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两条路

《佛說無上依經》卷1:佛告阿難:「世間中有三品眾生:一者著有、二者著無、三者不著有無。著有者復有二種:一者背涅槃道無涅槃性,不求涅槃願樂生死;二者於我法中不生渴仰,誹謗大乘。阿難!是等眾生非佛弟子,佛非大師非歸依處。如是人等已住愚盲,必墮嶮怖大闇之中,於曠野地更入黑穢棘刺稠林,以生死縛作於後際,落闡提網不能自出。

著斷無者亦有二種:一者行無方便,二者行有方便。行無方便復有二人: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種異學外道,如支羅歌波育婆等;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堅著我見不愛正理。我說此人同彼外道。復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觀空,生於有無二見是真空者,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淨解脫門、如來顯了開示正說,於中生空見,我說不可治。阿難!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行有方便亦有二人:一聲聞乘,唯修自利而不能為利益他事;二緣覺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不著有無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著生死如闡提、不行無方便如外道、不行有方便如二乘,云何而行?觀於生死及涅槃界平等一相,至得正道其心安止,住無住處清淨涅槃,遊行生死不被染污,修大悲心以為根本,志力高強堅住不動。」”

「佛言:「阿難!若人貪著三有、誹謗大乘,名一闡提,墮邪定聚。若人著無行無方便,墮不定聚。復有著無行有方便,不著有無行平等道,名正定聚。阿難!不著有無修行平等,惟除此人,餘有四人:一者一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緣覺。有四惑障,不能證得如來法身無上菩提。何者為四?棄捨大乘是闡提障;為除此障,我說菩薩修行信樂大乘真法。於一切處謬執我見,是外道障;為除此障,我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法。於生死中厭畏疲極是聲聞障;為除此障,我說菩薩修行破虛空三昧門。背利益他小事為足是緣覺障;為除此障,我說菩薩修行大悲。是四種人有四種惑,為除此惑說四聖道,因此勝道治四顛倒,能證如來無上最妙法身四德波羅蜜果。」


《究竟一乘宝性论》: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間苦,  捨離諸眾生,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有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為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間苦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離諸眾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行,堅固慈悲涅槃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眾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為邪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墮無方便求道眾生,名為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為正定聚眾生。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眾生,餘有四種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辟支佛。彼四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為四?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名四種障,障四種眾生。為對治彼四種障故,諸菩薩摩訶薩信修行大乘等四種對治法,得無上清淨法身,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復次有二種見,莊嚴真如。彼莊嚴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補特伽羅,名人世間思惟,至於資財、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莊嚴。彼如是法,無自無他、無人無命、無補特伽羅、無有情、無世間、無見者、無資財、無男女、無朋友、無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見自性,云何彼出世間莊嚴果報善惡生滅?彼真如莊嚴果報,無善無惡,不生不滅,無煩惱、無快樂,而彼諸法各各如是!

又彼世間及出世間二種莊嚴,令諸有情因莊嚴故,而生煩惱處於輪迴,久久展轉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莊嚴,疑此苦受,彼苦受惡、遠離解脫而不見道。愚癡有情以迷執故,輪轉生死墮於惡趣,行世間法不見真如,盡彼輪迴,由如織網,用線展轉,復去復來。又如日月二種行往,晝夜隱顯出沒世間;諸行無常不久破壞,輪轉生死來往亦然,而真如體離莊嚴句。

又彼天人、乾闥婆等及彼女等,住於天上,以彼莊嚴果報,墮一切有;復有持明成就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彼以一切莊嚴果報,復墮地獄、惡精進天,以彼神通而作功德,以彼一切莊嚴果報,或墮彼天。又若帝釋及轉輪王,具最上德及最上句,以彼一切莊嚴果報復生傍生。智者於一切時,宜應遠離天上最上大樂,恒觀菩提之心,靈明廓澈,無自性、無罣礙亦無所住,一切皆空,亦復遠離一切戲論。」


从这几部经可以看出:

世间道路无非两条:佛乘和轮回。

众生无非两类:修大乘者和堕世间者。

而这恰好可以用二见来进行区分,即有二与无二、边见与中道。

这正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与精髓。犹如政治看似离我们很遥远,高屋建瓴的东西,实则与每个人的命运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个大乘佛法最甚深的心要法门,实则是众生解脱与轮回的分野所在。

堕世间生死轮回的众生都是堕在二见里的众生,或者着有、或者着无,其实世间众生都是既着有、又着无的,但这里的着有与着无的划分应该是从其侧重点以及其愿乐上着眼的,所以《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用的词是“求有”和“远离求有”,前者愿乐生死轮回、欢喜世间,更加执着有,甚至希求有,在行为上是“世间庄严”,即在世间求幸福快乐,庄严資財、男女、兄弟、妻妾等。另一类着无的众生,则是希求解脱道,他们对这个世间不满意,认识到生死轮回是苦,想出离、想涅槃,可还没有找到究竟解脱的道路——大乘佛法,所在他们在见上是着无边,他们的执有见有所松动,不希求三有,但没能真正摆脱凡夫一切见,进而真正解脱生死轮回,所以是堕在了无边,这比着有高明一些,如《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中,佛说“说或有或无,斯成二法;言是有者,斯更虚妄。” 但由于不是真正的解脱道,所以在行为上属于“出世间庄严”,他们自以为的“出世间”,实际效果只是庄严了今后的果报而已。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以及佛法中同外道行的众生,即雖信佛法而顛倒取者,比如顽空见增上慢者,这类是行无方便者,完全没找到方法,因为没有一点正见;另一类是则是声闻和缘觉,他们是行有方便者,因为他们还是有一些正见的,在人无我上是正知正见,所以在解脱的道路上是有一点方法的,但不是究竟的方法,所以仍属于导向生死轮回的出世间庄严。

從這里還可以順便看出,顽空见属于无见,它是最极无者;小乘的无余依涅槃属于无见,它要断灭世间,住在无物的涅槃里,《究竟一乘宝性论》: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惱苦。”

真正的正见、中道是不着有无,出离凡夫一切见,非有非无,没有二,离分别离戏论,这是善取空,即是根本清净道;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既在生死中往来度众生又不为生死所染,既证得涅槃又不住涅槃,通达生死涅槃二平等,真如体离庄严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上只有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