朝的万历皇帝雷霆震怒,狠狠处罚了相关部门和所有在京的官员。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事,却揭露出大大的问题——皇上因为和臣子们赌气,才二十四岁就不上朝了,而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赌气,可就是整整28年,打破了祖父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的纪录,可谓空前绝后。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

小万历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因为懂事聪慧,八岁当上太子,九岁成为天子,然后就没过过一天顺心的日子了。每天不但要花费巨量时间来学习功课、练习书法、默记经史,而且作为全国臣民无上权威的象征与表率,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管制,稍有逾矩就要被太后和师傅严厉斥责。

十四岁时,万历被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皇后,所以等他在十八岁时遇到挚爱一生的郑氏,却不能给她皇后的名分,她生的儿子明明是自己最喜欢的,却拗不过臣子,无法封为太子,这样的“大权在握”还有什么意思?——万历很生气,可他又能怎么做?只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极怠工——“拒绝早朝”。

所以问题来了,28年不上朝,为啥还能坐享太平盛世?这首先得益于之前的首辅张居正,这个大政治家、改革家用他的雄才伟略,给大好江山打下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对于张居正,大家最熟悉还是历史课本里讲到的“一条鞭法”,总之,“万历中兴”最好的时候,中国国力世界第一,美洲大陆的白银大量流入,各项指标上远超其他各国。

但另一方面,张居正在位时,随着威望权力与日俱增,几乎一手遮天、乾纲独断,凡是他不喜的官员几乎都被降职或流放,而他所满意的官员能得到提拔。虽然张居正对此坦荡解释:“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张居正意图以一己之力弥补明朝的行政缺陷,可文官集团却因仕途命运被他掌控而怨恨至极。

同时,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情绪也是很复杂的:他既是亲自编订教材、言传身教的良师、倚仗至深的国之栋梁,可也是严苛管教、逼迫自己放弃心爱的书法的阴影肇因;他对自己及宫人要求勤俭,实际上本人却广受钱财,过着娇妾如云、屋宇联栋的奢华生活,再加上有人对他所谓“谋反野心”的揭发,万历终于下了狠手,再无回旋可能。

曾经,万历和张居正也是一对响当当的“君臣的好榜样”,一个忠心辅佐,一个全心信赖。张居正生前权力滔天,死时极尽哀荣,可就在刚刚死去半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时机,所有的反张势力聚集一处反扑,张居正被定罪欺君、卖官、受贿等多项大罪,最终被清算抄家、很多家人或自杀、或饿死,很多门下或被流放,或被弃市。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能在狂燎烈焰之中,有冰凝水静的感觉,张居正早已做好成为烈士的准备——“世间已无张居正”——人亡而政息,不管私德如何被诟病,张居正生前主持的很多加强行政效率、促进国富兵强的措施被迫中断,轰轰烈烈的改革,一朝便化为乌有。在历史的不可抗力面前,任你有经天纬地之能,依然无能为力。

一方面,从张居正身上,万历明白了别人和他一样,都有“阴、阳”两重性,有道德伦理,也有私信贪欲。而另一方面,终于摆脱张居正把持、夺回大权的万历皇帝,却惊奇发现自己臣下在他最关心、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储上面有着极大的分歧。

为什么万历皇帝对立皇太子这事这么上心?因为按照规矩,在皇帝死后有资格合葬的,只能是两个人,皇后及太子的生母。他虽有六宫妃嫔,可形影不离的只有挚爱的郑氏,虽富有四海的却依旧“空虚寂寞” ,唯一的安慰,就是与爱读书的郑氏“精神交流”——生死同心,是他们的夙愿,可这实现的路径,如果不能封郑氏为皇后,就只能是让郑氏成为太子之母……

可贵为天子的万历,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臣下。虽然表面上看是大臣们成功了,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储君。但代价却是——本可以成为一代明君的万历皇帝,却从此对政治心灰意冷。新储君也因此被冷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并最终离奇死亡,而后来大明皇帝的继任者,只能是更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太孙,也就是后来更加怠政无度的天启帝——朱由校。所以有人说,此处就已埋下了明朝灭亡的伏笔。

为什么万历斗不过文臣集团?虽然有明一代皇帝们为了打击言官,给他们的官阶极低,还设置了廷杖等酷刑伺候,并几次发动文字狱,可让统治者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打压,只是让士人们变得更加滑头,被逼无奈又欣然学会拉帮结派。这样,皇帝要不然是几乎听不到反对之声,要不然就是群臣的反对让他寸步难行,要不然是群臣对政事唯唯诺诺,要不然就是争论得你死我活没有结果。这种混乱,也再度加深了上下的不信任感。

人言可畏,哪怕是天子,尚且要苦苦提防“讪君卖直”、靠骂皇帝博取青史留名的臣子。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的解释权就在文官手中。文臣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听凭摆布的君主,越是谦抑温和,越被称颂为有道明君。其实皇帝的真相本来就是:端坐宝座,通过宗教色彩的神秘,使不合理的处置合理化。如果不去培养这种神秘力量,就破坏了臣僚对其绝对服从的大前提。万历无力去突破这困滞的一切,只能成为紫禁城里的“囚徒”。

在当时的文官体系中,还有一个声望极高的廉政“吉祥物”、高举“清官的flag(旗帜)”的海瑞,一个”极端“的异类:极端廉洁、极端诚实、极端粗线条、极端吹毛求疵。这位耿直过头的文官,性情古怪却极度清廉。他的上司啧啧称奇的是,海瑞在母亲做寿时,竟大摆筵席,买了两斤肉!

可惜“人至察则无徒”,当海瑞被调职南直隶,很多地方官自请辞职或他调,乡绅甚至把朱门都涂成黑门,单身男人被催促结婚、不想守寡的被催促改嫁、很多甜食都被禁止制作……身陷琐碎细节的海瑞被批评“志大才疏”、”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不通实务的海瑞,张居正自然瞧不上,没想到在张居正倒台后,不被待见的海瑞则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东山再起。

海瑞被强悍的单亲妈妈一手带大,虽然培养了他刚毅正直的性格,可也因为母亲的缘故,他先后休掉了两任妻子,第三位夫人和一个小妾也不明不白地死去,三个儿子都不幸夭折。不过也正因为出身的低微,使他更能理解民间的疾苦,并坚定不移地为空中楼阁一般遥不可及的理想——万民之幸福而奋斗。但他的死去,却对很多人是个解脱——再也不用去为这个大众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操心了。

而在武官方面,这一年,勇猛、孤独、天才的戚继光死了。咱们历史课本上讲到的戚继光,是抗倭的民族大英雄,其实他也是中华历史对外作战最杰出将领之一,作为军事奇才,他会挑人、善训人、能打仗,先东南剿除倭患、后东北拱卫京畿,驰骋沙场四十余年几乎未尝败绩,他的军事造诣、对军事武器的研发创造、他对军纪战法的研究,尤其《纪效新书》是大明朝在军事上的宝贵财富。

其实,戚继光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面对对他提拔重用的张居正,他多次赠送贵重礼物,甚至被爆料,曾用重金购买名为”千金姬“的绝世美女作为礼品,上奉张居正;而他从小就风流倜傥、极具个性,后来私下纳了三个小妾,生了五个儿子,而这一切都瞒着妻子;”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还是武将中出类拔萃的诗人……

戚继光的功成名就,离不开张居正的赏识。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远调,最终自请退休、凄凉死去。虽然戚继光并未把才能用在升官发财,而是保卫国家的大局上,可”戚家军“依然被认为是戚继光的”个人部队“,甚至成为他和张居正勾结谋反的理由:虽然戚继光和张居正没有造反的证据,可却有造反的能力,如何能不为皇帝和群臣所忌惮?——怎么样?是不是像极了《琅琊榜》里含冤的太子齐王和林帅?不过从此,大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在军事上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机会,并最终败给了白山黑水间的八旗女真。

再加上张居正的继任者、”老好人“申时行和矛盾痛苦、不能见容于世的思想家李贽,黄仁宇写全了皇帝、首辅、高级将领、文官和思想家,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名裂,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作为一部”失败的总结”,通过对行政体制的洞察,折射整个社会的阴阳两面,指明万历十五年的“大失败”,不能苛责任何个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是制度的牺牲品。不管是否按常理出牌,在腐朽体制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三、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讨论明代官僚制为重点,但他的落脚点都是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个人,核心关怀是“人”,书的开放性也在于,虽然作者对提出的很多问题做了解读,但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读者每每可以结合自身的阅历,再加品味。比如下图这张小编的笔记:

虽然该书依然也遭受学界质疑:“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但作者黄仁宇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社会整体运作,看历史人物如何受历史环境的约束、又如何以自身努力影响未来的道路。这种历史环境中左右前后的复杂交错,也正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治学的严谨深厚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依然写不出这样胸有沟壑、纵横捭阖的文章。

而这部书中,你还能看到的有心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组织学、管理学、经济学……综合跨界程度之高,是许多书做不到的事。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就指出:“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而就像《万历十五年》书中所讲述的哲思: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