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曹操

曹操

姓名:曹操(孟德,小字阿瞒)

生卒年:155-220

籍贯:沛国谯县(豫州)

势力:袁曹集团→曹魏集团



1.出身之谜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腾)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也就是说曹嵩来历不明,对于曹腾的出身,陈琳的说法是:

乞丐携养/赘阉遗丑——《为袁绍檄豫州》


裴松之也作注: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这就是民间传言,曹操本姓夏侯的由来。对于这一点,无法通过其他资料来考证,但是从曹魏政权之后并没有大肆宣扬出身这一点来看,曹腾的出身应该是比较低微的。近来有复旦大学通过曹操墓和曹操后人DNA分析得出结论说明曹嵩是出自于家族内部过继,不过对此事笔者了解甚少,不做评论。




2.游侠,救时难而济同类——袁曹集团

上一章我曾提到,东汉末年的游侠横行的局面。

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荀悦《汉纪》卷10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曹操以及其好友袁绍,就是游侠之一。其中二人还有著名的抢婚事件,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但是由于疑点众多,所以不加以录用。作为游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救时难而济同类。”


(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袁绍传》注引《英雄记》


不过对于袁绍传中的几个好友,有必要做出考察,因为他们不仅是袁绍的好友,更是袁绍与曹操两人的好友,在曹操接下来的生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也无一例外具有“救时难而济同类”的游侠性质。

 

1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曹操)、袁绍皆与邈友。——《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张邈是《后汉书·党锢传》中提到的“八厨”之一。“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这是一种典型的“救时难而济同类”的游侠行为,他是曹操后来能占据兖州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也是后来传说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一。



2何颙

(何)颙字伯求,少与郭泰、贾彪等游学洛阳,(郭)泰等与同夙好。(何)颙显名太学,于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杰。(何)颙既奇太祖(曹操)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何)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袁)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袁)绍争名。(何)颙未常造(袁)术,术深恨之。——《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注引张璠《汉纪》

 

初,(何)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后汉书·何颙传》


这两段资料表明了何颙身上的游侠属性,而且他是少数几个最开始就重视曹操的人之一。另一方面,这里还提到了与袁术的矛盾,将在最后再做说明。


还有,在最开始的董卓传中,我也提到了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阴为绍。——《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当时我说过,周毖应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里阴为袁绍的是伍琼和何颙。



3许攸

(许)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曹操)善。——《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注引《魏略》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及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

中平五年(188),当许攸在河北时,与冀州刺史王芬、陈蕃的儿子陈逸等人联络当地豪杰,拟乘汉灵帝北巡河间旧宅的时机起兵,废灵帝,立合肥侯,并一举消灭宦官。这次策划,曾邀约曹操参加。


同时,许攸和何颙关系也相当不错,两个人都收到袁术的排斥

许子远(许攸)凶淫之人,性行不纯,而伯求(何颙)亲之。——袁术

但是有人也反驳袁术

许攸赴难不惮濡足

济难则以子远(许攸)为宗——《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注引《汉末名士录》


毫无疑问的,许攸也是具有游侠属性的。另外还能看出一点,正是因为许攸和曹操的亲密关系,才是之后他被曹操所杀的原因。因为一个人旁人看起来很伟大,但是在他的好朋友看来,也不过是个正常人而已。而这种以兄弟而不以君臣相称的行为,是一位帝王所无法忍受的,之前的陈涉杀害好友,汉高祖刘邦清除功臣,都是有这种原因在里的。


袁绍,曹操,张邈,许攸,何颙(伍琼和吴子卿的记载太少)都是游侠,而且为亲密好友,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为原则,组成了一个以袁绍为首,以游侠之士为基础的政治集团,目的是反对宦官,解救东汉王朝的严重危机。




3.反对者——袁术

在上面的资料里我们常常看到袁术的身影,袁术与上述众人稍有不同,他是一名“气侠”,这要到他的篇章里再进行说明。袁术与袁曹所组成的集团是存在深刻矛盾的。原因在于袁绍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子。

 

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你们不追随我,反而追随我们家的下人)

(袁术)云(袁)绍非袁氏子。——《后汉书·袁术传》


除了与袁绍,袁术几乎和上面每一个人都有矛盾。

对于许攸和何颙的攻击上面已经提到过了,而对于曹操的攻击则更加猛烈

 

(曹)真(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曾经多次阻止诸葛亮的北伐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父伯南夙与太祖(曹操)善。兴平末(194-195,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变其姓。——《三国志·魏志·曹真传》注引(魏略》


袁术集团将是曹操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后面会反复提到。


中平五年(188),东汉政府新置的西园八校尉中,曹操就与袁绍同时被任为八校尉之一,这个政治集团,既可以说是以袁绍为首,也可以说是以袁绍、曹操两人为代表,即袁曹政治集团。




4.宦官出身

这里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袁曹集团是以反对宦官为政治目的的,那么,对于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来说,他是如何摆脱大家的怀疑,获得拥护的呢。

关键在于舆论的制造。

第一个舆论制造者是袁绍,袁绍出自名门望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享有美名,但是袁绍本身也有庶出的弱点,所以他并非是主要原因。

第二个人则是桥玄。

桥玄是当时的太尉,极具有影响力。(民间常有说法桥玄是江东美女二桥的父亲【电影赤壁中采用了此说】,不过通过籍贯以及年龄分析这种说法不大可取。)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桥)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曹)操常感其知己。——《后汉书·桥玄传》

 

吾(曹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桥玄)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曹操《祀故太尉桥立文》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鷪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引注《魏书》


当然,最后一种说法说桥玄甚至以妻子托付曹操,恐怕是魏书的溢美之词。不过无法否认桥玄对曹操才能所作的高度估价,必然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为曹操指定了另一条明路:

(桥)玄谓祖(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


许子将就是著名的许劭,是当时善于识别人才的著名人物,他和从兄许靖又是所谓“月旦评”的主持者,每月评论一个人物。许家兄弟的影响力可以从一个小侧面来看到,即蜀汉政权的《汉中王劝进表》,要求朝廷封刘备为汉中王: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将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这份表单位排名很有讲究,马超排名第一,原因就是他是属于和刘备同一等级的人物,第二名就是许靖,而诸葛亮关羽等蜀汉真正的开国功臣都在第5名之后。所以,即使在东汉最后的几年当中,许家兄弟仍然在世人眼中有非常高的地位。


使曹操地位真正上升的舆论制造者,就是许劭,他为曹操作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关于这个评语,《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世说新语·识鉴》作“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但又认为是桥玄的评语。这里据《后汉书·许劭传》。




5.乱世之英雄

除了许劭,东汉名士李膺的儿子李瓒在死之前也告诫他的儿子: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张邈)与吾善,袁本初(袁绍)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后汉书·党锢传》


这里对于“英雄”一词,要进行讨论,因为后面的篇章也会用到。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於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刘劭《人物志·英雄》


所以,英雄的特点就是“文武茂异”。不仅有胆识,还有才干。

看后人对曹操的评价就可以得知:

才武绝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综观曹操之后的人生,此后的政治军事实践,以及文学创作,都说明曹操在文才武略上是出众的,是当时的“英雄”。




6.宦海沉浮

174年,曹操举孝廉为郎,担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在洛阳时,“不避豪强”,曾诛杀过大宦官蹇硕的叔父,得到人们的“称荐”。

180年,以“能明古学”,又征拜为议郎。在舆论有利的情况下,当曹操任议郎时,即举起了反宦官的旗帜。

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曹操)上书陈(窦)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后来曹操多次上书,斥责宦官,这种行动引起人们的赞赏。

在以袁绍为首的政治集团中,曹操从此逐渐成为仅次于袁绍的重要成员,参加了当时的反宦官斗争。

184年,曹操以骑都尉率军镇压了颍川的黄巾军,迁为济南相。

再后的188年,就是前面所说与袁绍分别担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然而在董卓掌权之后,曹操才真正以乱世为舞台展现了其“英雄”的本色。




7.陈留起兵

189年,宦官诛灭,但政权落入了凉州集团的董卓手中。

与董卓决裂之后,袁绍偕同许攸离开洛阳,投奔冀州。

曹操非常清晰地明白,在这个时代,掌握武装力量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变姓名,间行东归”之后,曹操来到陈留(兖州),因为这时担任陈留太守的是属于同一政治集团的张邈。

在陈留,曹操得到张邈的大力支持,并通过他的关系,结识了当地的著名游侠卫兹。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曹操)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卫)兹议大事。——《三国志·魏志·卫臻传》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曹操),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

 

在卫兹资助下,曹操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与张邈联合举兵,反对董卓。同时,卫兹自己也拉起了一支队伍,由张邈领导。后来在张邈支持下,这支队伍也归属曹操。说明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得以纠集武装,仍是依靠以袁绍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


袁曹集团现在主要分布在三个位置上:

1袁绍、许攸在冀州

2曹操、张邈在陈留(兖州)

3何颙、伍琼则留在京师。“阴为(袁)绍。”之前已经介绍过。

现在,他们的主要矛头是董卓。

 

 

 

8.霸业谋划

(袁)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日: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公日: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日: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袁绍曾经和曹操谈论自己的事业,毫不隐讳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但是曹操不像袁绍,没有将自己的策划宣示,仅对袁绍说了一番应付性的空话。

那么曹操自己的计划是什么呢?


且可规大河以南,以待其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注引《魏书》

这是兖州豪族代表人物鲍信在反董卓战争中向曹操所作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赞赏,

曹操不在家乡沛国,而投奔在河南担任陈留太守的张邈,其原因就在这里。袁绍的策划是,经营河北,南争天下;与袁绍相反,曹操则是“规大河以南”,等待时机。因此,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和好关系,从而得以维持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9.占据东郡

反董联盟中,袁绍是盟主,而曹操则寄居于张邈占据的陈留,没有自己的地盘,地位也是一个行奋武将军的空头军衔(袁绍所任命的)。

而卫兹资助的五千人的队伍,190年荥阳一战中,为董卓部将徐荣所大败,卫兹战死,曹操本人也被“流矢所中”,仅以身免。


不久,曹操带同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给予四千多人。这时出来大力支持曹操的,仍是袁绍。

黑山贼于毒、白绕、睦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在袁绍支持下,曹操被任为太守,从而取得了东郡地盘。东郡与陈留邻接,同属兖州,曹操依赖袁绍,联合张邈,从此开始稳定和发展。




10.平息分裂

关东的反董卓军最终相互火并。而袁曹集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张)邈正议责(袁)绍。绍使太祖(曹操)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遂知之,益德太祖。——《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通过曹操的调和,袁绍与张邈趋于平静,对于曹操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袁绍虽然占有冀州,但公孙瓒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不能轻视的。

兖州的曹操、张邈联合起来,力量仍十分单薄,敌对者环伺于四周,也决不能掉以轻心。

 

 

 

11.占据兖州

这时候的兖州刺史是刘岱,注意,曹操手下也有一个叫刘岱的部将,三国演义中将其认为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但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下面是袁绍和刘岱的沟通。


是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令妻子居岱所,(公孙)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刘)岱。后绍与瓒有隙。(公孙)瓒击破(袁)绍军,乃遣使语(刘)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刘岱从程昱议与公孙瓒绝)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袁绍不惜以“妻子”为质,取得刘岱的信任,一方面,是大力支持曹操在兖州站定脚跟;一方面则是借此排除公孙瓒在兖州的势力。


刘岱统治兖州,主要依靠的,是济北相鲍信。

鲍勋字叔业,泰山(兖州)平阳人也……(鲍)勋父(鲍)信,灵帝时为骑都尉,大将军何进遣东募兵。后为济北相协规太祖(曹操),身以遇害。——《三国志·魏志·鲍勋传》

 

泰山郡属于是兖州,济北又是兖州的属国,说明鲍信在兖州具有特殊势力。另外,刘岱与鲍信都是传说中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而鲍信与曹操关系很不错。


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注引《魏书》

这是鲍信对曹操所作的评语。这时侯,曹操不但有袁绍的支持,张邈的配合,还具有了当地鲍信的拥护。


(192(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曹操)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陈)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曹操)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

不仅是鲍信,当地的豪族之一的陈宫也是支持曹操的,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兖州)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


另外,曹操能够取得兖州,离不开的就是袁绍的支持。

袁绍以曹操为东郡太守。刘公山(刘岱)为兖州,公山为黄巾所杀,乃以(曹)操为兖州刺史。——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


所以,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以及袁绍集团的帮助下,曹操取得兖州。

曹操霸业的核心谋士之一的荀彧曾经将兖州比作当年刘邦的关中和刘秀的河内。

 

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东汉末年,属于兖州的凡八个郡国:陈留、东郡、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包括今天山东省的西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这是一个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州。可以看出,兖州对曹操得以统一北方的重要性,所以,以袁绍、曹操为代表的这个政治集团,是曹操起家的支柱。占据兖州,曹操正式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第一次兖州保卫战(1)

兖州的地位如此重要,其他人是不可能不察觉到的,因此之前袁绍就极力拉拢兖州刺史刘岱,这点上面已经说过了,公孙瓒也同样试图占领兖州,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孙)瓒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与(袁)绍大战于界桥。——《后汉书·公孙瓒传》

(公孙瓒)进军界桥,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兖州,置诸郡县。——《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这就是著名的界桥之战,发生在191年冬,在刘岱死之前,曹操割据兖州之前。这里公孙瓒试图任命单经为兖州刺史,后面这个人还会出现。


除了公孙瓒之外,袁术也一直在窥视兖州,并在193年与曹操发生了大战.

(吕)布初入徐州,书与袁术,术报书曰:“……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将军破兖州,(袁)术复明目于遐迩,其功二也。”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

 

(初平四年193),(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转夫罗等佐之。(袁)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曹操)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袁)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曹操)与(袁)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不难看出,这几条叙述的同一条战争,就是发生在“陈留郡(兖州)封丘县”,曹操击败了袁术。注意一点,就是《袁术传》和《武帝纪》中有一点不同,《袁术传》中提到这次封丘之战是袁绍和曹操一起击败的袁术,而《武帝纪》中没有提到袁绍,大概是因为当时史官们为了突出曹操的战绩,从而有意识的将袁绍“合击”这一事实加以隐讳。这种情况在《三国志》中并不少见。




13.第一次兖州保卫战(2

在袁术进攻兖州的同时,还有一个人也企图攻击兖州,这个人就是公孙瓒。他是与袁术组成联军配合进攻的。

袁术与(袁)绍有隙,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高唐单经平原陶谦发干,以逼(袁)绍。太祖(曹操)与绍会击,皆破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这里又出现了单经,屯兵高唐(青州),即公孙瓒所任命的兖州刺史。

除此之外还有刘备和陶谦。

此时刘备依附着公孙瓒。

(公孙)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三国志·蜀志·刘备传》

平原是青州地区,说明公孙瓒是控制着青州的部分区域的。


另外上一条史料中还提到了陶谦,陶谦是是徐州牧,他的军队所屯驻的发干,是兖州东郡的属县,应该是从东面进入兖州的,攻击的对象是曹操。


至于陶谦为什么与公孙瓒联合,有可能两者是旧时相识。

陶谦字恭祖,丹阳人。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郡,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刺史……——《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幽州)令支人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公孙是幽州人,其活动范围也一直都是幽州区域,而陶谦也做过幽州刺史,两者可能旧时相识。另一方面陶谦所割据的徐州是“四战之地”与青州,兖州接壤,而且是极为富庶之地,为袁曹所觊觎,所以陶谦与公孙瓒结盟也是可以理解的。



193年,第一次兖州保卫战,袁曹击退了袁术,公孙瓒,陶谦组成的联军。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曹操、袁绍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的,所显示的是,为了抗击共同敌人,关系十分和好。



14.第二次兖州保卫战(1)

曹操占据了兖州,作为好友兼其最初资助者之一张邈,实际上是有所不满的。

曹操和张邈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之前说过,曹操占据兖州,主要依靠的是当地豪族(鲍信,陈宫等)与袁绍的支持,但是,并非所有兖州豪族都支持曹操。

比如王匡:

(王)匡字公节,泰山(兖州)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何)进败,匡还州里。起家,拜河内太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

王匡是兖州本地的豪族代表,能看出其也是一名游侠。他也是十八路讨董诸侯中的一员。


(王匡)其年为(董)卓军所败,走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干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曹操)并势,共杀匡。——《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谢承《后汉书》

 

王匡曾经试图与张邈联合,曹操利用了与王匡有宿怨的当地另一豪族势力,即胡母班家族。胡母班与张邈同为“八厨”之一,也是属于游侠。最终曹操与其家族联合,攻杀了王匡,没有让他与张邈汇合。 


另一个反对曹操的代表就是边让。

边让字文礼,陈留人。将军何进闻其名,欲以礼辟,恐不肯来,乃托以军事召之。到署令史,(何)进以礼见之。(边)让占对闲叙,声气如流,其时坐席宾客有百数,皆高慕之。——《太平御览》卷二一三引《典略》

 

初平中(190-193),王室大乱(边)让去官还家,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后汉书·边让传》

 

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曹操),太祖杀(边)让,族其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建安中(196-220,其乡人有构(边)让于(曹)操,(曹)操告郡就杀之。文多遗失。——《后汉书·边让传》(建安中,他的同乡有人在曹操那里构陷边让,曹操告诉郡里把他杀了。)

这几段文字说明边让是当时名士,而且与曹操关系紧张,最后为曹操所杀。但是这里《后汉书》所写的死亡时间似乎有误,曹操占据兖州在刘岱死后(192)年,按照《后汉书》所写,边让死于196年之后。


但是下面一段资料

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为袁绍檄豫州文

由此可知,边让死于吕布夺取曹操所据兖州之前(这件事下面马上就会说道)。吕布夺兖州乃兴平元年(194年)事,所以边让应该死于192-193年间。这才是比较符合当时历史情境的。


王匡,边让之死,说明曹操与当地豪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15.第二次兖州保卫战(2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留乡里,谓邑中日:“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曹操)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张邈)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曹操)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张邈与曹操并没有直接爆发矛盾,但是具有真知灼见的高柔已经察觉出两者之间的不和——那么曹操会对此事毫无察觉吗?应该不会。

但是曹操还是遭到了这次兖州政变的强烈打击,原因是来自于其始料未及的叛变。叛变者是曹操十分信任的陈宫。

 

之前说过,陈宫与鲍信是支持曹操占据兖州的,陈宫甚至是亲自去游说的,而且曹操对陈宫也极为信任:

曹氏(曹操)待公台(陈宫)如赤子——《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魏氏春秋》

而且曹操出征陶谦时还命他驻守东郡,视为安定兖州的力量。

那陈宫为什么会叛变呢?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曹操),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

上述资料中写的原因是“自疑”,没有具体说明。


(边)让数有才名,由兖州士大夫皆恐惧。——《资治通鉴》卷六一

资治通鉴给出的解答是边让被杀。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有可能是王匡被杀:

陈宫与王匡、张邈同属豪族,不但在兖州具有号召力,而且各自拥有武装,陈宫当然知道,这是曹操所最不放心的。


也有可能是因为曹操攻打徐州中过度地屠戮引发了陈宫的叛变。

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初平四年(193),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陶谦传



不论是以上哪种原因,在194年,在陈宫的游说下张邈叛变,迎接吕布进入兖州

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令其将武阳人陈宫屯东郡。(陈)宫因说(张)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势,侯时事变通,此亦从横一时也。”(张)邈从之,遂与弟(张)超及(陈)宫等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之。——《后汉书·吕布传》


太祖(曹操)征徐州,使(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吕)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疑取范,吏民皆恐。——《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这次叛乱几乎使得曹操之前所有的努力毁于一旦,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兖州的部分豪族,还是支持曹操的,比如说程昱。(荀彧是豫州颍川人)



 

16.第二次兖州保卫战(3

曹操能够夺回兖州,仍然有袁绍的帮助。

在这之前的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就有袁绍的帮助。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曹操)之征陶谦,(袁)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日:“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三国志·魏志·徐晃传》

这说明,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其实也是袁曹军事集团的行动。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刘备)与田楷东屯齐。曹公(曹操)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三国志·蜀志·刘备传》

不仅如此,陶谦求助的对象仍然是公孙瓒(田楷是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所以整场战争应该仍是袁曹集团与公孙瓒和陶谦之间的战争,与第一次兖州保卫战相同。


对于曹操驱逐吕布夺回兖州这件事,要详细分析。主要在于袁绍在这里扮演的角色。

(曹)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吕)布所破,投(袁)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谢承《后汉书》《文选》卷四四《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


幕府(袁绍)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族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吕)布众奔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为袁绍檄豫州》(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就算袁绍对兖州的百姓没有恩惠,也对曹操有大恩。)


这段关于袁绍击败吕布的资料,不见于其他记载。

(袁)绍征吕布,诸史不载,盖史略也。——李善《文选》

后世的李善认为是史料省略了,而李贤则是认为大破吕布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绍——即上述的史料是虚构的。

清代学者惠栋则认为:

章怀(李贤)以为(曹)操破(吕)布,失之。——《后汉书补注》卷一七

他应该是同意李善的观点。


对于陈琳的这篇《为袁绍檄豫州》,肯定对曹操是有所贬低的,但是其所提到的事情却都是事实,而且袁绍攻打吕布这样的大事,陈琳不可能也不应该虚构,否则将是有利于曹操,而不利于袁绍,这是袁绍所不能同意的。李善认为是“史略”,不如说这是“史讳”,为了曹操,史官们有意识的加以隐讳而已。

应该说,这次收回兖州,袁绍是参与其中的,很有可能也是主力军。


最终,曹操夺回兖州,张邈家族被族灭,张邈本身也在投靠袁术的路上也为自己的部下所杀,陈宫则追随吕布成为他的主要谋士。

内外的敌人都被消灭,兖州最终趋于稳定,被曹操完全收入手中,这个时候,袁曹集团内部必将会走向决裂。

 

 

 

17.袁曹矛盾

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与曹操基本都是统一行动的。

不过在曹操取得兖州之后,两人逐渐开始有了矛盾。

因为兖州也是袁绍想要的地界,所以在兖州被吕布攻取,曹操陷入危机的时候,袁绍曾经做出过“好像善意”的举动


(袁)绍使人说太祖(曹操),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这段史料描述太过奇怪,首先袁曹一直是联合行动的,怎么会这个时候袁绍再次提出“连和”?另外,程昱为什么又要阻止呢?

当然这一点早就有人发现了:

(袁)绍时盖欲招(曹)操而臣之也,云连合者,旧史讳之,而承祚仍其文耳。袁、曹是时未构兵,何连合之有?——姚范《三国志集解》


姚范就注意到了,其实袁绍是为了控制曹操,才发出了这样的邀请。而史家为其隐讳了,所以需要在别的传记里重新审视这件事。

 

太祖(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时(程)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

太祖曰:“然。”

(程)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信)、彭(越)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荀彧)、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太祖乃止。——《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在程昱传中描述这件事,能看到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袁绍)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其实就是袁绍试图将曹操的家人作为人质,借以达到完全控制曹操的目的,使之从属如韩信或彭越那样的部将地位。这一点,被程昱完全看穿了。


同样的,曹操也一直试图摆脱袁绍的控制。

(曹)操得兖州,兵众强盛,内怀反(袁)绍意。——《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


不过以上这些始终都不是两者分裂的事实,两者彻底决裂,就要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了。

袁绍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

 

 

 

18.奉天子以令不臣(1)

(丁冲)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唱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丁冲对曹操的建议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毛玠对曹操建议

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沮授对袁绍的建议

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张纮对孙策的建议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并非曹操的原创。董卓的凉州集团就是这样做的,沮授,张纮也都有过这样的设想,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做成这件事的,是曹操。这一点体现了曹操卓越的才能。


现在的天子汉献帝,仍在凉州集团的手中,这时候的掌门人是李傕郭汜。

曹操在取得兖州之初,曾与李傕郭汜进行过联系。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曹操)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钟)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李)傕、(郭)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曹操遣使到长安,除了企图与李傕等人和解之外。还有可能是联络东汉的大臣,钟繇、丁冲在内,借以探听长安虚实,以及如何对付李傕等人的办法。

这次的使者是曹操的心腹王必。

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


钟繇是颍川人,与曹操的核心谋士荀彧同乡,两者也是好友,荀彧也的多次推荐过钟繇,其次从钟繇为了曹操游说李傕郭汜来看,王必这次联络了钟繇是有可能的。

另一个联络的人可能是丁冲。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丁)冲,宿与太祖(曹操)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唱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三国志·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

丁冲与曹操同乡,两人也是好友。并且丁冲帮助了曹操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




19.凉州集团内讧

195年3月,凉州集团内部遭受了打击。

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李)傕。会傕以他事诛(杨)帛,(杨)奉将所领归(郭)汜。——《后汉纪》卷二八

(李)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傕,事泄,遂将兵叛傕。(李)傕众叛,稍衰弱。——《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这两条史料所述是同一件事,除“杨帛”改成“宋果”外。

第一条其中提到了刚刚分析过的钟繇,丁冲。他们离间了李傕和其部下杨奉之间的关系令其火并——这其实就是王允离间吕布和董卓的翻版。经过上面的分析,这件事情也有可能是曹操荀彧和钟繇丁冲联合谋划的。

在这次打击之后,凉州集团逐渐走向失败,汉献帝开始落到了以杨奉为首的“白波贼”手中,最终落入了曹操手中。


 

20.白波贼杨奉

在这场“王允连环计”翻版中,扮演吕布角色的人是杨奉。而杨奉是一名白波贼。

(李)傕将杨奉本白波贼帅。——《后汉书·董卓传》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将军(李傕)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

另外,也能看出,杨奉与李傕之间存在着矛盾,就好像当初吕布和董卓之间一样。那么白波贼到底是什么呢。


白波贼是并州的一支军事力量。

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蜡、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三国志·魏志·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

 

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矫捷,故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心,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张)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后汉书·朱隽传》


白波是“山贼”之一,就是当黄巾起义之际,河北地区众多起兵反抗东汉政府的武装力量中,“白波”即是其中之一。

山贼,肯定是屯住在群山之中。而且能看出很多山贼最后被招安,成为政府的官僚。这种山贼和普通的强盗还是有所不同的。

综观《三国志》与《后汉书》,山贼应该是如下定义:


在东汉政府的统治下,人民不能忍受苛重的赋税劳役,或由于触犯刑章而逃避惩处,纷纷亡命进山,投靠当地豪族,成为他们的部曲、田客,也就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私家领民。其中一部分则是本居深山的“山民”。为了反抗政府的征发,同时为了保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类豪族往往据山守险,以至公开起兵抵御政府。反之,政府也往往出兵讨伐。在东汉末年这个战乱时代,政府与这类豪族之间的战争,完全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目的是彼此都需要劳动力和兵源。当时,河北众多的起兵部队,一般来说,其统帅都是当地山中的豪族。

所谓“白波贼”,就是当中一支。


刚才提到的山贼活动主要区域是

中山(冀州)、常山(冀州)、赵郡(冀州)、上党(并州)、河内(司州)

冀州与并州其实与凉州大致相同,就是因为与少数民族接壤,民风彪悍,善于战斗。

山寇暴于并、冀——曹丕《典论·自叙》

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后汉书·邓训传》注引《汉官仪》

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后汉书·铫期传》


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泰)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后汉书·董卓传》


这些说明,这支白波贼的战斗力是不容小视的。

 

 

21.白波贼掌权

天子奔(杨)奉营,奉击(郭)汜,破之。……(杨)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与(李)傕、(郭)汜大战。…,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以(韩)暹为征东、(胡)才为征西、(李)乐征北将军,并与(杨)奉、(董)承持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杨奉、董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左贤王去卑,率师奉迎,与李傕等战,破之。——《后汉书·献帝纪》

(董)承、(杨)奉乃谲(李)傕等与联合,而密遣间使河东,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率其众数干骑来,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后汉书·董卓传》


杨奉召集了其他“白波贼”,击败了凉州集团,从而控制了汉献帝。


是时(建安元年196董承、张阳(杨)欲天子还洛阳,杨奉、李乐不欲。一由是诸将错乱,更相疑贰。韩暹攻董承,董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一是时粮食乏尽,张阳(杨)自野王迎乘舆,贩给百官。丙辰,行至洛阳。——《后汉纪》卷二九(野王是地名)

(天子还洛阳)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韩暹与董承并留宿卫。——《后汉书·董卓传》


经过一系列交锋之后,最后东汉政府被张扬(并州集团)以及杨奉韩暹(白波贼)所控制。后来张扬退回野王,东汉政府完全为白波贼控制。



22. 奉天子以令不臣(2)

这个时候,曹操展开了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计划。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曹操的谋士董昭。

建安元年(196),太祖(曹操)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各违决不和。

(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杨)奉曰: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肢,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缺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杨)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太祖(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建安元年(196),太祖在许县平定了黄巾军,派遣使臣到河东去。这时天子回到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相互间意见对立不和。

董昭因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以太祖名义写信给杨奉说:

“我对将军早已闻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现在将军您将天子从艰难中解救出来,归还旧都,辅佐天子的功劳,当代没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么的美善啊!现今群凶扰乱中原,四海不得安宁,天子朝廷至尊至重,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和辅佐;必须依靠众位贤士来重建王朝秩序,这委实不是一个人能够独力建立的。心腹与四肢相互依赖,互为支持,缺一不可。

将军您应当作为京城内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军。现在我有军粮,您有军队,互通有无,足以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

杨奉接到信后十分喜悦,对各位将军说:“兖州的军队驻扎许县,近在眼前,他们有兵有粮,国家应当依靠仰仗他们。”

于是众人一同上表荐举太祖为镇东将军,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董昭调任符节令。)


这封信中,曹操表明自愿为“外援”,表示决不染指东汉政权,并以济粮相诱,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有必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杨)奉、(韩)暹、(董)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这说明当时还都洛阳之后,杨奉是极其缺少粮食的。所以,曹操用粮食作为诱饵。


董昭曰:“(杨)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董昭说:“杨奉缺少袒护援助,将会独自归顺。镇东、费亭的事情,都是杨奉所确定,又听说他写信命令约束自己的士兵,足以看出他的诚信之心。应该时常派遗使者送上优厚的馈赠,答谢他的好意,以便安定他的心意。就说‘京城缺乏粮食,想将圣驾暂时移至鲁阳,鲁阳离许县较近,转相运输较为容易,就可以没有粮食严重缺乏的忧虑了’。杨奉为人勇敢而缺少思虑,一定不会怀疑我们,等到双方使者有了往来,那时足以确定计策了。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


这是董昭的谋划,将汉献帝迁往许县,置于重兵保护之下,这其实就是曹操心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问题在于,如何使杨奉等“白波贼”不致怀疑,特别是杨奉屯驻在洛阳附近的梁县,战斗力很强,曹操又不愿以兵戎相见,采纳董昭建议,所抛出的诱饵仍旧是粮食。

鲁阳属于荆州的南阳郡,尽管新近从袁术手里夺来,但不是曹操的根据地,很可能取得杨奉同意。由于曹操派使者反复说明,杨奉终于同意,但是,曹操将汉献帝及东汉政府不是迁到鲁阳,而且直接迁到许县。当杨奉知道上当被骗之后:

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杨奉从此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劫掠骚扰。太祖不予回应,秘密地攻击杨奉的梁县军营,降的降、杀的杀,即时平定。杨奉、韩暹失去兵众,向东投降袁术。)


最终,曹操完成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达到了其统一天下霸业中重要的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3曹操)